納西文化

納西文化

納西族是一個古老文明的民族,他們的文字是雲南最古老的少數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納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東巴教”。東巴文化就源於東巴教。 東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舞蹈等,這也是世界上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極大關注與重視。東巴文被譽為“東巴文化的瑰寶”是納西族在傳統宗教東巴教的經書中使用的一種圖畫文字,由東巴(東巴教巫師)用竹尖筆或銅尖筆蘸上用松明煙和酒、膠水、膽汁調製成的墨汁,寫在樹皮製的厚棉紙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西文化
  • 時期:千多年前
  • 過程:用竹尖筆寫在樹皮製的厚棉紙上
  • 形式:一種圖畫文字
納西搶婚,納西跑婚,納西鬥牛,

納西搶婚

搶婚是專屬於男方的一種行為。搶只是一種形式,實際上男女雙方早有愛情基礎,但因貧窮,送不起禮錢,不能明媒正娶;或因為女方家中不同意,另許人家。於是,雙方約定,以“搶”掩人耳目。納西語稱搶婚為“命實”,意為“牽姑娘”或“拉姑娘”,沒有強迫的含義。筆者幼時曾聽地這樣一個故事:男方組織人去搶婚,女方尚蒙在鼓裡,大叫大喊:“我是×村×人的媳婦。”而男方卻在後面大叫:“我正跟在後邊哪”。女方虛驚一場,原來是自己的如意郎君做的惡作劇。一般來說,敢於搶婚的男人是一些敢愛敢恨,敢作敢為,敢於負責的男子漢,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強盜、流氓。
搶回的姑娘,進大門時迎頭潑她一盆清水,就算是洗頭結婚,沒有再跑回去的規矩了。
雖然,搶婚對當事人來說,沒有強迫之意,而只有半推半就,掩人耳目。但對被搶者的家庭來說,確有強迫就範,強加人意的意思。所以搶婚發生後,女方家族必定到男方家中興師問罪。多數情況下只是做做樣子而已,但也有引發家族械鬥的,親家變為仇家的。在這種關鍵時刻,納西姑娘的勇敢執著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父母親人的刀斧和怒罵,她挺身而出,挑明是自己願意,自己喜歡,要殺要剮與男方無關。這時候,再兇狠的父母也只有自認倒霉,敗退而歸,至多當場宣布不認這個女兒,警告她永遠別踏進家門。但這只是一時之怒,兒女親情總會溶化胸中塊壘,到頭來還是言歸於好,大家又和和睦睦,親親熱地生活在陽光明媚的玉龍山下,只是給愛議論他人是非之人的嘴上多了一份談資。

納西跑婚

跑婚是專對於女子而言,納西語稱“命興各道”,意為姑娘上人家,是姑娘主動到男方家中成婚。跑婚者有自己的意中人,但由於父母不同意,或給她另擇婆家等原因,自己採取主動,使婚姻變成既成事實。跑婚是一種秘密行動,有雙方事先約好的,也有女方一怒之下臨時決定的。或趁上街,跳舞之機去跑婚;或密謀策劃,謹慎行事的。一旦跑婚成功,男方家長中便請族中長輩,主動到女方家賠禮道歉,請求女方父母寬恕,承認這樁婚事。這種說客極善於言辭,且具威望,既要充分肯定女方的好人品,又要適當表現男方才貌相當,極力推崇這樁既成婚姻為老天安排的美滿姻緣,誰拆散都是罪過之類。這時候,女方父母情知無奈,木已成舟,生米做成熟飯,但礙於面子,一般要表示極大的憤慨,擺出不可通融的樣子。有時還會提了斧子到男方家中尋釁鬧事。但通常情況下,父母們總要考慮到現實,在鬧過以後,給予默認,追認。因為父母們知道,對任情的女兒不加理睬,便會降低女兒的身價,同時也降低自己的身價,會被人瞧不起,女兒要受人欺負。所以,他們要利用對方道歉的有利機會,或指使母親暗中來往,承認這樁婚事,並補辦婚禮,以示明媒正娶。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男人們總要扮演僵硬的角色,他們是權力與尊嚴的象徵,永遠不可侵犯。
由於這些原因,跑婚者只帶一點換洗衣服,似乎全然不顧,一走了之。但事後,該給她的陪嫁物,一樣不會少,親家依然是親家,姑爺更是岳母的掌上明珠,而民間輿論,對跑婚者非但不輕視,反而視為勇敢者。新婚夫婦自然更珍惜他們奮鬥得來的愛情,所以,跑婚一般以良好結局告終。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象麗江這樣一個婚姻不自由的地方,跑婚比殉情是一個進步。它不僅使非法婚姻合法化,而且對社會更具挑戰性,更具積極性。因為殉情的勇敢僅僅是對生命的藐視,而跑婚的勇敢是對權威和傳統的挑戰。你不讓我辦,我偏要辦給你瞧,看你能怎樣。這一反抗行為,對於視死如歸的納西女人來說,只不過是一念之差而已。

納西鬥牛

納西村民好鬥牛,這大約是古羌人那裡傳下來的。因為除納西人,還有彝族、白族等古羌人後裔都好鬥牛。
一般來講,同村的牛很少相鬥。一半是它們早晚相處,常在一起耕作,互相熟悉,認作夥伴;一半是因為牛與人相處,把牛人格化,怕傷了牛主人的和氣;因為鬥牛實際上是一種藉助畜力展開的人與人之間的爭鬥,這是一種原始的部落爭鬥的延續和再現。你若看到牛主人在鬥牛的時候,為牛吶喊助威,恨不得自己也生出一對尖角,把對方一角挑死的情景,你便會知道鬥牛的真正含義:鬥牛即是斗人,牛的意志就是人的意志,牛的勝利也是人的勝利;說不清是人利用了牛,還是牛成全了人。
雙方派出最強壯的牯牛,為了便於搏鬥,他們把韁繩卸下來或牢牢地盤在角上。隨著吶喊聲,兩條牛便高昂著脖子,斜舉著頭,仿佛是藐視對手,它們從不倉促應戰,瞪著眼,怒吼著,一步一步地逼過去。不時又將犄角在地上拱幾下,好似在磨刀。見對方張牙舞爪,自己也不甘示弱,一步一吼地靠過去,然後以千鈞之力,奮猛的一擊,真有電閃雷鳴的氣勢。緊接著頭對頭,角對角,悶聲相搏,死不相讓。也有一擊便把角擊斷,血淋淋依然拚死相鬥的。若一方鬥敗,便跳出場子,夾著尾巴逃竄;勝者不悄追趕,只是吼叫著,仿佛在說:“還敢嗎?”
每年的火把節,納西人便舉行真正的鬥牛賽。這種鬥牛是專門飼養的牯牛,脖子粗壯,犄角短而尖,是主人有意削尖,並用松明煙子薰染,用豬油擦亮。鬥牛前半月,要給牛殺小公雞吃。把肉剁碎,拌上炒麵,血淋淋地灌下去。據說,這可以補充營養,激發搏鬥欲。到了鬥牛那一天,在千百人的圍觀吶喊中,牯牛奮力拚搏,直斗得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鬥勝的牛,歸途中依然雄赳赳,氣昂昂,在眾人的簇擁中健步而行,仿佛它是人中一員;鬥敗的牛,仿佛無限羞愧,不敢正眼瞧人,戰兢兢生怕主人發怒,似乎從此就失去了做牛的資格。牛的苦衷,看來不亞於人生之艱難,只是不會說話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