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梅隨想曲
- 類型:民樂,二胡
- 作曲家:吳厚元
- 創作時間:1980年
創作背景,作品評價,樂曲欣賞,表現精神,塑造形象,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紅梅隨想曲》創作於1980年代初期,當時中國正從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走出來,步入改革開放的時代。二胡作品創作方面,有兩個特徵是值得注意的:其一是創作大型體裁,其二是現代作曲技巧、語言的大膽嘗試,代表性的作品有《新婚別敘事曲》(張曉峰、朱曉谷)、《長城隨想曲》(劉文金)、《藍花花敘事曲》(關銘)、《紅梅隨想曲》等。
作品評價
作曲家吳厚元於1980年代初期創作的《紅梅隨想曲》幾乎是每位二胡演奏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經過的試煉,這個作品不但需要優秀的技術來克服快速音符的障礙,還需要有深厚的音樂理解力來詮釋整個作品,可以說集演奏訓練的重點於一身。《紅梅隨想曲》最可貴的創作特色是它能鼓動人心。作者破除常規,不以用歌劇的情節來敘事,而用音樂素材重新構思創作,用抒懷的表現手段,描寫內心感情起伏的波濤。
樂曲欣賞
表現精神
樂曲由引子和四個主要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以《紅梅贊》的旋律為主題發展變奏,歌頌紅梅的品格而樂觀向上的精神第二部分為小快版,二胡和樂隊演出副主題的輕快旋律,表現充滿理想的樂觀精神。第三部分從散板發展,運用戲曲音樂中拖腔的要素,接著二胡由慢板深切的抒情,轉入快板的高潮,經過一段二胡獨奏的華彩樂段,進入第四部分。第四部分為主題再現,《紅梅贊》的主題在樂隊壯闊地演出中展開,展現出奮鬥的精神,最後二胡與樂隊交織快速演奏,在強烈氣勢中結束。
《紅梅隨想曲》為作曲家吳厚元於1980年創作的一首單樂章式的二胡協奏曲,採用歌劇《江姐》的主題曲《紅梅贊》及部份旋律為素材構思創作而成。將二胡與民族樂團的音響統一布局,用抒情的第一人稱寫法,描寫主人翁內心起伏迭宕的情感。
引子部分
引子的旋律一開始就由二胡開門見山地奏出核心主題,並以各種不同的音高作了四次引伸和模進,加上樂隊的呼應與烘托,似序曲般地將音樂帶入第一樂章,亦把聽眾的感情帶進了音樂所提示的意境中。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以《紅梅贊》的旋律為音樂主題,由二胡以中速奏出優美完整的主題,並進一步加以變奏和展開,隨之由樂隊演奏主題。它通過描繪紅梅凌寒開放、傲霜鬥雪的高貴氣質,讚美了紅梅樸實無華的高尚品格和樂觀向上的精神,既升華了內心世界的美,又歌頌了輝煌燦爛的美好事業。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為活潑的小快板,在樂隊熱烈的節奏音型伴奏下,二胡奏出了副部主題,刻畫出充滿理想的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紅梅在面對困難時的不屈精神。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從散板開始,運用了戲曲音樂的拖腔,並引伸發展了核心主題,是深情的傾訴,像回憶並展望美好的未來。音樂由抒情的慢板發展到緊拉慢唱的快板,逐漸推向高潮,並引入二胡獨奏的華彩樂段。二胡深情的傾訴,緩慢而充滿哀思的段落表現出對親人的哀悼和思念。
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是再現部,是全曲的再現和總結。樂隊奏出了原歌劇《江姐》的主題歌《紅梅贊》的主題音樂,歌頌了“三九嚴寒何所懼”的紅梅品格和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從而將全曲推向高潮。最後,用副部在主調上的再現作為急板的結尾部,二胡與樂隊的角力更加激烈。樂隊最後奏出主題,以千軍萬馬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的磅礴氣勢結束在急板的核心主題音調中,表示不屈的紅梅精神最終都會取得勝利,就好像“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
塑造形象
人物形象是一部作品的核心所在。儘管有些作品是以山水風景為主,但始終都離不開當地的風土人情,作者借景來抒發心中的情感。一部優秀的二胡作品,它的人物描寫是非常重要的,作曲家們通過各種方式把作品中的音樂形象塑造得活靈活現,而其中通過使用不同的弦法來塑造音樂形象是重要方式之一。二胡名曲《紅梅隨想曲》是一部弦法對塑造音樂形象產生重要影響的成功典範。作曲家吳厚元非常熟悉二胡弦法的特點並且在樂曲中把它套用得當,使得音樂形象和二胡弦法兩者成功結合在一起。
《紅梅隨想曲》的片段中各種弦法對塑造作品中人物的不同形象的影響:
- 曲調調性色彩為明亮寬廣,適合一些情緒比較激越和悲壯的音樂形象。《紅梅隨想曲》中的引子用的正是這個弦法,該弦法音樂色彩明亮,展現出江姐雄渾豪放的氣質。
- 曲調調性色彩柔和,適合表現人物溫柔的性格。《紅梅隨想曲》中的抒情慢板用的就是這個弦法,因此第一段旋律較為柔美、流暢,極富表現女性特有的溫柔情感。
- 曲調調性色彩為輕巧,適合表現人物活潑、果斷的性格。《紅梅隨想曲》中的小快板第五段用的就是這個弦法,二胡以剛毅、果斷的氣質奏出流動的快速音型。前兩句用的是內弦演奏,力度較強,體現主人公堅毅和果斷的性格,後兩句用的是外弦演奏,力度較弱,體現主人公輕巧、跳躍的性格。
《紅梅隨想曲》立足於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基點,同時又借鑑了許多西方音樂的作曲方法,為現代二胡曲的創作打開了一條新路。作曲家主要使用了四種弦法:G調sol、re弦,C調re、la弦,D調do、sol弦,降B調mi、si弦。而這些不同弦法的運用體現了主人公江姐性格的多面性。這部作品的創作特色是在第二部分中使用了五個不同的弦法,通過頻繁地轉調來描寫人物的不同性格。通過以上舉例表明:不同的二胡弦法能產生不同的藝術色彩,能對塑造作品中的音樂形象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作曲家只有熟悉二胡弦法的特點以及把它套用得當,才能把音樂形象和二胡弦法成功結合在一起,才能把音樂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
作者簡介
吳厚元(1946-1999)為湖北省武漢人,生前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1980年代初期應朋友之邀創作京胡獨奏曲《京郊行》,榮獲“北京市1982年度音樂創作”一等獎,隨後在京胡創作領域還寫作京胡協奏曲《人與戲──讀<三國志>有感》。開拓了京胡的演奏藝術空間,並且證明研究與創作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非常有利於民族音樂的發展。在二胡創作方面,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根據歌劇《江姐》主題曲《紅梅贊》創作而成的二胡協奏曲《紅梅隨想曲》,另外還有吳厚元的第二首二胡協奏曲《竹韻》。其它創作方面,則以琵琶獨奏曲《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較為知名。除少數創作外,吳厚元亦為民樂團編配許多伴奏版本,如《秦腔牌子曲》、《流浪者之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