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長片

粵語長片

粵語長片,又有人稱作“粵語殘片”或“七日鮮”(七日拍完)不同於現今港產片及港劇。粵語長片是指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製作的粵語長篇電影,多以黑白畫質製作,情節以民間傳說和市井生活為主,節奏緩慢,盛行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粵語長片
  • 時期: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
  • 畫質:黑白
  • 主要內容:民間傳說和市井生活
簡介,分類,一、粵劇,二、武術電影,三、神怪武俠片,四、文藝片,五、青春歌舞片,六、喜劇片,衰亡,明星,

簡介

現在只有香港TVB翡翠台在星期日早上6點至8點重播。對於上了年紀的、說粵語的人而言,粵語長片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如同一日三餐,不可或缺。而部分港產片(如《新難兄難弟》)和港劇(如《難兄難弟》《神探李奇》)亦常借鑑於粵語長劇經典元素。粵語長片乃起源於粵地有有聲電影之時,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有所出,四十年代為發展時期,五六十年代為之鼎盛之時,七十年代急劇轉下,最終不敵國語片與歐美片,退出歷史舞台。
七擒七縱七色狼(1970)劇照七擒七縱七色狼(1970)劇照
由於政治、歷史等原因,粵語長片只盛行於港澳,粵語長片又成為當時的港產片。
限於當時的技術、成本,粵語長片多以黑白畫質,部分以彩色畫質的,都冠以“七彩”二字於片名前,如《七彩胡不歸》、《七彩滿天神佛》等
粵語長片多以人生百態、市井生活等為題材,能反映當時低下層人民生活的境況,因而備受百姓歡迎;因這些片子能勾起老一輩人美好的回憶,所以至今仍有人對粵語長片念念不忘。
因為粵語長片,就造了一批又一批的香港影壇巨星,如蕭芳芳陳寶珠薛家燕馮寶寶呂奇賢、雪妮曾江周驄李香琴等。仍有部分活躍在銀幕上。

分類

一、粵劇

粵劇粵語長片是頗受普羅大眾喜愛的粵語長片的一種,大多粵劇藝人在當時都離開了戲台,到片場去拍電影。其中有以下著名伶人
1.任劍輝白雪仙(簡稱“任白”):是當時頂級紅星。任劍輝擅長反串生角配合白雪仙的旦角,她們合作拍了超過50齣電影,包括《紫釵記》(1959)成為恆久不衰的經典。
新馬師曾(鄧永祥)新馬師曾(鄧永祥)
2.梁醒波:以身型肥胖,造型逗趣,扮演角色幽默而出名,行內人尊稱為“波叔”。所演的粵劇電影多與“任白”合作,故他們的組合稱為“任白波”。波叔扮演的角色多為忠直之人,也有時演奸角、丑角(因身形肥大)
3.麥炳榮:天生一副“沙喉”和牛精過人,故人稱“豆沙榮”和“牛榮”,其妻于素秋于占元之女,亦是一位粵語長片演員,容後再敘)。麥炳榮聲線帶有滄桑之感,不像任劍輝林家聲何非凡等的柔情腔調。著名作品有《鳳閣恩仇未了情》(與鳳凰女合作,1962年版)
4.譚蘭卿:同是以肥胖出名於銀幕上,戲行人稱“六姑”。因其肥胖,嗓音大,樣子看起來有點威嚴,所以多扮演惡家婆和包租婆。多與梁醒波合作。
5.新馬師曾:原名鄧永祥,人稱“祥哥”或“新馬仔”。身材瘦小,多在粵劇電影中扮演正派人物、主角。其聲線悲愴高亢,別有一番風味。此外,尚有靚次伯(人稱“四叔”,著名填詞人黎彼得之叔)任冰兒任劍輝之妹,人送美譽“二幫王”)劉克宣(已故亞視演員劉志榮之父,多於劇中飾演奸角,著名的有《狸貓換太子》中的郭槐)李香琴(多飾演奸角,如西宮王后。因為演技太好,觀眾對她也咬牙切齒,稱為“西宮琴”)林家聲何非凡羅艷卿羅劍郎、朱少坡、半日安
羅劍郎羅劍郎

