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文概述
粟特人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於中亞以撒馬爾罕、布哈拉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大體範圍相當於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北部和烏茲別克斯坦南部。但是隸屬於波斯帝國,後又歸屬於亞歷山大帝國。其後粟特人相繼被嚈噠人、突厥人統治。到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控制了粟特,粟特古國逐漸消亡,粟特文也隨之湮滅。
粟特古國在漢文史籍中又作粟弋、速利、孫鄰、蘇哩、修利、粟特等。在
古波斯語和
阿維斯陀語中作 Sughda, 在
巴列維語中作 sūlik。此外,還有 Surik,Sogd等不同寫法。窣利地處烏滸水(今阿姆河)與藥殺水(今錫爾河)之間。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曾對窣利的地望和文字情況作過簡要記述,”地名窣利,人亦謂焉。文字語言,隨即稱矣。字源簡略,本二十餘言,轉而相生,其流浸廣。粗有書記,豎讀其文“,即指出粟特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有20多個字母,文字豎寫。
根據對中國新疆敦煌和吐魯番地區出土的粟特文殘卷及其他考古材料的研究,一般認為粟特文字母來源於
敘利亞的
阿拉米字母,它在阿拉米草書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粟特語的發音特點創製。這套字母只表示輔音,不表示元音,中國境內發現的粟特文有3種字型,不同字型的字母數目也不相同,一般來說:①摩尼體,有29個字母,是用來書寫
摩尼教經文的,字型工整而結構精美,隨粟特移民傳入許多地區;②佛經體有17個字母,公元500年前後出現;③古敘利亞體,有22個字母,是當時景教徒用來書寫
景教文獻和基督教經典的。行款有從右向左橫寫和自上而下豎寫兩種。傳世文獻有摩尼教、基督教,佛教的經典以及非宗教的文書如商業書信等,寫作年代集中在8到11世紀。
粟特語屬於中期伊朗語的東部方言。
粟特人曾對維吾爾及其後人的文化產生過重要作用。維吾爾族人曾經使用過的
回鶻文就是在粟特文字母的基礎上創製的。粟特文文獻大都是基督教、摩尼教和佛教等宗教內容。粟特文字母由一種地區性的
阿拉米字母發展而來。它和閃米特字母一樣,全部都是
輔音字母。一般情況下
元音不予表明。在中國境內發現的粟特文文獻主要由三種字母書寫,即粟特字母、摩尼字母和古
敘利亞字母。因字母體系不同 ,其字母數量也各不相同。
又稱
窣利文。古代窣利人使用的一種拼音文字,用以記錄當時流行於中亞及中國西北部的
商業語言──窣利語,也有人用這種文字書寫宗教文獻,其中尤以佛經為多。這種語言屬
印歐語系、
伊朗語族東支,同
波斯語和古和闐語關係密切。有人認為現代蘇聯境內
帕米爾高原的雅格諾比語即其遺存。窣利既是古代地名、又是古代民族名和古代語言、文字名。
書寫規則
早期自右至左,自上至下書寫,傳入中國以後改為自上至下豎寫
分詞
音節間無空格
沒有合體
17個字母有詞首形式,18個字母有詞中形式,16個字母有詞尾形式。
沒有大小寫之分
行文中沒有聲調符號
有關出土文物
粟特文買賣女婢文書
名 稱 : | 粟特文買賣女婢文書 |
時 代 : | 唐(公元618-907年) |
尺 寸 : | 長46.5厘米、寬28.3厘米 |
出土時間及地點 : | 1969年吐魯番阿斯塔那135號墓出土 |
文 物 簡 介 : | 正反兩面均墨書粟特文,正面24行,背面1行。這份契約立於高昌延壽十六年(公元639年),內容是:石國人烏塔之子沙門乘軍,在高昌市場上給康國人突德迦之子六獲以高純度的卑路斯錢120德拉克麥,買下出生於突厥之域的曹國人奴婢優婆遮。內容完整,字型整潔美觀,是研究高昌歷史和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民族狀況的珍貴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