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時間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成立於1919年。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英語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IFRC,
阿拉伯語 :الإتحاد الدولي لجمعيات الصليب الأحمرِ والهلال الأحمرِ)(初創時名為紅十字會聯盟,英語: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是一個國際人道主義組織,與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
ICRC )、各國家協會(
紅十字會 或
紅新月會 )共同組成了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該組織成立於1919年,總部設在瑞士
日內瓦 。它負責協調各鴉膠艱國家協會的活動,以“通過動員人糊悼付道力量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 在國際層面上,該聯合會與國家協會密切合作,領導和組織大規模緊急救援。
1919年,
英國 、
法國 、
義大利 、
日本 和
美國 的國家紅十字會的代表齊集法國
巴黎 ,成立了“紅十字會聯盟”(英語: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 LORCS),其宗旨是“為了健康活動,加強和團結已有的紅十字會並促進新協會的府祖槳牛建立”(英語:to strengthen and unite, for health activities, already-existing Red Cross Societies and to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new Societies)最初的想法來自時任美國紅十字(英語:American Red Cross)會長的亨利·戴維森(英語:Henry Davison)。他獲得了該聯盟總幹事的英國將軍大衛·亨德森爵士(英語:David Henderson (British Army officer))的協助。由美國紅十字領導的這一舉動超越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
ICRC )的嚴格使命,擴大了國際紅十字運動的活動範圍,將應對非武裝衝突引發的緊急情況(如人為的或自然災害)包括進來。美國紅十字在重大災難救援上的經驗可追溯奔局樂至其成立時。
聯盟的成應府狼立帶來了一系列爭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一定程度上就這兩個組織之間可能的競爭進行了合理的關切。聯盟的成立被視為企圖破壞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國際紅十字運動中的領導地位,並逐步將任務和許可權轉移至多邊機構中。此外,聯盟的所有創始成員都是
協約國 或其夥伴國的國家協會。自1919年5月起,聯盟最初的規約進一步規定了五個創始協會享有特權地位,並且由於亨利·戴維森的努力,五個創始協會還享有永久排除
同盟國 (即德國、
奧地利 、
匈牙利 、
保加利亞 和土耳其)國家
紅十字會 以及俄羅斯國家紅十字會加入聯盟的權利。這些規則違背了紅十字原則在各國社會中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引起了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的進一步關切。
聯盟組織的第一項救援使命是救援波蘭饑荒和隨後的斑疹傷寒疫情。成立僅僅五年之後,聯盟便為在34個國家的救援使命發出了47個捐助呼籲,這表現了人類社會對此類紅十字工作的需要。這些呼籲共籌集到6.85億
瑞士法郎 ,用於救援俄羅斯、德國和
阿爾巴尼亞 的饑荒受害者,智利、波斯、日本、
哥倫比亞 、
厄瓜多 、
哥斯大黎加 、土耳其的地震受害者,以及希臘和土耳其的難民潮。聯盟的首個大規模災難救援使命發生在1923年日本
關東大地震 之後,地震致約200,000人死亡,並帶拘淋祝主來了無數的受傷者和無家可歸者。通過聯盟的協調,
日本赤十字社 從姊妹協會獲得了價值達到1億美元的物資。聯盟發起的另一個重要的新領域是在國家協會中開創青年紅十字工作。
聯盟和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在1917年至1922年俄羅斯內戰期間的
共同行動 標誌著國際紅十字運動介入了國內衝突,儘管
日內瓦公約 中並沒有明確的要求。聯盟在超過25個國家協會的支持下,組織了救援團並向受到飢餓和疾病波及的平民分發食品和其他援助物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則與俄羅斯
紅十字 及其後的蘇請煉聯
紅十字會 合作,不斷強調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中立性。1928年,“國際委員會”(英語:International Council)成立,以協調聯盟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之間的合作,後來這項任務轉移給了“
常務委員會 ”(Standing Commission)。1928年還通過了一個國際紅十字運動的共同規約,確定了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和聯盟在國際紅十字運動內各自的作用。
1935年至1936年的阿比西尼亞戰爭期間,聯盟投入了170萬
瑞士法郎 進行救援供應。由於義大利
墨索里尼 法西斯政權拒絕同紅十字進行任何合作,這些物資只被投放到阿比西尼亞一方。在戰爭期間,估計有29人在
