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火勺是滿族食品,又稱粘火燒、粘乾糧。是以糯米、粘高粱米、大黃米或小黃米為主要原料製作的美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粘火勺
- 主要食材:糯米、粘高粱米、大黃米或小黃米
- 口味:香
- 又稱:粘火燒、粘乾糧
食品簡介,食品文化,
食品簡介
粘火勺是滿族食品,但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了漢族餐桌上。
粘火勺又稱粘火燒、粘乾糧。是以糯米、粘高粱米、大黃米或小黃米為主要原料,經過浸泡發酵和水洗之後,帶水磨成粘面子,淋乾後分成小團,按壓成麵餅,中間夾以煮熟的小豆加糖的豆沙餡,還有以烘熟的芝麻加些鹽末當餡,叫芝麻鹽。再壓成小厚餅,上鍋烙熟。此餅皮粘、餡甜,營養豐富,是冬季和春節期間民間的主食乾糧。農家烙粘火勺,往往一次烙上數百個,烙好後,放倉房大缸中以雪凍之,食用時,取出放鍋中餾一下即可。
食品文化
滿族的飲食習慣與東北地區的動植物資源及民族宗教信仰有著直接關係。在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衣食來源的時期,他們的飲食以獸、禽肉及山林里的乾鮮果為主。農耕經濟占主導地位後,雖然改為以糧食為主食、以肉菜等為副食的飲食結構,但在很多方面依然保持著某些狩獵民族的傳統特徵。 麵食是滿族人喜吃的傳統主食,過去統稱為“餑餑”。如東北農村常見的粘豆包、粘火勺、“驢打滾”(豆面餑餑)、蘇子葉餑餑、波力葉餑餑、粘糕、打糕等,大多是用黃米麵為主料,包以小豆餡蒸製而成,有的外麵包上波力葉、蘇子葉等樹葉、菜葉,一是借其清香味,二是避免蒸熟後粘在屜上。在城鎮裡,還有一些滿族風味的點心,北京稱為“滿洲餑餑”。其特點多是以加入乳酪、蜂蜜和榛仁、核桃仁等製成的香甜口味為主。仍然保留的“薩其瑪”,就是烹炸的麵條用乳酪和蜂蜜粘合在一起,再切塊食用,是一種大眾化的滿族點心。還有一種至今仍在東北地區廣泛食用的滿族麵食俗稱“湯子”,是用加水發酵的蕎麥麵(現多用玉米面),通過戴在手上的喇叭筒形“湯子套”,把面擠成條狀直接入鍋,邊煮邊擠,類似麵條但味道更加爽口。 養豬是滿族傳統的家庭畜牧業,所以他們定居並以農耕為主業後,豬肉成為最喜食用的肉類。受薩滿祭祀文化的影響,豬肉的民間做法以煮、燉為多,都是切成較大的塊(片)烹製,吃起來既“解饞”又“頂餓”。比如東北地區常見的紅燒肉、方子肉、拆骨肉以及最著名的“白肉血腸”等,都是這種風味。除時鮮蔬菜外,滿族人還十分喜食蘑菇、木耳等山林里生長的菌類食物以及冬天每家都漬的酸菜和以薯、豆類製作的粉條,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鮮菜較少時,這些幾乎是燉肉和吃火鍋時必不可少的原料。 滿族民間和宮廷的許多特色食品,後來經過加工成為酒樓飯店中的美味佳肴。其中最著名的是民國以來流行的“滿漢全席”。包括乾果、鮮果、冷拼、熱炒、湯類和主食等十幾道 、上百個品種,其中不僅點心類麵食基本上都是滿族風味,而且菜餚中烤乳豬、扒熊掌、燒鹿尾、燉猴頭蘑等許多菜餚也是以東北特產的原料和滿族傳統的做法烹飪而成,加上其精緻的餐具,典雅的菜名和繁多的就餐禮儀,成為滿族飲食文化在較高層次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