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鱠魚

紅燒鱠魚

紅燒鱠魚是常見菜餚,.“紅燒鱠魚”為遼寧地方名菜,色澤深紅,汁芡明亮,口味鹹甜,細嫩鮮美,唯魚肉細刺較多,兒童慎食。中國名菜松遼風味畜肉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燒鱠魚
  • 主要食材:鱠魚一尾 
  • 分類:食物,東北菜
  • 口味:香辣
材料,烹製方法,工藝關鍵,風味特點,溫馨提示,

材料

鱠魚一尾 1000克 醋10克 蒜50克 精鹽 6克 蔥絲 3克 糖色 25克 蒜片 2克大油 30克薑汁 10克花椒油 25克脂油 75克白糖 大料2瓣 味素 4克 薑絲 2克 水澱粉10克 料酒 25克油 1500克醬油

烹製方法

1. 魚(鰳魚)去宰殺,去鰓、鱗及內臟,洗淨控乾,兩面打斜十字花刀,剁成兩段,用薑汁、料酒醃一下;
2. 板油切成小方丁;
3. 蒜20克切片,30克切丁,蔥姜均切絲;
4. 炒勺加油,燒至七八成熱,先下魚頭段,後下魚尾段。下入板油、蒜丁呈金黃色一起撈出;
5. 勺加油下八角瓣,出香味,用蔥絲、薑絲、蒜片爆鍋,烹料酒,添高湯,將魚、肥膘丁、蒜丁下勺,同燒;
6. 待湯開撇浮沫,蓋蓋轉微火,魚入味後轉旺火收汁,下糖色,調好口,將魚盛在盤內,余汁勾少許芡,淋明油,澆在魚身上。
紅燒鱠魚

工藝關鍵

1.油脂丁最好用板油。
2.鱠魚時,湯要沒過魚,收汁時用手勺將汁澆在魚身上,使魚正面入味。
3.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準備植物油1500克。

風味特點

1.鱠魚學名鰳魚,又名巨羅、藤香、白鱗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鰳魚,魚腹有硬刺勒人,故名。甘平,無毒。開胃暖中。作鯗尤良。”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也記載:“鰳魚,甘平,開胃,暖髒補虛。鮮食宜雄,其白甚美;雌者宜謄,隔歲尤佳。”鰳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均十分豐富;鰳魚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鰳魚性平、味甘,具有養心安神、健脾益胃、滋補強壯之功效,治慢性腹瀉,心悸怔忡。
2.鱠魚體形側扁,銀白色,與鰣魚同屬魚綱鯡魚科。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鱗下脂豐富,可與鰣魚媲美,故早就有“南鰣北鱠”和“來鰣去鯗”之說。清初美食家李漁在《閒情偶記》中寫道:“其不著.名而有異味者,則北海之鮮鰳,味並鰣魚。腹中有肋(魚白),甘美絕倫。”津門詩人蔣詩在《沽河雜詠》中也讚美。“巨羅綱得正春三,煮好藤香酒半酣。巨細況盈三十種,已教魚味勝江南。”鱠魚春季由海外回遊至近海產卵,逢穀雨到小滿,在渤海灣形成魚汛,捕撈到的鱠魚除少量鮮食外,大部分醃製銷往內地。
3.豬油(板油):豬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相當,能提供極高的熱量,並且含有的維生素A、維生素E也很豐富。動物油熱量高、膽固醇高,故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肥胖和心腦血管病患者都不宜食用。

溫馨提示

吃魚前後忌喝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