紅十字 標誌的明確保護下喪生,其中大部分都是被義大利軍隊襲擊而亡。在1936年到1939年西班牙內戰期間,聯盟在41個國家協會的支持下再次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聯合行動。193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聯盟將總部從巴黎搬到
日內瓦 以享受瑞士
中立國 地位帶來的便利。
1960年代,非殖民化帶來了受承認的國家紅十字會和
紅新月會 數量的顯著增加。1960年代末,世界上已有超過100個國家協會。1963年12月10日,聯合會(當時仍名“
紅十字會 聯盟”)和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1983年,聯盟更名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聯盟”(英語:League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以反映在
紅新月標誌 下開展活動的國家協會數量的增加。1986年,1965年通過的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的七項基本原則被載入聯合會的規約中。1991年,該組織再次更名,新名稱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1997年,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和聯合會簽訂了塞維亞協定(英語:Seville Agreement),進一步確定了雙方在運動中的職責。
2004年
印度洋海嘯 之後,聯合會開始了其到當時為止規模最大的使命。40多個國家協會與22,000多名志願者為無數無家可歸、缺少食物且處於疫情威脅中的受害者帶來了援助。
組織宗旨 激勵、鼓舞、協助和促進各國紅十字會開展旨在防止和減輕人類痛苦的各種形式的人道主義活動,從而為維護和增進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基本原則 1965年在
維也納 召開的第20屆紅十字國際會議通過,復於1986年在
日內瓦 召開的第25屆紅十字與紅新月國際會議通過修正,並載明於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章程 ,其所擬定國際紅十字運動的基本原則如下:
(1)人道Humanity: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系由於意欲為戰場傷患提供無差別待遇之協助而萌生,應依其國際及本國之功能,致力於預防及減輕出現在任何地方之人類苦痛。其目的在於保護生命與健康;確保對人類的尊重,並促進世人相互之了解、友誼、合作與
持久的和平 。
(2)公正Impartiality:它不因國籍、種族、宗教信仰、階級或政治意見而有所歧視。它致力於解除個人之痛苦時,全系根據他們的需要行事,並優先考慮特別急迫的苦難個案。
(3)中立Neutrality:為求持續獲得各方的信任,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於任何敵對情形中,不得採取支持其中一方之立場,亦不得在任何時候涉入具有政治、種族、宗教或意識型態本質之爭端。
(4)獨立Independence: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有其獨立性。各國家
紅十字會 雖為其政府人道服務方面之輔佐機構,且需遵守各該國之法律,惟仍應永遠保有自主性,俾得在任何時候均能遵循紅十字運動之原則行事。
(5)
志願服務 Voluntary Service: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乃志願救援之運動,並不企求任何利益。
(6)統一Unity:每一國家只能有一個紅十字會。它必須對全國公開,並在全部領土內推行人道工作。
(7)
普遍 Universality: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遍及全世界,各紅十字會地位相等,也共負彼此互助之相同責任與義務。
組織體系 機構設定 (1)大會:最高權力機構,由其成員國家紅會的代表組成,每兩年舉行1次;
(2)領導委員會:大會閉幕期間的最高決策機構,由主席、5名副主席和20名國家紅會成員組成;
(3)秘書處:負責日常工作。秘書長為最高行政長官,由領導委員會推薦、主席任命。
組織成員 190個。
組織活動 出版活動 《聚焦》(Spotlight),季刊;《國際融合》(Transfusion International),季刊;《青年公報》(Youth Bulletin),季刊;《年報》(Annual Report);《世界災害年度報告》(World Disasters Report)。英、法文。
主要活動 宣傳紅十字運動原則,救災,備災,與各國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合作開展各項人道主義工作。
對外關係 與華關係 2014年11月12-15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第十九屆全體大會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大會選出新一屆主席、副主席及領導委員會成員。中國紅十字會時任常務副會長趙白鴿當選該組織亞太區副主席。
2015年10月21-23日,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藍迪國際智庫項目、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等在北京聯合主辦“共同應對人道主義援助面臨的挑戰”國際研討班。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藍迪國際智庫項目專家委員會主席趙白鴿出席並致辭。
2015年10月25-27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主席近衛忠輝訪華,其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在北京同其會見。近衛忠輝並出席亞太國家紅會能力建設培訓班閉幕式,考察北京市紅十字會。
