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舌,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huángshé,釋義為如簧之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簧舌
- 外文名:tongue
- 拼音:huángshé
- 解釋:如簧之口
簧舌,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huángshé,釋義為如簧之口。
簧舌,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huángshé,釋義為如簧之口。...... 簧舌,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huángshé,釋義為如簧之口。中文名 簧舌 外文名 tongue 拼音 huángsh...
簧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huáng kǒu,是指如簧之口。...... 簧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huáng kǒu,是指...即“簧舌”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黃口孺...
基本信息簧huáng[本字]簧[簡體筆畫]17[部首]竹[繁體]簧[繁體筆畫]18[五行]木鄭碼:MEKO,U:7C27,GBK:BBC9筆畫數:17,部首:竹,筆順編號:31431412212512134...
包括唇振動,都是“實體簧”,比“空氣簧”要硬和重得多,使其振動須有更大壓力的氣流,也不像“空氣簧”易受空氣柱制約。...
竹製口簧,一般為“自簧”,即用帶皮金竹削薄後,從竹片本體的中間刻制出簧舌,其音高與簧的長短、厚薄、寬窄有關。多片金屬口簧,常用銅製,形狀與竹製口簧相仿,...
竹製口弦一般採用質地堅硬楠竹片削制而成,製作時,用鋒利的刀子將竹片刳薄,在中間三面鏤空刻出簧舌,然後把弦的片頭削尖呈劍形,片尾截齊做弦柄。竹口弦的簧舌...
梅巴又名巴烏,是哈尼族、彝族單簧氣鳴樂器。彝語叫“及菲里莫”,哈尼語叫“梅巴”,漢語稱巴烏。流行於雲南省南部的紅河、玉溪、思茅、西雙版納、臨滄、德宏等地區...
口弦是中國樂器中體積較小的一種,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少數民族樂器。據說,早在公元前40世紀的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用口弦演奏音樂了,那時候,口弦的名字叫做“簧”...
演奏時,左手拇指和食指夾住簧尾,多片簧則使其呈扇形,將簧舌部分置於兩唇間,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來回撥動竹簧頭部,引起簧舌振動,便會發出明亮的叮咚之音。另外的一...
管身竹製,多使用首端帶有竹節的細竹管制作。管長22厘米、尾端內徑0.6厘米,在上端近竹節處,將管壁一側削薄,用鋒利小刀刻出一枚長方形竹製簧片,簧的根部與竹節...
葦笛u佤族吹奏樂器,流行於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用兩節葦桿連線而成,豎吹樂器。管上端設簧舌吹孔和調氣孔,管身開兩個按音孔,因系就地取材製作,規格不一。...
巴烏是流行在中國西南地區彝、苗、哈尼等族的單簧吹管樂器,巴烏用竹管制成,有七個指孔(前六後一),在吹口處置一尖舌形銅製簧片,演奏時橫吹上端,振動簧片發聲...
竹口弦,又稱響篾,是瀘西彝(撒尼、白彝)族自娛自樂、社交和愛情生活中常用的一種撥簧樂器,靠簧舌震動時主要發出基音,通過口型、唇舌、口腔、氣流的變化,使簧舌...
將上端留節竹管削簿並刻一長方形簧片,簧舌朝下。現在流行的民間口簫,多為七節六孔,簧片也改竹片為蘆葦片。可吹出八個音。口簫因取材不同,音孔有六、七、...
篳相,布朗族單簧氣鳴樂器。相傳傣族的篳傳入布朗族,布朗族稱傣族為相,故此,篳相意為傣族的篳。流行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思茅地區瀾滄、 墨江,...
篳魯,彝族、拉祜族單簧氣鳴樂器。其名為彝語音譯,源於樂器的音響象聲詞。彝語又稱洪拜或布惹。有些地方則稱之為草桿或直簫。流行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
(2)“D”形安全鉤由鉤體、鎖臂兩部分構成,開合機構為彈簧舌自動復位式,鎖臂部分有扭轉自鎖和螺紋手鎖兩種保險結構設計,自鎖結構鎖臂上裝有旋轉壓縮彈簧,鎖臂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