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連縣(筠連)

筠連縣

筠連一般指本詞條

筠連縣,隸屬於四川省宜賓市,位於四川盆地南緣,雲貴高原北麓川滇結合部,與雲南鹽津、彝良、威信接壤,省內與高縣、珙縣相鄰,地處北緯27°50′37"—28°14′28",東經104°17′45"—104°47′20"之間。筠連縣總面積1256平方千米。

筠連縣地形整體呈南高北低態勢,系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帶。東南部大雪山主峰海拔1777.2米;東北部騰達鎮沐灘河谷海拔368.5米,極差1408.7米。境內水系縱橫,常年有水溪河31條。筠連縣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長秋短、霜雪較少。筠連縣古為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今為出川入滇的重要門戶。

截至2016年底,筠連縣下轄9個鎮、9個鄉、243個村、14個社區。

2018年,筠連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3.57億元,同比增長9.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1.32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0.14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2.11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筠連縣
  • 外文名稱:Junlia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四川省宜賓市
  • 下轄地區:9個鎮、9個鄉
  • 政府駐地筠連鎮
  • 電話區號:0831
  • 郵政區碼:645250
  • 地理位置:四川省南部
  • 面積:1254平方千米
  • 人口:448803人(2016年末)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玉壺休閒觀光區、溫泉岩溶度假區、大雪山生態旅遊區等
  • 車牌代碼:川Q
  • 行政區劃代碼:511527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勢地貌,水文,土壤,氣候,行政區劃,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文化,風景名勝,名優特產,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舊石器時代,縣境即有人類活動。秦統一六國以前,縣境屬“巴蜀本南外蠻夷地”一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筠連歸大一統的中央王朝。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犍為郡(郡治今貴州省遵義縣西)。元封二年(前109),犍為郡屬益州(州治今成都市)刺史部。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元光五年(前130)置南廣縣,駐所在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縣境屬益州犍為郡南廣縣地。
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益州刺史部為庸部,改犍為郡為西順郡,縣境屬庸部西順郡南廣縣地。公元23年,蜀地為公孫述割據,將庸部還名益州,西順郡復名犍為郡,縣境仍屬益州犍為郡南廣縣地。
漢建安二十一年(216),改犍為郡轄地為朱提郡,領朱提、漢陽、南昌、堂螂、南廣五縣,縣境屬益州朱提郡南廣縣地。
公元221年4月,劉備於成都稱帝,分益州為二十一郡,朱提郡仍置,領縣亦有南廣,縣境隸屬與前無異。蜀漢延熙(238~257)年間,於南廣縣立南廣郡,縣境歸益州南廣郡南廣縣,不久廢郡存縣,仍屬益州朱提郡南廣縣。
晉武帝泰始七年(271),合南中建寧、雲南、古興、永昌四郡置寧州(州治今雲南省曲靖市),並分朱提置南廣,縣境即屬寧州南廣郡南廣縣。
太康五年(284)撤銷寧州,縣境仍屬益州朱提郡南廣縣。惠帝太安二年(303),恢復寧州建制,縣境又屬寧州朱提郡南廣縣。
晉懷帝永嘉五年(311)置南廣郡屬寧州,縣境屬寧州南廣郡南廣縣。晉愍帝建興四年(316)五月,廢南廣郡,縣境屬寧州朱提郡南廣縣。
晉元帝永昌年間(322~323)南廣又為寧州朱提郡屬縣。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李雄定寧州,又置南廣郡,縣境仍屬寧州南廣郡南廣縣。
晉穆帝時(345~361)安西將軍桓溫平蜀,南廣縣地屬東晉。開皇十七年(597),隋討平爨氏後,於南廣郡舊地置協州(州治今雲南省彝良縣),今縣境屬協州。隋煬帝大業初廢協州入開邊縣(縣治今雲南省鹽津縣灘頭),至後仍又荒廢。
唐初,縣境屬戎州僰道縣。武后時置筠州,領縣八:鹽水、筠山、羅余、臨居、澄瀾、臨昆、唐川、尋源。又置連州,領縣六:當為、都寧、邏游、羅龍、加平、清坎。後又置定州、領扶德、支江二縣。該等州縣均為羈縻。歸附唐王朝,屬劍南道(今成都市,後改劍南道西川)戎州都督府(府治今宜賓市)。唐天寶元年(742)改戎州為南溪郡。依舊都督領羈縻州三十六州,今縣境在內。天寶七年(748),唐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被南詔打敗,羈縻筠州、連州等地被南詔占領。德宗貞元四年(788),南詔歸附,筠地各州縣仍屬戎州羈縻。宋鹹平四年(1001)將蜀地分為益、利、夔、梓四路,今縣境內各羈縻州屬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四川省三台縣)戎州。徽宗政和四年(1114)改戎州為敘府,徽宗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
至北宋末。羈縻筠州、連州均屬潼川府路(原梓州路)敘州府(原戎州)所轄。元至元十五年(1278),於今縣境內合原筠州、連州而置筠連州,並領騰川縣(縣治今筠連鎮),不久省縣入州。至元十六年(1279),筠連州直隸敘州府。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紅巾軍將領明玉珍據蜀稱帝。在重慶建立大夏政權,歷時11年。筠連州治地隸屬依舊。
明洪武四年(1371)滅大夏,同年改筠連州為筠連縣,縣治今筠連鎮,改設流官,隸敘州路。洪武六年(1373)敘州路改為敘州府,筠連縣隸敘州府。洪武十年(1377)降高州為高縣,將筠連縣、珙縣併入高縣。洪武十三年(1380)又恢復置筠連縣、珙縣,直隸敘州府。明正德十三年(1518)復置高州,仍領筠、珙二縣。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9月,筠連納入清朝統治,縣境人口稀少。至康熙中葉戰亂才平定,曾由慶符縣知縣兼任筠連縣知縣,筠連縣隸屬一仍明制。
雍正六年(1728)對川、滇、黔三省邊界進行了較大調整,將鎮雄、烏蒙、東川三府劃歸雲南省,今四川南部疆界基本確定,將縣屬大、小楠木二園劃歸雲南省鎮雄州。嘉慶七年(1802),筠連縣屬四川省川南永寧道(道治瀘州)敘州府(府治宜賓市)。
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永寧道為下川南道,筠連縣即屬四川省下川南道敘州府。民國元年(1912),中華民國成立,是年裁廢道制,以府、州、廳直隸省政,筠連縣直屬四川省敘州府。
民國2年(1913),實行撤府立道,筠連縣屬四川省下川南道(道治瀘州);民國3年(1914)改下川南道為永寧道(道治地同前),筠連屬四川省永寧道;民國18年(1929)撤銷道,筠連縣直屬四川省;民國24年(1935),四川省下設十八個行政督察區,筠連縣屬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區治今宜賓市)。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1月9日,筠連縣解放。同年1月,分四川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個行政公署,直隸西南大行政區。
川南行政公署設瀘州市,筠連縣屬西南大區(駐重慶市)川南行署宜賓專區,專署設宜賓市(縣級)。1952年9月1日,恢復四川省,撤銷西南大行政區和川南行政公署,筠連縣屬四川省宜賓專區。
1953年8月,經宜賓專區行政公署批准,高縣第四區(區治沐愛場)、第五區(區治落木柔場)、第七區(區治蒿壩場)所轄1鎮、20鄉、156個村劃歸筠連縣。1968年8月,改宜賓專區為宜賓地區,筠連縣即屬四川省宜賓地區。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賓地區,設地級宜賓市,筠連屬宜賓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筠連縣位於四川盆地南緣,雲貴高原北麓川滇結合部,地處北緯27°50′37"~28°14′28",東經104°17′45"~104°47′20"之間。北界高縣,東接珙縣,南靠雲南省威信彝良縣,西鄰雲南省鹽津縣。東西長48.5千米,南北寬43.4千米,幅員1256.35平方千米。縣城距成都市372千米、重慶市384千米、宜賓市89千米、雲南省鹽津縣縣城44千米。
筠連縣