2015年12月8-10日,第三十二屆紅十字與紅新月國際大會在日內瓦舉行。中國國家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李源潮作視頻致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和常駐日內瓦代表吳海龍大使分別率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中國政府代表團與會並發言。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莫雷爾、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主席近衛忠輝出席並致辭。
2016年5月8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和中國紅十字會聯合在北京舉辦世界紅十字與紅新月日主題招待會,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平出席招待會並致辭。
2016年9月27日-30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秘書長阿西訪問中國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同其會見。
2017年5月13-17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秘書長阿西應邀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其間,國家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李源潮同其會見。
2017年5月15日,中國紅十字會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在京聯合舉辦“博愛腳踏車”項目啟動儀式。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同聯合會秘書長阿西出席活動。
2017年11月6日至11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第二十一屆全體大會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大會選出新一屆主席、副主席及領導委員會成員。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在會上成功連任該組織副主席,任期4年。
與政府關係 由於
紅十字會 在戰時的特殊地位,所以即使紅十字會的精神要求“中立”於政治之外、“獨立”於政府之外,但許多國家的紅十字會都由國家領導人擔任榮譽負責人職務,而實際主事者許多也由政府官員轉任,或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各國家、地區領導 美國 會長:瑪莎·詹森·埃文斯(Marsha Johnson Evans):曾任海軍中將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地) 現任會長:陳竺
中國香港 主席:胡郭秀萍
日本 新加坡 德國 會長:賽特(Dr.rer.pol.h.c. Rudolf Seiters),前聯邦議會首席副議長、內政部長
瑞士 會長:
里諾 (Prof. Dr. iur. René Rhinow),前上議會議長
英國 會長:
查爾斯王子 (HRH The Prince Of Wales),英國王儲
組織 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
紅十字會 ”這個名詞,同時代表了三個名稱。一般而言,依照紅十字會的“普遍”原則,幾乎所有國家都有地區的紅十字會或
紅新月會 ,而在“統一”原則下,一個國家只有一個紅十字會。而原先由亨利
杜南 創立的“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依舊運作,並依照
日內瓦公約 及相關議定書的規定,提供
戰俘 人道協助、監察戰俘待遇。“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則負責協調各國紅十字會、紅新月會,
跨國救援 自然災害的難民。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及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都是
聯合國 的觀察員 。
國際聯合會
國際聯合會的最高議事機構為兩年一度的國際聯合會全體大會 (General Assembly)。並與運動的其他主要大會、代表會議相協調:
每兩年召開一次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代表會議 (Council of Delegates Meetings),運動的所有組成部分——
國際大會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常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ssion)、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
國際聯合會 、各國紅會,都可以向代表會議提交議案、參與討論並平等決定有關事務。然而,代表會議不能給出、通過和做出與國際大會已經通過的決定相矛盾的意見、決議或決定。
代表會議通常是在兩年一度的國際聯合會全體大會召開後舉辦。全體大會和代表會議構成了紅十字紅新月法定會議 (Red Cross Red Crescent Statutory Meetings)。在每四年一屆的國際大會召開的年份,代表會議的召開時間是在聯合會全體大會之後,國際大會之前。代表會議負責提議主持國際大會和填補其他空缺的候選人。代表會議還負責制定國際大會臨時議程。
