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此曲是作曲家劉文金於1978年創作的
二胡協奏曲。1978年,劉文金隨中國
藝術團訪問美國,在
紐約的聯合國大廈休息廳里,掛著一幅巨大的萬里長城的彩色壁毯,氣勢雄偉,光彩奪目。他久久凝視著,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創作欲望交織在一起,不禁浮想聯翩,回到中國後就創作了這首作品,1982年由閔惠芬和上海民族樂團首演。
樂曲賞析
《長城隨想》共分為四個樂章,作者通過對偉大建築
長城的描繪,借景抒情,以獨特的藝術格調,謳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暢想了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飽含滄桑、浮想聯翩的“關山行”;鐵騎馳騁、奮勇殺敵的“烽火操”;懷念戰士、如泣如訴的“忠魂祭”;高瞻遠矚、展望未來的“遙望篇”。每個樂章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各具特色,而這四個樂章又是緊密聯繫在一起,作者以真摯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詩人歌手的風度氣質,來抒發對古老長城的感受、謳歌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光輝燦爛的歷史。
第一樂章
“關山行”:在曠遠的鐘聲和朦朧的三連音漸強的背景中,樂隊奏出長城的主題,寬廣雄偉,貫穿全曲。然後由二胡演奏出深沉而莊重的敘述性旋律,傾訴作者面對巍峨長城浮想聯翩、心潮起伏的愛戀之情。開始的一大段序曲,以樂隊模擬中國古老的樂器鐘、磬、方響、雲鑼渾厚而深沉的音響,音樂漸次強烈,好似長城在雲霧繚繞中若隱若現地展示在聽眾面前。緊接著鼓樂齊鳴,煙消雲散,由二胡奏出雄渾豪壯的萬里長城主題音調,二胡採用莊重的慢板,並充分發揮了二胡內弦的那種深沉、渾厚的音色特點,運用思索、回憶、敘事的音調,講述著兩千多年來人們曾看見過的豐功偉績和中華民族所經受的辛酸和蹂躪。樂曲的發展多次運用“合尾式”的傳統方法,派生了幾種不同節奏的新的音調,集中地表現了人們登臨長城時的那種激動和讚嘆情緒。
第二樂章
“烽火操”:主題急促、強勁而富有變化,恰似烽火連天,硝煙迷漫。樂隊悲壯而富有召喚力的音調和二胡剛柔相濟的音調旋律結合,表現中華兒女在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為保衛長城而浴血奮戰的情景。音調強勁富於變化。音樂以豐富而堅實的技法,用二胡長音顫動及其迂迴音響的衝擊,勾勒出狼煙四起的圖景,把人們引入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二胡的主題音調在不同高度的移位中出現。在整個第二樂章中,音樂不單單是描寫戰爭的場面,而是通過對各種戰鬥場面的描繪,寓意著保衛祖國領土的正義感和自豪感,對戰場上千變萬化的情景,作者採用了強弱快慢的對比,抑揚頓挫的變化,體現出為民族生存而戰的英雄們的果敢和對正義戰爭持有的必勝信心。
第三樂章
“忠魂祭”:在樂隊模仿古鐘迴蕩、山川悲鳴的音樂背景襯托之下,二胡主題由肅穆含蓄、如泣如訴的基調逐步發展為豪邁激越、鏗鏘有力,追思幾千年來無數民族英雄,表示對他們的讚揚和慰念。樂隊首先在箜篌、揚琴固定音型的伴奏下,由笙、大提琴、新笛等樂器交替奏出了悼念的音調。隨之將樂隊中多種樂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運用和聲的手段,造成了古鐘迴蕩,古樸莊重的音響效果,更增強了悼念意境的效果。運用二胡善於表達極其深沉而抒情音調的特點,大量運用了“滑”、“揉”等技巧,樂隊以中低音區密集而顫動的和弦,模仿人聲的哼嗚,襯托著二胡的演奏。這段音樂奇特、手法新穎、動人心弦。當旋律展開之後,伸展出一段由宮羽調式交替的、激情波動的音樂,把音樂的情緒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它與前面的那種深厚、遙想和如泣如訴的音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示了對先烈們的崇敬與讚頌。這是一個深沉、內涵、動情而激越的自由段落,像是人們對英雄的讚嘆中所總結出的誓言。音樂的伸展與排比的句法很富有民族氣質。二胡華彩樂段的尾部模仿了琵琶掃弦的演奏方法,形成了戰鼓齊鳴的音樂效果。利用音樂的激發力,把音樂的情緒推向全曲的最高潮。後面所迸發出的樂隊全奏,以內含的音樂激情、發展成壯麗、輝煌和讚歌式的抒情性段落高潮。最後又以內在的行板節奏音型,不間斷地過渡到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
