唎咧,即“口蕭”,黎族吹奏樂器。黎語稱“唎咧”。流行於海南島各地。由七個從細至粗的竹管套接而成。嘴在內,全長約20厘米,上細下粗,共六個按音孔。最上一節細竹管削劈出一片薄竹,作為吹奏竹簧,或在竹簧內插入麥桿片或樹葉片以吹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唎咧
- 別名:口蕭
- 類型:吹奏樂器
唎咧外形和嗩吶桿相似,是由若干節大小不同的短竹管,由小到大套接而成,是黎族人民喜愛的單簧氣鳴樂器,相傳已有幾百年歷史。
唎咧外形和嗩吶桿相似,由若干節大小不同的短竹管套接而成。每節上都開有一個圓形音孔。原始的唎咧僅有5孔,到了20世紀50年代,流行於樂東、昌江和東方一帶的西路唎咧,發展為六節六孔,全長約22厘米,在上端竹管上開有一個隙口,插入麥稈或樹葉等作為簧片,可吹出 8個音;流行於通什、保亭一帶的東路唎咧,則為七節七孔,但最上一孔作為裝飾用。
民間常用的唎咧,多為七節六孔。以蘆葦片作簧片,用竹片削薄後綁在竹管的背面。
唎咧多為吹奏者自製自用,故形式各異,長短、大小不一,有六、七、八、九孔之別,調子也各異,既有像鋼筆那樣大的小唎咧,也有像低音嗩吶那樣長的大唎咧。使用的簧片,有的像西洋樂器單簧管的哨片,也有使用嗩吶哨的。
唎咧的音色類似管子的高音區,明亮而富有特色,富於歌唱性,宜於表現歡快、熱情的曲調。低音豐滿、圓潤,中音清晰、柔和,惟高音尖銳、單薄。吹奏唎咧,方法基本與小嗩吶相同,用氣息控制音準和音色,並吸收了單吐、雙吐、花舌、滑音、斷音、頓音等不同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