2013年11月12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第19屆全體大會及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代表會議在澳大利亞悉尼會展中心開幕。全體大會接納
賽普勒斯 、
南蘇丹 兩個國家紅會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新成員。至此,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成員國紅會達189個。
地區大會 是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章程規定的法定會議,每四年召開一次。2014年10月22日,第九屆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亞太地區大會 在
北京國際飯店 召開,42個亞太中東地區國家紅會、3個國際組織和美國、英國等11個觀察員國家紅會代表與會。而第八屆亞太地區大會於2010年10月17日在約旦
安曼 召開。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
秘書處 設在
日內瓦 。該組織還設有5個地區辦公室,並在全球設有許多代表處。秘書處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及組織變動。聯合會的最高機關是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大會,由全體國家紅十字會的代表參加。大會選舉聯合會主席。理事會由聯合會主席和副主席、財務委員會主席、以及選舉出的20個國家紅十字會的代表組成。
標誌 紅十字會 的“
紅十字 ”(包括
紅新月 及
紅水晶 ,為簡便起見,下文簡稱紅十字)是一個專有標誌,依照《
日內瓦公約 》的規定,紅十字具有國際法上的效力,非戰時僅有各國紅十字會或國際委員會、國際聯合會可以使用,戰時則作為戰地醫療人員的保護標誌,任何武裝部隊均不得攻擊標誌紅十字的車輛、人員、設施,否則即為當然戰犯。
紅十字標誌於1863年確定,是
紅十字會 歷史最悠久的標誌。
紅獅子和太陽會標誌
(Red Lion and Sun Society)
(Red Star of David )
以色列曾要求採用此標誌,但未獲
紅十字會 批准,原因是怕開此先例後,各個組織會紛紛要求採用自己的標誌。因此該標誌不是有效的紅十字會標誌。
紅水晶標誌
(Red Crystal)
該標誌是最新的標誌,於2007年1月4日正式啟用。
相關報告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2012年10月16日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全世界被迫流離失所或移徙的人數已超過7200萬,約占世界人口的1%。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在16日發布的《2012世界災害報告》對被迫移徙和流離失所現象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報告指出,由於各種錯綜複雜的驅動因素,全球被迫移徙的人口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在7200多萬流離失所者中,約有2000萬處於長期流離失所狀態。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副秘書長馬蒂亞斯 施馬勒(Matthias Schmale)表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僅包括暴力、災害、政治動亂等負面因素,還可以是大規模的發展和開發項目。
“統計顯示,2011年,共有4300萬人因衝突逃離家園,約有5000萬人因災害而流離失所。報告還對移徙與發展項目以及包括修建大壩在內的基礎設施項目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討。根據報告,因此類項目而被迫遷移的人口數量約為5000萬。”施馬勒說。
根據報告,政界人士以及公眾對救助被迫流離失者懷有的牴觸情緒日增,或許是造成為這一最弱勢群體提供更好以及長期人道主義援助的主要障礙。
報告指出,不少國家認為,為迴避難以解決的政治問題,被迫移徙者被社會所排斥的痛苦是一個不幸但值得付出的代價。
紅十字會 與
紅新月會 聯合國秘書長 貝克萊 格勒特(Bekele Geleta)指出,各國政府需要制定並通過新的政策和戰略,承認被迫移徙者的權利,並幫助他們融入社區,而不是淪為被社會所遺棄的人。
根據報告,2011年是全球災害導致財產損失最高的一年,同時也是災害數量最少的一年。據統計,2011年全球共發生336起災害事件,造成的損失達3655億美元;其中僅2011年3月發生在日本的地震和
海嘯 導致的損失達2100億美元,占總數的近一半。
聯盟組織的第一項救援使命是救援波蘭饑荒和隨後的斑疹傷寒疫情。成立僅僅五年之後,聯盟便為在34個國家的救援使命發出了47個捐助呼籲,這表現了人類社會對此類紅十字工作的需要。這些呼籲共籌集到6.85億
瑞士法郎 ,用於救援俄羅斯、德國和
阿爾巴尼亞 的饑荒受害者,智利、波斯、日本、
哥倫比亞 、
厄瓜多 、
哥斯大黎加 、土耳其的地震受害者,以及希臘和土耳其的難民潮。聯盟的首個大規模災難救援使命發生在1923年日本
關東大地震 之後,地震致約200,000人死亡,並帶來了無數的受傷者和無家可歸者。通過聯盟的協調,
日本赤十字社 從姊妹協會獲得了價值達到1億美元的物資。聯盟發起的另一個重要的新領域是在國家協會中開創青年紅十字工作。
聯盟和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在1917年至1922年俄羅斯內戰期間的
共同行動 標誌著國際紅十字運動介入了國內衝突,儘管
日內瓦公約 中並沒有明確的要求。聯盟在超過25個國家協會的支持下,組織了救援團並向受到飢餓和疾病波及的平民分發食品和其他援助物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則與俄羅斯