“遙望篇”:在樂隊造成的富有幻想色彩和穩步邁進的背景中,二胡變化再現了第一樂章的主題,意味深長;接著,一段舞蹈性的旋律,使人豁然開朗。最後的垛板節奏,具有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尾聲變化再現了激越寬廣的長城主題,表達了對祖國光明前途的堅定信念。
作品評價
《長城隨想》整首曲子是通過不同的側重點來反映長城的偉大的。《關山行》展示了長城與其周邊環境的迷人,《烽火操》寫出了長城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忠魂祭》表達了對祖先的尊敬之情,而《遙想篇》而是放眼未來的憧憬。一首曲子便道盡了這條巨龍幾千年來的興衰歷程,更以此象徵了國家五千年的發展變化。劉文金先生作品共有的民族情懷與時代感在這首作品中尤為突出。這更說明了劉文金大師強烈的愛國情懷。
《長城隨想》是二胡作品中題材最為重大、音樂最為深邃的一首多樂章二胡協奏曲,它縱觀了中國數千年的奮鬥歷史,飽含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神韻,反映的思想情感,不是簡簡單單的敘述性表達,而是作者通過協奏曲的形式,透露出一種美好情感和信心,讓人們去領略和體會裡面的主題思想和文化內涵,使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得到釋放和升華,來抒發人們對古老長城的感受和對民族之魂的熱情謳歌。這部作品音樂充滿傳統精神和時代的律動感,激昂寬廣、天地共振,展望了古老民族的美好未來。長城是中華民族團結與力量的象徵,樂曲通過行、操、祭、望四個充滿動態的樂章熱情謳歌了長城的博大、壯觀、蒼勁、深遠,深刻反映了80年代初期中國文化熱興起前人們的深沉思考,從而在中西文化大撞擊中迸發出的燦爛火花。
在音樂語言的運用上,這部作品既有高亢激越的京劇風格,又有極富聲腔口語化的北方書鼓的音調,有古琴滑音的韻味,模仿琵琶“輪指”的斷頓音,京胡長短弓快速的流暢交替等其他民族樂器中借鑑而來的表現手法。全曲民族思維的音樂曲調發展手法也隨處可見,二胡獨奏和協奏中樂隊之間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雙方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它將二胡這件古老的樂器,賦予了交響樂般的宏偉氣魄,表現如此偉大的主題。它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最為完美的典範之一,在二胡音樂美學上有著特殊的研究價值。而這部作品中將濃郁傳統韻味與音樂語言相結合,通過大膽的創新賦予了作品的音樂表現力,提高了民族器樂創作的水平,使二胡演奏技術更加豐富,表現功能有了更大的空間。“《長城隨想》所體現的‘史詩性’和‘交響性’都比較成熟。無論從二胡發展的角度或民族樂隊的發展來看,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20世紀80年代民樂創作重要收穫,可視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創作通往成熟的一座里程碑。”
作者簡介
劉文金(1937~2013),河北唐山人,祖籍安陽。
作曲家,1961年畢業於
中央音樂學院。歷任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藝術總監、以及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等職;現任
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指導。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2001年被聘為韓國中央大學校國樂大學教授。2013年6月27日22時21分劉文金先生去世,享年76歲。劉文金創作的每部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個性,他寫的作品幾乎都找不到某個民間固定音調的原型,但是又使人感到它們都有著傳統的血緣關係;這就是他長期學習傳統、學習民族民間音樂、學習西洋音樂,經過消化、提練,再創作的結果。他寫的音樂沒有說教式的音調,聽眾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親切感人,有著
民族音樂的神韻;繼而聽之,能使人思索、回味;細而察之,使人感到他的作品中貫穿著一種藝術哲理,因而被稱為:追求民族音樂神韻的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