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
草本,高約0.7米,莖,葉下面,葉柄及花梗均被5-9分枝有柄或無柄的星狀絨毛,小枝黑褐色,毛被初時較密,以後逐漸脫落,具疏稀的淺黃色皮刺,皮刺先端深黃褐色,銳尖,基部淡黃色,寬扁,直或微彎,長2-5毫米,基部寬約1-2毫米。上部葉常假雙生,不相等,葉片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10-20厘米,寬6-14厘米,先端三角形,漸尖或鈍,基部不相等,邊緣作不規則的波狀深裂,裂片三角形,上面疏被單毛及4-(8)分枝較短的星狀絨毛,下面蒼白色,常
亮綠或暗綠,密被5-9分枝較長的淡黃色或灰綠色星狀絨毛,以7-9分枝的較多;中脈在兩面均被較密的星狀毛及稀疏的鑽形直刺,很少有不具的,刺長約3-7毫米,基部稍寬扁,
側脈每邊4-7條,很少具有細
皮刺;
葉柄長約2-7厘米,具有與中脈相似的
皮刺。
花序腋外生,短,約3-8朵花,最下面的花基生,花序單1或分枝,較上部花密集,軸長約10-15毫米,花梗長約5-12毫米,具有長約0.5-2毫米的皮刺,花5數(栽培的常6-9數),萼鐘形,直徑約0.8-1.5厘米,外面被星狀毛,萼筒上具有與花梗相似的直刺,萼齒稍不相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5-7毫米,寬約3-4毫米,先端急尖,反卷;花冠白色,略帶紫暈,星形或近星狀輻形,直徑約15-25毫米,內面及外面均被星狀絨羌,花冠筒長不到1毫米,冠檐長約6.5毫米,瓣片披針形,長約6毫米;花絲長約0.6-1毫米,無毛,花葯披針狀橢圓形,長4-5毫米,寬0.7-1毫米,兩端凹缺,孔頂生;子房近圓球形,直徑約2.5-3毫米,4-8室,具槽,下部光滑,上部密被星狀毛,花柱直立,長約5.5-7.5毫米,被具柄星狀毛,柱頭厚而鈍,2-4淺裂。
漿果橙黃色或猩紅色,圓形,頂基壓扁,直徑約1.5-2厘米(栽培的可達3.7-4.6厘米),具4-6溝棱,每棱上又往往有1淺溝。種子腎形,淡黃色,直徑2-3.5毫米。
生長環境
適應性及抗逆性較強,對土質要求不嚴格,南方的酸性土和北方的鹼性土均可以生長,以肥沃的沙壤土為好,盆栽用
沙壤土摻合樹林裡的
腐殖土為好。
紅茄喜溫暖,喜光照,喜肥水,夏秋季節不怕
太陽曬,但怕凍。生長溫度為12-18度,開花結果溫度為15-35度,秋後霜凍時要移入室內或用塑膠拱棚等保護,維持10度以上仍可持續觀果,若室外長期霜凍即會枯萎死亡。
分布範圍
中國河南嵩縣,海拔350米、雲南昆明及西雙版納,海拔1200-1800米均見栽培。或為非洲原產。
栽培技術
1、選用良種
選用早熟優質的高產水稻良種,如中浙優1號、中浙優8號等,既保證茬口銜接,又能充分利用溫光資源取得高產。作為晚稻接茬早熟栽培的紅茄,以高產優質、較耐低溫、耐弱光、果形長、坐果性能好、光澤肉白色、質嫩、商品性好的溫州818或引茄等良種為首選,適於春季大棚栽培。
2、選地整地
紅茄對土壤要求不高,但以有機質含量豐富、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好。示範片的土壤基本符合以上要求,但是酸度偏高(pH值6左右),因此在整地時採取加施石灰調節。晚稻收穫後緊接著翻耕整地,茄園採取深溝高畦,畦寬(連溝)1.5m ,翻耕前施腐熟欄肥37.5}45.0t/hm2,生石灰750kg/hm2,定植前在畦中間開溝施入三元複合肥600kg/hm2、尿素225kg/hm2,施後覆土。
3、培育壯苗
3.1播前準備
由於種子的種皮具
角質層並附有1層果膠物質,水分和氧氣較難進入,因此播前都採取浸種催芽。先將種子放在30-40℃的溫水中浸2-3h,促使附著在種子外而的病菌萌動,然後再將種子放在55-60℃的溫湯中浸15min。為使種子受熱均勻,燙種時要不斷攪拌,直到水溫降至35℃左右,並繼續浸泡5-6h,此間反覆搓洗幾回,以去除種皮的粘液。如種子量不多的可將種子裝在紗布袋中浸泡。經過溫湯處理的種子在常溫環境中催芽約需7d,當有30%以上發芽時即可進行播種。尤其當年收穫的種子,經催芽處理,有利打破休眠,提高發芽率。播種前苗床先澆足水分,如土壤含水量不足,不僅會影響發芽,而且出土後子葉短小,生長緩慢。
3.2播種
晚稻10月中旬收穫結束,紅茄前期溫光條件較好。紅茄的播期主要根據市場效益確定,從近年產銷情況分析,一般都掌握在8月底至9月初播種,用種量300g/hm2。播種時種子用適量細土或細沙拌合,播種量7}8g/m2,播後覆蓋1 cm厚的營養土或焦泥灰,再蓋地膜或遮陽網,以利保溫保濕,然後搭小拱棚。