紅十字 及其後的蘇聯
紅十字會 合作,不斷強調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中立性。1928年,“國際委員會”(英語:International Council)成立,以協調聯盟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之間的合作,後來這項任務轉移給了“
常務委員會 ”(Standing Commission)。1928年還通過了一個國際紅十字運動的共同規約,確定了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和聯盟在國際紅十字運動內各自的作用。
1935年至1936年的阿比西尼亞戰爭期間,聯盟投入了170萬
瑞士法郎 進行救援供應。由於義大利
墨索里尼 法西斯政權拒絕同紅十字進行任何合作,這些物資只被投放到阿比西尼亞一方。在戰爭期間,估計有29人在
紅十字 標誌的明確保護下喪生,其中大部分都是被義大利軍隊襲擊而亡。在1936年到1939年西班牙內戰期間,聯盟在41個國家協會的支持下再次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聯合行動。193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聯盟將總部從巴黎搬到
日內瓦 以享受瑞士
中立國 地位帶來的便利。
1960年代,非殖民化帶來了受承認的國家紅十字會和
紅新月會 數量的顯著增加。1960年代末,世界上已有超過100個國家協會。1963年12月10日,聯合會(當時仍名“
紅十字會 聯盟”)和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1983年,聯盟更名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聯盟”(英語:League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以反映在
紅新月標誌 下開展活動的國家協會數量的增加。1986年,1965年通過的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的七項基本原則被載入聯合會的規約中。1991年,該組織再次更名,新名稱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1997年,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和聯合會簽訂了塞維亞協定(英語:Seville Agreement),進一步確定了雙方在運動中的職責。
2004年
印度洋海嘯 之後,聯合會開始了其到當時為止規模最大的使命。40多個國家協會與22,000多名志願者為無數無家可歸、缺少食物且處於疫情威脅中的受害者帶來了援助。
組織宗旨 激勵、鼓舞、協助和促進各國紅十字會開展旨在防止和減輕人類痛苦的各種形式的人道主義活動,從而為維護和增進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基本原則 1965年在
維也納 召開的第20屆紅十字國際會議通過,復於1986年在
日內瓦 召開的第25屆紅十字與紅新月國際會議通過修正,並載明於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章程 ,其所擬定國際紅十字運動的基本原則如下:
(1)人道Humanity: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系由於意欲為戰場傷患提供無差別待遇之協助而萌生,應依其國際及本國之功能,致力於預防及減輕出現在任何地方之人類苦痛。其目的在於保護生命與健康;確保對人類的尊重,並促進世人相互之了解、友誼、合作與
持久的和平 。
(2)公正Impartiality:它不因國籍、種族、宗教信仰、階級或政治意見而有所歧視。它致力於解除個人之痛苦時,全系根據他們的需要行事,並優先考慮特別急迫的苦難個案。
(3)中立Neutrality:為求持續獲得各方的信任,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於任何敵對情形中,不得採取支持其中一方之立場,亦不得在任何時候涉入具有政治、種族、宗教或意識型態本質之爭端。
(4)獨立Independence: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有其獨立性。各國家
紅十字會 雖為其政府人道服務方面之輔佐機構,且需遵守各該國之法律,惟仍應永遠保有自主性,俾得在任何時候均能遵循紅十字運動之原則行事。
(5)
志願服務 Voluntary Service: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乃志願救援之運動,並不企求任何利益。
(6)統一Unity:每一國家只能有一個紅十字會。它必須對全國公開,並在全部領土內推行人道工作。
(7)
普遍 Universality: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遍及全世界,各紅十字會地位相等,也共負彼此互助之相同責任與義務。
組織體系 機構設定 (1)大會:最高權力機構,由其成員國家紅會的代表組成,每兩年舉行1次;
(2)領導委員會:大會閉幕期間的最高決策機構,由主席、5名副主席和20名國家紅會成員組成;
(3)秘書處:負責日常工作。秘書長為最高行政長官,由領導委員會推薦、主席任命。
組織成員 190個。
組織活動 出版活動 《聚焦》(Spotlight),季刊;《國際融合》(Transfusion International),季刊;《青年公報》(Youth Bulletin),季刊;《年報》(Annual Report);《世界災害年度報告》(World Disasters Report)。英、法文。
主要活動 宣傳紅十字運動原則,救災,備災,與各國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合作開展各項人道主義工作。
