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紅四方面軍襲擊了陝西“南大門”的
鎮巴縣,繳獲了川陝邊游擊司令王三春部製造銅元的機器以及部分銅料。同年8月,又一舉端掉了四川軍閥楊森在營山的造幣廠,將包括石印石版的全部物資從羅江口用船運到了通江城。緊接著,又攻占了川軍諸侯李家鈺建在南部縣謝家河的造幣廠。然而,由於造幣設備不全,技術人才奇缺,正規的造幣廠一時還無法建立起來,僅能在一些作坊製造批量很小的紙幣和布幣,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壯大的紅色政權需要。
1933年2月,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公布了《川陝省蘇維埃組織法》,確定設立工農銀行,“製造蘇維埃貨幣,統一幣制,流通蘇區金融,實行對工農的低利息和無息借貸,幫助合作社發展”。
1933年10月17至27日,紅四方面軍抓住敵人兵力分散、後方空虛的有利時機,秘密集結主力10餘個團發起了宣達戰役,打擊盤踞在宣漢、達縣、萬源、城口等地的國民黨軍第二十三軍,重創了四川軍閥劉存厚部,斃俘4000餘人,繳槍8000餘支、火炮36門、電台2部、子彈500餘萬發、銀元100多萬元、布匹20萬匹、棉衣2萬餘套,蘇區向東擴展約150公里,將通南巴地區與川東遊擊根據地完全連成了一片。紅四方面軍由入川時的1.5萬人擴展到8 萬多人。
劉存厚是四川簡陽人,早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歷任重慶鎮守使、四川護國軍總司令、四川督軍等職。1924年,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川陝邊防督辦,盤踞達縣、宣漢、萬源、城口地區達10年之久。劉存厚在達縣建有占地約600畝的兵工廠和造幣廠,工人近千人,機器設備140多台,其造幣廠的規模、設備、技術力量在軍閥造幣廠中首屈一指。
尤為可喜的是,由於敵人倉皇逃竄,劉存厚耗巨資建立的兵工廠、被服廠、造幣廠全部落入紅軍之手,計有各種機器138台。其中,屬造幣設備的有英、德、日造的大圓車、碾片機、印花機、滾邊機、搖光機、制模機、銀爐、磨光工具等,另有銅磚800餘塊,每塊重45-50公斤,雜銅1萬多公斤,濃硫酸、硝酸100餘缸,每缸重50-100公斤,進口鋼材5000公斤,焦炭1萬多公斤。
為了將這些機器設備搬運到根據地,時任川陝省蘇維埃工農銀行行長鄭義齋和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張琴秋動員了5000多名根據地軍民,肩挑背扛、水陸兼程,行程150餘公里,將這些機器設備運回通江。鄭義齋親自出面,動員原造幣廠的技師工人到根據地工作,並組織他們負責設備的拆卸和安裝。
1933年11月18日,紅四方面軍造幣廠在通江城郊西寺成立,開始生產和發行川陝革命根據地貨幣。據史料記載:紅四方面軍造幣廠成立後,日產銀元大約七八百元,銅元約5000枚;石印局的紙幣和布幣生產,用石印機3至8架,每架日產量約9000張。到1935年8月,共發行貨幣200萬元以上,其中銀元50萬元以上,銅元30萬元以上。銀幣和銅幣的鑄造和發行量之大,居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各根據地首位,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