地勢地貌

筠連縣地形整體呈南高北低態勢,系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帶。東南部大雪山主峰海拔1777.2米;東北部騰達鎮沐灘河谷海拔368.5米,極差1408.7米。區內以縣城、巡司、筠連鎮古樓為中心的岩溶峰叢發育奇特,面積約36.86平方千米,有大小溶洞226處,其中以涼風洞、箱子洞、鴛鴦洞、母豬洞、仙人洞等較為著名。

水文

筠連縣境內水系縱橫,常年有水溪河31條,屬長江上游上乾段南廣河水系的有鎮舟河、巡司河、定水河、樂義河(渾水河)等共29條;屬長江上游上乾段金沙江水系的有頭道河(即熱壩河)、鹿井溝2條。較大河流有鎮舟河、巡司河、定水河3條,鎮舟河發源於筠連縣南端與雲南省威信縣交界的大雪山北麓,巡司河發源於筠連縣龍鎮鄉池塘溝的山王坳,定水河發源於龍鎮鄉白果村寒婆嶺北麓。筠連縣有巡司、縣城、斯栗坡、上橋頭、五道河五大泄水區,並有鎮舟—大魚洞、龍碗—涼風洞、大洞灣—小魚洞、旋窩凼—黑風洞、卜好龍—斯栗坡等地下水系,主要出水點有玉壺井、大龍潭、涼風洞、溫泉井、倒流水、小魚洞、仙人井、清溪洞、鹿井、母豬洞等。