對外關係 與華關係 2014年11月12-15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第十九屆全體大會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大會選出新一屆主席、副主席及領導委員會成員。中國紅十字會時任常務副會長趙白鴿當選該組織亞太區副主席。
2015年10月21-23日,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藍迪國際智庫項目、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等在北京聯合主辦“共同應對人道主義援助面臨的挑戰”國際研討班。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藍迪國際智庫項目專家委員會主席趙白鴿出席並致辭。
2015年10月25-27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主席近衛忠輝訪華,其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在北京同其會見。近衛忠輝並出席亞太國家紅會能力建設培訓班閉幕式,考察北京市紅十字會。
2015年12月8-10日,第三十二屆紅十字與紅新月國際大會在日內瓦舉行。中國國家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李源潮作視頻致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和常駐日內瓦代表吳海龍大使分別率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中國政府代表團與會並發言。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莫雷爾、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主席近衛忠輝出席並致辭。
2016年5月8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和中國紅十字會聯合在北京舉辦世界紅十字與紅新月日主題招待會,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平出席招待會並致辭。
2016年9月27日-30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秘書長阿西訪問中國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同其會見。
2017年5月13-17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秘書長阿西應邀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其間,國家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李源潮同其會見。
2017年5月15日,中國紅十字會同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在京聯合舉辦“博愛腳踏車”項目啟動儀式。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同聯合會秘書長阿西出席活動。
2017年11月6日至11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第二十一屆全體大會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大會選出新一屆主席、副主席及領導委員會成員。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在會上成功連任該組織副主席,任期4年。
與政府關係 由於
紅十字會 在戰時的特殊地位,所以即使紅十字會的精神要求“中立”於政治之外、“獨立”於政府之外,但許多國家的紅十字會都由國家領導人擔任榮譽負責人職務,而實際主事者許多也由政府官員轉任,或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各國家、地區領導 美國 會長:瑪莎·詹森·埃文斯(Marsha Johnson Evans):曾任海軍中將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地) 現任會長:陳竺
中國香港 主席:胡郭秀萍
日本 新加坡 德國 會長:賽特(Dr.rer.pol.h.c. Rudolf Seiters),前聯邦議會首席副議長、內政部長
瑞士 會長:
里諾 (Prof. Dr. iur. René Rhinow),前上議會議長
英國 會長:
查爾斯王子 (HRH The Prince Of Wales),英國王儲
組織 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
“
紅十字會 ”這個名詞,同時代表了三個名稱。一般而言,依照紅十字會的“普遍”原則,幾乎所有國家都有地區的紅十字會或
紅新月會 ,而在“統一”原則下,一個國家只有一個紅十字會。而原先由亨利
杜南 創立的“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依舊運作,並依照
日內瓦公約 及相關議定書的規定,提供
戰俘 人道協助、監察戰俘待遇。“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則負責協調各國紅十字會、紅新月會,
跨國救援 自然災害的難民。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及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都是
聯合國 的觀察員 。
國際聯合會
國際聯合會的最高議事機構為兩年一度的國際聯合會全體大會 (General Assembly)。並與運動的其他主要大會、代表會議相協調:
每兩年召開一次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代表會議 (Council of Delegates Meetings),運動的所有組成部分——
