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蓼(草藥)

紅蓼(草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蓼(學名:Polygonum orientale Linn.)為蓼科植物。一年生草本,高可達3米。莖直立,具節,中空。葉兩面均有粗毛及腺點。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下垂;初秋開淡紅色或玫瑰紅色小花。生於溝邊、河川兩岸的草地、沼澤潮濕處。因其生長迅速、高大茂盛,葉綠、且花密紅艷,適應性強,適於觀賞,故適宜做觀賞植物。果實入藥,名“水紅花子”,有活血、止痛、消積、利尿功效。分布於朝鮮、日本、俄羅斯、菲律賓、印度、歐洲和大洋洲也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蓼
  • 拉丁學名:Polygonum orientale Linn.
  • 別稱紅草、大紅蓼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蓼目
  • :蓼科
  • 亞科:蓼亞科
  • 蓼族
  • :紅蓼
  • 分布區域:溝邊、河川兩岸的草地、沼澤潮濕處
簡介,藥材基源,化學成份,藥理作用,各家論述,附方,功效,

簡介

紅蓼原為野生,因其生長迅速、高大茂盛,葉綠、且花密紅艷,適於觀賞,故培養成為栽培植物;對土壤要求不嚴,又喜水且還耐乾旱,適應性很強;沒有病蟲害,粗放管理即可。紅蓼的果實可入藥,有活血、止痛、利尿等功效。在夏天有人將它割斷、晾乾驅蚊蠅,效果不錯,只是氣味辛辣熏眼睛。

藥材基源

1.《名醫別錄》:紅蓼,如馬蓼而大,生水傍。五月采實。
2.《綱目》: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紅,故曰葒,曰鴻,鴻亦大也,《別錄》有名未用草部中有天蓼,雲一名石龍,生水中,陳藏器解云:天蓼即水葒。據此,則二條乃一指其實,一指莖葉而言,今並為一。其莖粗如拇指,有毛,其葉大如商陸葉,其花色淺紅成穗,深秋子成,扁如酸棗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葒蓼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orientaleL.
採收和儲藏:晚秋霜後,采割莖葉,洗淨,莖切成小段,曬乾;葉置通風處陰乾。
生態環境:生於路旁和水邊濕地
資源分布:除西藏自治區外,分布幾遍全國。
性味:辛;性平;小毒
歸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活血;截瘧。主風濕痹痛;痢疾;腹瀉;吐瀉轉筋;水腫;腳氣;癰瘡疔癤;蛇蟲咬傷;小兒疳積疝氣;跌打損傷;瘧疾。

化學成份

地上部分含槲皮甙(quercitrin);3,3′,5,6,7,8-六甲氧基-4’,5’-亞甲二氧基黃酮(3,3’,5,6,7,8-hexamethoxy-4′,5′-methylenedioxyflavone);5-羥基-3,3’,6,7,8-五甲氧基-4′,5-亞甲二氧基黃酮(5-hydroxy-3,3′,6,7,8-pentamethoxy-4′,5′-methylenedioxyflavone);3’-羥基-3,4′,5,5′,6,7,8-七甲氧基黃酮(3′-hydroxy-3,4′,5,5′,6,7,8-heptamethoxyflavone);3,3′,5,8-四甲氧基-4′,5’,6,7-雙(亞甲二氧基)黃酮(3,3′,5,8-tetram-ethoxy-4′,5′,6,7-bis(methylenedioxy)flavone);3’-羥基-3,4’,5,5′,8-五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3′-hydroxy-3,4′,5,5’,8-penta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3’,5-二羥基-3,4’,5’,8-四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3’,5-dihydroxy-3,4′,5′,8-te-tra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3,3’,4′,5,5′,8-六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3,3’,4′,5,5’,8-hexa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洋地黃黃酮(digicitrin);月橘素(exoticin);葉含葒草素(orientin),葒草甙(orientoside)A、B及大量的葉綠配(plastoquinone);牡荊素(vitexin)。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取小鼠每天灌胃水葒子(即水紅花子)煎劑、酊劑或石油醚提取物,連續10天,對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實體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不穩定,需進一步證實。
2、抑菌作用:葒草果實(即水紅花子)水煎劑用打洞法對志賀氏痢疾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徑分別為17mm和13mm。用挖溝法對志賀氏痢疾桿菌和福氏痢疾桿菌的抑制距離分別為16mm和7mm。水煎劑的濃度為1:1。
3、利尿作用:陳方良等用大白鼠做利尿試驗,按10g/1kg投予水紅花子煎劑與對照組比較,6小時尿量分別為6.14±0.65和4.54±0.62ml/100g(P<0.05);流浸膏劑分別為6.96±1.32和5.6±0.96ml/100g(P<0.05),均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其利尿機理可能為給藥後引起血液膠體滲透壓的增加,使水分大量進入血循環,導致腎小球濾過量增加,同時抑制了遠端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所致。

各家論述

1.《別錄》:主惡瘡,去痹氣
2.《唐本草》:除惡瘡腫,腳氣,煮濃汁漬之。
3.《植物學大辭典》:治疝氣
4.《國藥提要》:去瘧,醫毒蟲咬傷。
5.《新疆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濕。治風濕性關節炎。
6.《四川中藥志》:"散寒活血。治麻疹,羊毛疔,跌損後受寒,陰寒及陳寒。"

附方

①治胃脘血氣作痛:葒草花一大撮,水二鐘,煎一鐘服。(《董炳集驗方》)
②治心氣疞痛:葒草花為末,熱酒服二錢。(《摘元方》)
③治痢疾初起:葒草(取花、葉)炒末。每服三錢,紅痢蜜湯下,白痢沙糖湯下。(《經驗廣集》)
④貼痞:葒草(花、葉、莖、同用),取一、二擔水,滿鍋煮透,去渣,存汁,慢火熬成膏,紙絹任攤,狗皮更好。(《經驗廣集》水葒花膏)
⑤治橫痃:葒草一握,紅糖五錢。搗爛加熱敷貼,日換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羊毛疔:紅蓼根四兩。搗碎煨酒服;如另加野菸頭七個,魚鰍串二兩,馬蹄草七個,煨酒乘極熱時服一杯,更妙。(選方出《重慶草藥》)

功效

1.《別錄》: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
2.《滇南本草》:破血,洽小兒痞塊積聚,消年深堅積,療婦人石瘕症。
3.《品匯精要》:明眼目,消瘡毒。
4.《國藥提要》:去熱,治煩渴及頸淋巴腺炎。
5.《藥材學》:清肺化痰,降氣通便,透疹。治痰嗽喘咳,大小便不利,麻疹不透。
6.《上海常用中草藥》:散血,消積,止痛。
7.《新疆中草藥手冊》:健脾利濕,清熱明目。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頸淋巴結核,脾腫大,消化不良,腹脹胃痛,小兒食積,結膜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