3.3苗期管理
當幼苗出現2-3片真葉時即假植於營養缽,營養缽土採用多年沒有種過茄科作物的熟土,並拌上適量三元複合肥。假植後搭拱棚覆蓋或置於大棚內,如此時氣溫偏高,則可用遮陽網覆蓋降溫。假植期間做好棚內溫度的調控,通常掌握在15-25℃,並注意通風換氣,特別是中午前後,不管晴天還是雨天做到兩頭揭膜,以增強秧苗的抗逆性。移栽前10d左右適當控制澆水,秧苗出現缺肥則結合澆水進行補肥。
4、定植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當茄苗長到8-9片葉時進行定植,定植前先促進新根發生。定植茄苗每畦種2行,株距35-40cm,密度為3.6萬株/hm2左右。
5、田間管理
5.1保溫防寒
大棚採取多膜覆蓋,外置膜採用無滴、防塵、耐老化的多功能轉光膜,內置膜用0.12-0.15mm厚的普通農用塑膠膜。棚內四周再圍上裙膜,若遇強寒流天氣,極端氣溫下降到一3℃以下時,傍晚在外置膜上再加蓋遮陽網或乾稻草等保溫材料進行防凍。
5.2通風透光
定植苗活棵後及時做好通風透光工作。低溫季節,每天上午9時左右揭開大棚兩端薄膜,以達到通風降濕和補充棚內二氧化碳濃度的效果,棚內氣溫控制在25℃左右。無論晴天、陰天或雨雪天氣,白天內置膜均要揭去,以增加棚內光照強度;否則由於長期光照不足,植株生長衰弱,光合積累減少,抗性下降,不僅影響紅茄產量和品質,而且容易誘發多種病害。
5.3整枝摘葉
茄子分枝、開花、結果有其明顯的規律性,都呈對數發展。第1次開1朵花結1個果,稱“門茄”;第2次開2朵花結2個果,稱“對茄”;接著開4朵花結4個果,稱“四門斗一”;隨後開8朵花結8個果,稱“八而風”;再接下去開16朵花結16個果,稱“滿天星”。如果任其自然生長,茄子植株越長越旺,不僅影響通風透光,更會影響坐果,為此採取整枝摘葉加以控制。一般門茄以下的側枝全部打去,每次果實採摘後,凡果實下部的老葉基本摘除。若茄園肥力過足,出現明顯徒長、難以坐果的情況時,還要適當摘去部分葉片,以加強通風透光,提高坐果率和果實著色度,減少病蟲害發生,有效增加前期產量。
5.4保花保果
棚內光照不足,土壤乾燥,養分虧缺,氣溫偏低(15℃)偏高(35℃ ),均可影響花器發育,導致落花落果。為防比落花落果,除了改善通風透光和肥水供應狀況外,還應全而採用2,4-D、紅茄靈、防落素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塗花。防落素使用濃度為10-50mg/L,複方2,4-D為15-20mg/L。氣溫低時濃度適當高些,氣溫高時濃度適當低些。
5.5肥水調控
紅茄結果期長.必須有充足的肥水供應.如遇連續晴天。園土水分不足,就要及時進行澆灌或溝灌。當果實連續採收2次後,用三元複合肥(浸出液)225kg/hm2左右追肥1次,施於離根基10cm以外處,如施用人糞或化學氮肥,施後大棚要注意通風,以防氨氣濃度過高而傷害植株。茄子進入採收高峰期,需肥量很大,除適當增加追肥用量外,每隔5d左右,用0.2%一0.3%的尿素加磷酸二氫鉀於傍晚時進行根外施肥,並做到及時補水,以利果實生長。由於多數茄子,在生長中後期常有生理缺素症出現,主要是缺鎂、硼等微量元素,一般用硫酸鎂、硼砂等微肥進行矯治。
6病蟲害防治
根據近年來觀察,大棚紅茄苗期注意做好碎倒病、灰霉病、蚜蟲、薊馬、茶黃瞞、紅蜘蛛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生長期間主要病蟲害有灰霉病、綿疫病、菌核病、青枯病、枯萎病;蟲害有蚜蟲、茶黃瞞、紅蜘蛛、薊馬等。示範片採取“防重於治”和“治早治了”的綜合防治策略,在重視農業防治的基礎上,抓住病蟲初發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及生物農藥進行連續防治,有效控制其蔓延。
褐紋病:症狀:成株下部葉片先受害,葉子出現灰白色水浸狀圓形
斑點,逐漸變褐色,其上輪上許多小黑點,後期病斑擴大聯片,常常造成乾裂、穿孔、脫落。莖桿多在基部,病斑擴大,環莖一周時常造成整株死亡,果實受害最嚴重,產生褐色凹陷圓形斑,上生許多小黑點,排列成輪紋狀。
藥劑防治:75%
百菌清600倍,或40%
甲霜銅600-700倍液,或58%
甲霜靈、錳
鋅500倍液;或64%
防毒礬500倍液;或50%苯菌靈800倍液。防2-3次,間隔7-10天。
主要價值
紅茄果形奇特,觀果期達半年,更是一種插花的優質素材。紅茄果實除
觀賞外還可藥用,具有消炎鎮痛、散淤消腫的功效,主治胃痛、
淋巴結核、腋窩生瘡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