篔簹谷

《篔簹谷》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表現了的文同的清廉,也藉以讚美文同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體現了表兄弟之間情誼之深厚。全詩筆調輕快,富有內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篔簹谷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篔簹谷
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篔簹(yúndāng)谷:在洋縣城西北十里,文同知洋州時,曾在谷中築披雲亭,經常往游其間。篔簹,一種高大的竹子,皮薄,節長而竿高。漢楊孚異物志》:“篔簹生水邊,長數丈,圍一尺六寸,一節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
⑵漢川:指漢水流域,漢水一稱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源出陝西寧強縣北蟠冢山。
⑶斤:斧頭。籜(tuò)龍:竹筍的異名。
⑷渭濱千畝:指渭水流域千畝修竹。渭濱,一作“渭川”。渭,指渭河,黃河主要支流之一,流經陝西省。

白話譯文

漢水一帶長竹繁茂賤如蓬草,斧頭何曾將鮮嫩的竹筍輕饒?料想你這個清貧嘴饞的太守,定把渭濱千畝青竹吞進肚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蘇軾《和文與可洋州園池》組詩中的一首。組詩共三十首,這是其中第二十四首,於1076年(熙寧九年)知密州任上作。文與可,即文同,善畫竹及山水。他是蘇軾的從表兄,二人相交甚厚,經常有詩交往來。文與可守洋州(治所在今陝西洋縣)時,曾寄給蘇軾三十首《洋州園池》,蘇軾皆依題和之。
根據宋代學者家誠之所編的《石室先生年譜》中“先生赴洋州,在熙寧八年秋冬之交,至丁巳秋任滿還京”的記述,可背戲歡知文與可守洋州是在1075年—1076年(熙寧八年至九年),其時正是蘇軾被排擠出朝廷之後,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知州時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文與可的《篔簹谷》詩的原文是:“千輿翠羽蓋,萬鑄綠沈槍。定有葛陂種,不知何處藏。”大意是說,谷中竹林繁茂,俯看,猶如千萬頂碧翠的車蓋;平視,宛似武庫架上矗立的萬桿長槍。其中定有葛陂湖中化龍的神竹,只是難以找到它藏身之所。葛陂湖,在今河南新蔡縣北,相傳後漢汝南人費長房學道十年而歸,受師命投竹杖於湖中,化為趨組踏飛龍,於是百怪不生,水物靈異。文與可的詩寫出了篔簹谷茂竹的長勢和他臨谷觀竹時的欣喜之情,同時寓有尋探榆煮以竹托人之意。而蘇軾的和詩卻不寫竹而寫筍,寫竹筍給文與可生活帶來的樂趣和情味,其中也不乏以筍托人之情。
首句“漢川修竹賤如蓬”,開篇就表明他沒有觀賞修竹的意思。“賤如蓬”三字,極言竹之眾多。竹多筍亦多,隱隱關合第三句,為“清貧”、“饞”作鋪墊。當時蘇軾在北方的密州,眼前沒有茂密的修竹,提筆寫竹就不能太實,像文與可詩中“千頂翠蓋”、“萬桿綠槍”那樣的實景,很難從筆下流出。眼前無景,不便杜撰,於是避實就虛,寫想像中的情事。所以第二句“斤斧何曾赦籜龍”,筆墨轉向了作為美味佳肴的竹筍。唐代詩人盧仝寄男抱孫》詩有“萬籜抱龍兒,攢迸溢林藪。······籜龍正稱冤,莫殺入汝口”的句子。蘇軾此句,從盧仝詩中脫出,卻另闢新境,借惜竹之情抒發賢才遭受摧殘的感慨,同文與可借竹托人的用意暗合,可詩人並不想在這裡過多地借題發揮,以免引起不愉快的回憶,勾出更沉重的心思,於是筆鋒一轉,唱出了輕鬆愉快的調子。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這兩句詩,既有羨慕之情,又有讚美之意,同時有戲謔的成分,體現了兩位詩人之間親密的情誼,深刻的了解。蘇軾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中寫道:“余詩云:‘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此文與該詩可相佐證。
這首詩既沉重又輕快。其暗喻和寄託造成了沉重的一面;其戲謔與讚美巴晚戲又使情調變得詼諧而輕鬆。大手筆作詩,總是舒捲自如,舉重若輕,而又內涵豐富,底蘊深厚。
對文與可的《篔簹谷》詩,蘇軾的胞弟蘇轍也有和詩,詩中說:“誰言使君貧,已用谷量竹。盈谷萬方竿,何曾一竿曲。”(《欒城集·和篔簹谷》)讚美中亦戲遷有嬉戲之意,與蘇軾此詩可相參閱。

名家評價

王元明《蘇軾的故事》:“詩寫得意趣橫生,故引得文同噴飯大笑。”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臘故滲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洪櫻刪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這兩句詩,既有羨慕之情,又有讚美之意,同時有戲謔的成分,體現了兩位詩人之間親密的情誼,深刻的了解。蘇軾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中寫道:“余詩云:‘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此文與該詩可相佐證。
這首詩既沉重又輕快。其暗喻和寄託造成了沉重的一面;其戲謔與讚美又使情調變得詼諧而輕鬆。大手筆作詩,總是舒捲自如,舉重若輕,而又內涵豐富,底蘊深厚。
對文與可的《篔簹谷》詩,蘇軾的胞弟蘇轍也有和詩,詩中說:“誰言使君貧,已用谷量竹。盈谷萬方竿,何曾一竿曲。”(《欒城集·和篔簹谷》)讚美中亦有嬉戲之意,與蘇軾此詩可相參閱。

名家評價

王元明《蘇軾的故事》:“詩寫得意趣橫生,故引得文同噴飯大笑。”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