土壤

筠連縣土壤有5個土類、6個亞類、17個土屬、61個土種、114個變種。成土母質含7個系25個組群。其中水稻土面積10926.67公頃(163900畝),習慣面積5870公頃(88062畝),占耕地面積的16.67%,主要分布在筠連縣各鄉鎮沿河兩岸。潮土土類土壤面積295.35公頃(4430.3畝),占耕地面積的0.45%;紫色土系反映岩性的特殊土壤類型,含酸性紫色土1個亞類,2個土屬、6個土種、12個變種,土壤面積15039.43公頃(225591.5畝),習慣面積4468.68公頃(67030.26畝),占耕地面積的22.95%,分布於縣西北部的筠連鎮、塘壩鄉、孔雀鄉,縣東南的大雪山、聯合、蒿壩、維新、巡司等鄉鎮。黃壤土屬地帶性土壤,筠連縣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總面積68679.6公頃(1030194畝),其中農業土壤面積39277.19公頃(589157.8畝),習慣面積12413.14公頃(186197.07畝),占筠連縣耕地面積的59.93%。黃棕壤土面積6693公頃(100395畝),占筠連縣轄區面積的5.33%,主要分布在蒿壩鎮香台山、大雪山鎮大雪山、龍鎮鄉老君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區。

氣候

筠連縣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長秋短、霜雪較少。光熱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農、林、牧業及多種經濟作物。常年日照時數1064.4小時,占可照時數的25%。常年平均氣溫17.6℃,年際變化小,最高年1998年和2002年18.6℃,最低年1976年16.8℃,相差1.8℃,月際變化大,最熱月7月26.5℃,最冷月1月7.3℃,差值19.2℃。全縣地處海拔1777.2米的大雪山,常年平均氣溫9.5℃,海拔368.5米的沐灘河谷,常年平均氣溫18.4℃。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筠連縣轄筠連鎮騰達鎮巡司鎮蒿壩鎮雙騰鎮沐愛鎮維新鎮鎮舟鎮大雪山鎮塘壩鄉龍鎮鄉孔雀鄉武德鄉樂義鄉高坎鄉團林苗族鄉聯合苗族鄉高坪苗族鄉9鎮9鄉。全縣共243個村民委員會1574個村民組,14個社區131個居民組。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2年,筠連縣土地總面積125635.07公頃(1884526.5畝);其中耕地36930.4公頃(553956畝),占29.40%;林地64038.9公頃(960583.5畝),占50.97%;牧草地7.4公頃(111畝),占0.006%;漁業養殖水面面積177公頃(2655畝),占0.14%;其他土地面積24481.4公頃(367221畝)占19.49%。
筠連縣(筠連)

水資源

筠連縣水資源總量為10.57億立方米,七月與八月產水最多,一月與十二月產水最少,夏秋兩季產水最多,冬春兩季產水最少,形成“冬乾、春旱、夏洪、秋澇”的特徵。在區域分布上,西南部產水最多,東北部產水最少,高山區產水最多,壩丘區產水最少;迎風面產水最多,背風面產水最少。

礦產資源

2009年,筠連煤田探明地質儲量為35.82億噸,占四川省煤儲量的1/3,煤礦建設規模設計為740萬噸/年。石灰石儲量163億噸,還有菱鐵礦、褐鐵礦、黃鐵礦、鹽、銅礦、耐火磚土、矽石、磷礦、辰砂、鑄石原料、陶瓷原料等。

生物資源

2013年,筠連縣有木本植物116科,333種,其中喬木114種、小喬木50種、灌木87種、藤本25種、竹類17種、蕨類40種。按用途分:用材樹79種、用材竹(筍材兩用)9種、經濟樹46種、觀賞木花類68種、其他117種。珍稀植物16種、野生動物共55種,其中珍稀野生動物10種。

