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粟特
- 外文名:Sogdiana
- 屬於:西域古國之一
- 亦稱:民族名稱
簡介,歷史,經濟,交通,發展,文化,分布,史籍記載,語言,宗教,曆法,習俗,節日,
簡介
中亞古國和民族名。即索格狄亞那。位於阿姆河﹑錫爾河之間,以澤拉夫尚河﹑卡什卡河流域為中心的地區(今中亞塔吉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古波斯語寫作Suguda,Sugda,漢文譯作粟弋﹑屬繇﹑蘇薤﹑粟特等。梵語作Surika,中古波斯語作Sulik,漢譯作利﹑速利﹑蘇哩等。“粟特”一詞,一說來自共同伊朗語族的詞根,意為“閃耀”﹑“燃燒”﹔一說在波斯語辭彙中意為“聚水窪地”。隋唐時代所謂昭武九姓大多在這一地區。當地民族稱之為粟特人。操粟特語。
粟特人勢力不甚強大,多依附於其他更為強大的民族,曾先後被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大帝、塞種人大夏(巴克特里亞)和大月氏人貴霜帝國入侵併統治,後又歸屬波斯薩珊王朝、白匈奴人和西突厥人等,直至被伊斯蘭化的過程。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仍有粟特部落的傳人。西方史書中匈人首領阿提拉死後,一個兒子名忽倪,曾退到克里米亞一個叫蘇達克地方(今克里米亞南部黑海沿岸城市),是粟特的轉音。
歷史
公元前1千紀前半葉粟特地區就有居民定居,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4世紀粟特曾是波斯帝國的一部分,與帕提亞帝國﹑古代花拉子模﹑阿瑞亞一起組成帝國的一省,公元前329~前328年,粟特人奮起反抗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中亞)。公元前323年塞琉西王國統治粟特(見塞琉西王國統治下的中亞),公元前255年左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建立,其勢力也向北伸入粟特。公元前139~前129年間,大月氏西遷,過大宛,占據阿姆河以北,不久又渡阿姆河征服大夏。康居五小王也曾控制粟特與花拉子模地區。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興起後控制粟特。3世紀以後,貴霜衰落。薩珊王朝沙普爾一世曾遠征達到塔什乾地區。至4世紀60﹑70年代亞噠人占領粟特,6世紀60年代,薩珊波斯﹑突厥聯盟滅噠後,粟特歸突厥人。7世紀中葉,唐滅西突厥,遂於粟特設定羈縻府州。7世紀下半葉到8世紀上半葉,粟特逐步被阿拉伯人所征服(見阿拉伯帝國征服中亞)。10~11世紀,粟特人的文化優勢終被突厥-伊斯蘭文化所取代。
經濟
綠洲地區有發達的灌溉農業,產麥﹑黍﹑稷﹑棉,多出良馬﹑駝﹑驢﹑牛﹑羊﹔另有葡萄﹑金桃等水果,盛產葡萄酒。粟特礦產有黃金﹑沙﹑五色鹽。手工業產品有鎖子甲﹑弓﹑盾牌﹑長劍﹑矛等兵器,水晶杯﹑瑪瑙瓶及各種珠寶製品,毛﹑棉﹑絲織品與絲棉混合紡織品。中國造紙術西傳後,撒馬爾罕紙很有名。
交通
發展
5~8世紀粟特的城市迅速發展,它們一般有城堡,圍以城牆的沙赫里斯坦(內城),作為商業﹑手工業區的拉巴特(外城),以及郊外大墓地。城市建築的主要材料是泥磚和木材。宮殿﹑神廟﹑貴族的大建築物常高二﹑三層樓,飾以壁畫和黏土﹑木頭或雪花石膏的雕塑。
文化
粟特繪畫的主題是多樣化的,有史詩故事﹑祭祀儀式﹑民間傳說﹑動物寓言敘事詩﹑宴飲場面等。畫面色彩鮮明,線條優雅。比較著名的如潘吉肯特的女豎琴師圖﹑阿夫拉西亞布的迎娶公主圖,瓦拉赫沙的妖魔斗象圖都很有特色(見彩圖粟特壁畫(塔吉克斯坦出土))。粟特人能歌善舞,樂器以琵琶為著名,康國樂﹑安國樂﹑胡旋舞﹑柘枝舞在唐代曾風行一時。
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等地。
中國北朝隋唐時期,粟特文化與中原文化經歷了衝突、磨合、融匯的過程。入華粟特人經歷了“漢化”歷程,而漢人則經歷了“融胡”過程。漢人對粟特文化的接受則呈現出從拒絕、排斥到主動接納的軌跡,接受心理和評價歷程則有從“以醜為主”到“以美為主”的轉變。北朝貴族對粟特文化藝術多持排斥態度。如顏之推對利用擅長外來文化如語言、音樂等途徑博取政治仕途的做法嗤之以鼻,鮮卑貴族高孝珩將外來音樂稱為“亡國之音”。唐代史學家則對入華粟特人誣之以“胡小兒”、“商胡醜類”、“西域醜胡”等。玄奘說粟特人“風俗澆訛,多行詭詐”,其負面評價可能與玄奘的佛教徒身份及粟特人較少崇信佛教有關。但唐代文學家卻受到粟特文化的強烈吸引,對粟特人及其文化藝術持讚賞的觀點。如元稹《法曲》所謂“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粟特音樂、舞蹈、服飾等,在唐代文人看來,充滿韻味。