國際大會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常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ssion)、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
國際聯合會 、各國紅會,都可以向代表會議提交議案、參與討論並平等決定有關事務。然而,代表會議不能給出、通過和做出與國際大會已經通過的決定相矛盾的意見、決議或決定。
代表會議通常是在兩年一度的國際聯合會全體大會召開後舉辦。全體大會和代表會議構成了紅十字紅新月法定會議 (Red Cross Red Crescent Statutory Meetings)。在每四年一屆的國際大會召開的年份,代表會議的召開時間是在聯合會全體大會之後,國際大會之前。代表會議負責提議主持國際大會和填補其他空缺的候選人。代表會議還負責制定國際大會臨時議程。
2013年11月12日,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第19屆全體大會及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代表會議在澳大利亞悉尼會展中心開幕。全體大會接納
賽普勒斯 、
南蘇丹 兩個國家紅會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新成員。至此,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成員國紅會達189個。
地區大會 是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章程規定的法定會議,每四年召開一次。2014年10月22日,第九屆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亞太地區大會 在
北京國際飯店 召開,42個亞太中東地區國家紅會、3個國際組織和美國、英國等11個觀察員國家紅會代表與會。而第八屆亞太地區大會於2010年10月17日在約旦
安曼 召開。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
秘書處 設在
日內瓦 。該組織還設有5個地區辦公室,並在全球設有許多代表處。秘書處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及組織變動。聯合會的最高機關是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大會,由全體國家紅十字會的代表參加。大會選舉聯合會主席。理事會由聯合會主席和副主席、財務委員會主席、以及選舉出的20個國家紅十字會的代表組成。
標誌 紅十字會 的“
紅十字 ”(包括
紅新月 及
紅水晶 ,為簡便起見,下文簡稱紅十字)是一個專有標誌,依照《
日內瓦公約 》的規定,紅十字具有國際法上的效力,非戰時僅有各國紅十字會或國際委員會、國際聯合會可以使用,戰時則作為戰地醫療人員的保護標誌,任何武裝部隊均不得攻擊標誌紅十字的車輛、人員、設施,否則即為當然戰犯。
紅十字標誌於1863年確定,是
紅十字會 歷史最悠久的標誌。
紅獅子和太陽會標誌
(Red Lion and Sun Society)
(Red Star of David )
以色列曾要求採用此標誌,但未獲
紅十字會 批准,原因是怕開此先例後,各個組織會紛紛要求採用自己的標誌。因此該標誌不是有效的紅十字會標誌。
紅水晶標誌
(Red Crystal)
該標誌是最新的標誌,於2007年1月4日正式啟用。
相關報告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2012年10月16日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全世界被迫流離失所或移徙的人數已超過7200萬,約占世界人口的1%。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在16日發布的《2012世界災害報告》對被迫移徙和流離失所現象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報告指出,由於各種錯綜複雜的驅動因素,全球被迫移徙的人口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在7200多萬流離失所者中,約有2000萬處於長期流離失所狀態。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副秘書長馬蒂亞斯 施馬勒(Matthias Schmale)表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僅包括暴力、災害、政治動亂等負面因素,還可以是大規模的發展和開發項目。
“統計顯示,2011年,共有4300萬人因衝突逃離家園,約有5000萬人因災害而流離失所。報告還對移徙與發展項目以及包括修建大壩在內的基礎設施項目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討。根據報告,因此類項目而被迫遷移的人口數量約為5000萬。”施馬勒說。
根據報告,政界人士以及公眾對救助被迫流離失者懷有的牴觸情緒日增,或許是造成為這一最弱勢群體提供更好以及長期人道主義援助的主要障礙。
報告指出,不少國家認為,為迴避難以解決的政治問題,被迫移徙者被社會所排斥的痛苦是一個不幸但值得付出的代價。
紅十字會 與
紅新月會 聯合國秘書長 貝克萊 格勒特(Bekele Geleta)指出,各國政府需要制定並通過新的政策和戰略,承認被迫移徙者的權利,並幫助他們融入社區,而不是淪為被社會所遺棄的人。
根據報告,2011年是全球災害導致財產損失最高的一年,同時也是災害數量最少的一年。據統計,2011年全球共發生336起災害事件,造成的損失達3655億美元;其中僅2011年3月發生在日本的地震和
海嘯 導致的損失達2100億美元,占總數的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