二、武術電影

接近100齣由關德興飾演黃飛鴻的長篇功夫電影。起始《黃飛鴻正傳》(1949)完結為《黃飛鴻勇破烈火陣》(1970)這一系列的核心人物為飾演黃飛鴻的關德興和飾演與黃飛鴻為敵的奸角石堅,此外,尚有一批璀璨的配角,如人稱“華探長”的曹達華曾江張英才西瓜刨等名演員出演,在當時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關德興(左)和石堅(右)關德興(左)和石堅(右)

三、神怪武俠片

限於技術等因素,這一系列的影片多利用人手繪製特別效果。著名的武俠片就是《如來神掌》這一系列,共拍了7部:60年代五部(曹達華于素秋主演)及70年代兩部(曾江雪妮主演)(詳見百度詞條:如來神掌)。此外,還有《白骨陰陽劍》、《仙鶴神針》等,神怪片則有《十兄弟》系列。

四、文藝片

上世紀50年代,受“左”思想影響,加之當時“粵語片大清洗運動”(為摒除粵語片粗製濫造而發起,參與者有吳楚帆紅線女高魯泉等),吳楚帆與張瑛張活游、白燕、紫羅蓮等拍了許多思想較進步的影片,如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等,此外,著名的電影有:《危樓春曉》、《人海八大仙》、《紫薇園的春天》、《雷雨》等。
張瑛張瑛

五、青春歌舞片

一般以男女愛情為劇情,片中通常有歌有舞,代表人物為曾江、謝賢、周驄呂奇胡楓陳寶珠蕭芳芳陳齊頌雪妮薛家燕等。

六、喜劇片

喜劇片因適宜廣大市民觀看,適合男女老少的口味,所以“笑片”出產較多。五六十年代,喜劇片代表人物為:新馬師曾、鄧寄塵梁醒波鄭君綿等,配角也是逗笑之人:高魯泉、矮冬瓜、周吉、西瓜刨俞明等 。七十年代由於粵語片粗製濫造,歐西片、國語片的左右夾擊,粵語片不得不推出一些所謂“風月片”(不算暴露,僅是露出肩膀,或露出乳罩,仍時有物遮掩,較之李翰祥乃小巫見大巫)。這個時期,粵語片演員有:譚炳文、鄭君綿沈殿霞杜平俞明、周吉、李香琴等。由這個時期,造就一代艷星“奇女子”狄娜
七擒七縱七色狼(1970)七擒七縱七色狼(1970)

衰亡

儘管一眾粵語片演員出盡法寶,也未能挽回當時觀眾的心,最終不敵國語片和歐西片。加之電視的普及,一眾粵語片演員紛紛轉投電視節目。《歡樂今宵》這一個大型綜合節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明星

細數當年活躍在螢屏的明星人數,七位“型”男散發出不同風采:吳楚帆叱吒影壇四十年,是演技令人嘆為觀止的“千面影帝”。官仔骨骨的張瑛,一笑之間讓女觀眾失魂落魄。“型”足半世紀的謝賢,廿一世紀穿皮褲駕名車,仍然潮爆。當年跳查查的胡楓,現在駁發跳勁舞,“舞王修”魅力依然沒法擋。曾江星味與演技掌握得揮灑自如,四十年來愈來愈有韻味。銀幕上一直以最佳狀態示人的呂奇,曾迷倒不少寳珠迷及芳芳迷。當年有“學生王子”美譽的鄧光榮,後來成為B社會電影中的大哥大。
記得一張海報曾這樣形容當年的明星:“型男如醇醪,年歲愈久愈有“魅”。當然,粵語長片的男明星多的是,非僅此七位,之所以拿作樣版,皆因諸位不特“型”,而且“型”足四十年。
那年代的電影宣傳海報,對於小生的美稱,大抵不離“英俊”二字,此乃彼時之潮流用語。或許是社會人心較為傳統(亦可說是食古不化),認為在電影中“俊男”與“美女”才是絕配,亦是票房的保證。
經過了“英俊小生”的階段,蛻變成為“魅力之男”,而且愈看愈有“型”,那才眞叫明星——是閃閃生光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