史籍記載
《周書》
粟特國,在蔥嶺之西,蓋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治於大澤,在康居西北。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獻方物。
語言
粟特人的語言粟特語屬於中期伊朗語族的東部方言。粟特人曾對維吾爾人及其後人的文化產生過重要作用。維吾爾族人曾經使用過的回鶻文就是在粟特文字母的基礎上創製的。粟特文文獻大都是基督教、摩尼教和佛教等宗教內容。粟特文字母由一種地區性的阿拉米字母發展而來。它和閃米特字母一樣,全部都是輔音字母。一般情況下元音不予表明。在中國境內發現的粟特文文獻主要有三種字母書寫的,即粟特體、摩尼體和古敘利亞體。因字型不同,其字母數量也各不相同。
宗教
粟特地區多種宗教並存。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推拜火教(祆教)。粟特的拜火教滲進了當地的偶像崇拜,因而與波斯國教拜火教有很大不同。佛教與其它印度宗教在粟特人生活中亦有影響。基督教聶斯脫利派(景教)。摩尼教也同時存在。
曆法
粟特的曆法直接繼承波斯的影響,實行襖教歷,這種曆法分全年為365天,12月,每月一律30天,餘5天擱置,一年差6小時,4年差1天,因此,每4年歲首提前1天,故我國史料對粟特歲首記載不一,杜環《經行記》雲“其俗漢五月為歲首”,韋節《西蕃記》說“以六月一日為歲首”,《新唐書·康國傳》則云:“以十二月為歲首”。記載差異正是由於歲首推移的結果,七曜制的發明則乃粟特曆法的重要特點,七曜指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合為一個周期,又稱星期,至今仍在通行。
習俗
粟特人“父子計利”,因之不存在大家族制度,而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度。這種家庭的特徵是一方面非常重視父系家世,穆格山文書中的粟特人皆冠以某某是某某的兒子,父名至關重要,祖父以上就不計了。另一方面,男子成年後就須脫離家庭,自去經商謀生,孩子一降生就進行經商教育,至“男年五歲,則令學書,少解,則遣學賈,以得利多為善”。及成了更須獨立生活。“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開始與父母、兄弟別離分居,兄弟之間如發生利益糾紛,不恥訴於宮府。兄弟、鄰居之間財產分得清清楚楚,但粟特式的“小家庭”只是相對於數代同堂、兄弟分居的大家庭而言,規模並不算小,這是因為其婚姻乃建立在多妻制的基礎上,粟特人的正妻多為同族聯姻,如康阿義屈達乾夫人石氏、安菩夫人康氏、米繼芬夫人米氏,康、安、米、石皆為粟特姓氏,但也有外族通婚者,如安祿山生父本姓康,養父姓安,母為突厥人阿史德氏,亦屬外族豪宗大姓。正妻地位很高,可以與丈夫並坐胡床見客,法律上不但允許夫休妻,而且允許妻棄夫,擁有再嫁的權利。由於粟特人多去遠地經商,其性生活不可能為一夫一妻制束縛得很緊。因此,還另有侍妾、姘頭,這些次妻皆為外族,有的還具奴隸身份。“婦言是用,男子居下”,無非反映正妻尚擁有一定的發言權,而且在交際場合男性推崇婦女以為騎士風度而已。
節日
粟特人的節慶,依蔡鴻生研究,主要有三,即歲首節、葡萄酒節、乞寒潑水節。歲首節即年節,韋節《西蕃記》記此節連續慶祝七天,舉行賽馬及射箭遊戲,射中者可為一日王,顯示了金錢崇拜的力量。粟特人有陳寶鬥富的習俗,每次聚會時,在做的所有的人都把身邊所帶的寶物拿出來,相互斗寶。寶物多者,戴帽居於座上,其餘以財物的多少分列。這同明代徽商以資財多少選祭酒,定座次的風俗完全一致,反映了重商民族的本質特色,推測似乎也是在歲首節舉行的。歲首節還例行祭祖儀式,“國立祖廟,以六月祭之”。民家大概也仿行之。年節又是求天兒骸骨節,這是個同襖教有關的宗教節日,粟特“俗事天神,崇敬甚重,雲神兒七日死,失骸骨,事神之人,每至其月,俱著黑疊衣(黑色棉衣),徒跣,撫胸號泣,涕淚橫流,丈夫、婦人三五百人散在草野,求兒骸骨,七日便止”。這位失骸骨的天兒就是多尼·耽末子,起源於古巴比倫時代,對於他的祈求反映了對作物生長枯而復生的復榮願望,傳至粟特,天兒演變為西耶烏什的英雄傳說,這位英雄在安國建立捕喝城之後慘遭殺害,因於歲首凌晨舉行野祭,胡男胡女赴郊外尋找天兒骸骨,既是郊遊,又是對大地回春的禱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