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在3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營養學屆曾經對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結構進行了兩次改革。
第一次改革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專家認為,中國人的食物構成相對西方已開發國家,肉蛋奶的比例太低,這種情況導致中國人的健康水平下降。當時,在全國範圍內倡導多吃肉蛋奶。在之後的10年時間裡,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人數急劇增多,倡導肉蛋奶受到了巨大挫折。這時,很多營養學家注意到歐美國家營養學界對蔬菜的研究成果,也注意到了歐美營養學界對攝取過多肉食的警告。
第二次改革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這次營養變革主要是倡導多吃蔬菜。在近20年的大力倡導下,在素食主義者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其患病率遠遠超出30多年前的中國平均水平。這種狀況再一次導致很多人困惑不解。以糖尿病為例,古今中外的觀念都是營養過剩的問題,如《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記載:“凡消癉、仆擊、偏枯、萎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於是,人們又開始在營養之外尋找原因。
這裡所要揭示的正是傳統意識的好處以及違背傳統的危害。筆者通過整理中國歷代文獻資料,從糖尿病飲食指導角度,在書中列舉了各種容易誘發糖尿病的飲食方式,還有各種對糖尿病康復有益的營養方式,並對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食材進行了舉例分析,對常見的食品進行了考察。在“中國食物發展史”一章中,分析了儒學、醫學,以及不同時期的思想對食物發展的影響。最後,藉助對《黃帝內經》一些重要觀點的淺析,說明中國人應該如何對糖尿病進行營養干預。
內容簡介
飲食結構的巨大改變是現代糖尿病患者激增的重要原因,關注傳統飲食,遠離糖尿病。本書從糖尿病的飲食成因分析入手,總結了糖尿病飲食治療和預防的具體有效措施。對常見穀物、蔬菜、堅果、漿果、肉食進行了綜述比較,對中國人常見的日常食物進行了考察,總結出適合糖尿病病人的飲食原則和方法,從食物結構與健康的角度梳理了中華民族的食物發展歷史,由此得出結論:維護傳統食物結構是預防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根本所在。全書圍繞經典中醫文獻中的健康理念,發掘了經過驗證且符合歷史傳統的糖尿病防治方法。
後記
6年前,筆者完成了《儒醫理論與身心疾病治療》一書。該書出版後,反響超出預期想像,先後得到了不同方式、不同觀點的回應,這使得筆者有動力和興趣對儒醫理論與疾病治療關係展開深入研究。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研讀了大量古典文獻,其中關於糖尿病的飲食治療問題引起筆者的注意。
。。。。。。
傳統中醫理論中很多藥物是藥食同源的,古代中醫名家的醫案記載對於深入研究和分析飲食成分與糖尿病發病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中醫理論的研讀,了解傳統的飲食結構、千百年來的中醫經典著作中記錄下來的各種飲食調整和治療糖尿病的經驗,必將對糖尿病的治療和預防起到積極作用。按照這一研究思路,依憑對古典文獻的梳理,筆者整理了中國道地食材、中國日用食品、中國食物發展史,並討論了《黃帝內經》中關於這一主題的重要觀點。在分析糖尿病飲食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了糖尿病飲食的康復原則,包括穀物止消渴、先飢而食和得食渴止等。著名中醫糖尿病專家聶文濤具有豐富的糖尿病治療臨床經驗,和聶醫生一起合作,把研究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在小範圍內試驗了我們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