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寺堡

紅寺堡

紅寺堡位居寧夏中部,是國家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1236”工程)的主戰場,是全國最大的生態扶貧移民集中區,1998年開發建設,2009年9月經國務院批覆設立吳忠市紅寺堡區。

行政區域面積有2767平方公里,轄2鎮3鄉、1個街道辦事處、61個行政村、2個城鎮社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寺堡
  • 位置:寧夏中部
  • 行政區域面積:2767平方公里
  • 性質:行政區域
  • 設立時間:2009年9月
地理境域,地理位置,地貌氣候,資源狀況,交通路線,歷史沿革,考證,沿革,古蹟,轄區人口,轄區,人口,區域經濟,水利開發,開發成果,經濟效益,

地理境域

紅寺堡位於寧夏中部,是1998年開發建設國家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是全國最大的生態扶貧移民區,是2009年9月經國務院批覆設立的吳忠市紅寺堡區。

地理位置

區位優越。紅寺堡地處東經105°43'45"-106°42'50",北緯37°28'08"-37°37'23",是承接寧夏東西南北的地理中心,北臨吳忠市利通區和青銅峽市、靈武市,南至同心縣,東至鹽池縣,西北與中寧縣接壤。北距首府銀川市127公里,南距固原市220公里,西距甘肅省蘭州市360公里。

地貌氣候

紅寺堡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240米-1450米,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常年乾旱少雨,晝夜溫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251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387毫米,為降水量的9倍。
年平均氣溫8.7℃,日溫差13.7℃,全年>10℃積溫可達3200℃以上,全年日照時數2900~3550小時,是我國太陽能較豐富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風速2.9m/s~3.7m/s,大風日數25d。
紅寺堡東、南、西邊都有村莊,唯獨北邊是荒漠,城北防護林體系的建成,有效減弱了城區的風力

資源狀況

地區風光資源豐富。行政區域面積2767平方公里。
境內有豐富的煤炭、白雲岩、石灰石、石膏、石英砂、石油、煤層氣、銅礦、陶土等礦產資源。太陽山礦區煤炭資源儲量127億噸;白雲岩儲量約18億噸;石灰石的遠景儲量約49億噸;石膏的探明儲量7994萬噸。

交通路線

境內鹽中高速、福銀高速、定武高速3條高速公路和鹽興公路、黃同公路、滾新公路、恩紅公路4條縣道縱橫交錯,太中銀鐵路、滾紅高速公路和即將建設的紅桃高速、銀西高鐵穿境而過,城區東距銀川河東機場、西距中衛香山機場均不超過150公里,中部乾旱帶交通樞紐型城市地位業已形成。

歷史沿革

考證

紅寺堡歷史悠久,境內鐵莊遺址,經考證為新石器文化,見證上古先民拓荒墾殖之盛況。紅寺堡之名,見於有明,是明慶王就藩封地,為軍事要塞,有大小烽堠24處。

沿革

夏商時代,為雍州轄地,牧野千里,羌戎等遊牧民族在此安居。秦漢時期,分屬北地郡、安定郡,部分關東移民遷徙至此。後為西夏王朝轄制腹地,多民族融合聚居。

古蹟

慶王朱栴陵墓位於羅山東麓,地處今太陽山鎮周新以西,面積30多平方公里,陵區被稱作“寧夏明代博物館”。198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將其列為自治區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轄區人口

轄區

轄2鎮3鄉、1個街道辦事處、61個行政村、2個城鎮社區。

人口

歷經十餘年艱苦創業,異地搬遷安置寧南山區8縣,移民20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1%。

區域經濟

水利開發

紅寺堡位居寧夏中部,是1998年開發建設的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1236”工程)的主戰場,是全國最大的生態扶貧移民集中區,是2009年9月經國務院批覆設立的吳忠市紅寺堡區。

開發成果

歷經十餘年艱苦創業,累計開發整理水澆地50萬畝,異地搬遷安置寧南山區8縣移民20萬人。譜寫了“沙丘起高樓,荒漠變綠洲”的生態建設壯歌,從根本上解決了寧南山區貧困民眾溫飽問題。

經濟效益

截止2011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86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00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20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