人口民族

2016年末許可權戶籍總戶數121411戶,總人口448803人。其中,城鎮人口121095人,鄉村人口327708人;男性人口235113人,女性人口213690人,男女性別比為110.0:100。分年齡段人口:0-17歲以下110935人,18-34歲125028人, 35-59歲150203人,60歲及以上62637人。全縣出生人數4860人,人口出生率11.05‰;死亡人數2056人,死亡率4.66‰;人口自然增長率5.61‰,符合政策生育率97.2%。年末常住人口33.2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515萬人,城鎮化率達37.65%。
筠連縣有漢族、苗族、彝族、回族、壯族、蒙古族、滿族、白族、土家族、羌族哈尼族、傣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哈薩克族黎族、傈僳族、佤族、土族、達翰爾族、撒拉族、毛南族、仫佬族27個民族共427550人。其中漢族406172人,占總人口的95%;26個少數民族共21378人,占總人口的5%。苗族19831人,占總人口的4.64%;彝、回、藏、壯、白、滿、土家、仫佬族等25個民族共1547人。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高坪、聯合、團林3個苗族鄉及蒿壩、巡司、騰達、大雪山、雙騰、樂義、筠連鎮7個鎮。
筠連縣(筠連)

交通

2016年末,境內公路總里程1438千米,其中等級公路1150千米。公路旅客周轉量33194萬人/千米,貨運周轉量38683萬噸/千米;城市客運公車25輛,出租汽車30輛。

經濟

2011年,筠連縣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增長3.94倍、3.79倍、5.4倍,年均增速17.85%、30.5%、45.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加9094元和3115元,年均增速16.23%、1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續4年總量保持全市第一、二、三產業比重達到87.03%,比2006年上升16.4個百分點;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9.88億元,年均增長38.16%;縣域經濟綜合評價排名在全省上升28個位次;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
2013年,筠連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億元,同比增長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5.03億元,同比增長2.4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0億元,同比增長2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2.2億元,同比增長1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2346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8791元,同比增長12.2%。
2016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19.85億元,同比增長8.3%,(絕對值為現價,速度為可比價,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48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4.32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25.05億元,增長9.0%,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為17.1:62.0:20.9;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7.7%、70.7%、21.6%,分別拉動GDP增長0.6、5.9、1.8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78.38億元,增長9.0%,占GDP的比重為65.4%,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62億元,增長8.3%;第二產業增加值56.78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13.98億元,增長12%。
全年工商登記個體工商戶期末總戶數18108戶,同比增長20.24%;工商登記私營企業期末總戶數1873戶,同比增長18.24%。

第一產業

2016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35.5億元,增長3.7%;實現增加值20.55億元,增長3.8%,其中:農業增加值9.69億元,增長3.7%;林業增加值1.09億元,增長6.3%;畜牧業增加值9.53億元,增長3.6%;漁業增加值0.17億元,增長1.6%;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07億元,增長9.4%。
(一)農業。農業實現產值14.67億元,增長3.6%;全年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34354公頃,下降0.6%;大春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3560公頃,下降0.9%;小春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0794公頃,和去年持平;糧食產量155003噸,增長0.7%,其中:大春糧食產量130122噸,增長0.6%;小春糧食產量24881噸,增長1.1%。茶園面積達13173公頃,生產茶葉10602噸;烤菸移栽面積1733公頃,收購烤菸3358噸。
(二)林業。林業實現產值1.47億元,增長6.27%;全年義務植樹81.0萬株,完成營造林面積5.9萬畝,其中成片造林3.8萬畝;完成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人工造林3600畝,封山育林12000畝,全縣新增森林面積1.25萬畝,林地保有量87.2萬畝,森林蓄積279萬立方米,全縣森林面積達98.3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 52.18%。
(三)畜牧業。畜牧業實現產值19.0億元,增長3.56%;出欄肉豬38.85萬頭,同比下降3.5%;出欄肉牛4.46萬頭,增長6.6%;羊出欄0.78萬隻,增長8.8%;家禽出欄232.3萬隻,增長1.7%。肉類總產量3.64萬噸,下降1.7%,其中:豬肉產量2.73萬噸,下降3.6%;牛肉產量0.53萬噸,增長6.6%;禽蛋產量0.18萬噸,增長1.6%。年末生豬存欄24.99萬頭,牛存欄9.02萬頭,羊存欄1.02萬隻,兔存欄13.25萬隻。
(四)漁業。全年,實現漁業產值0.24億元,比上年增長1.56%;水產品產量1625噸,同比增長1.6%。
(五)農業生產條件。年末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2.58千公頃,本年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3千公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0.3千公頃;本年解決農村安全飲水人口0.3萬人,減少2.4萬人,累計安全飲水人口38.69萬人;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4.44萬千瓦。全年農村用電量12233萬千瓦時,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4246噸。年末實有耕地22335公頃,其中:水田6143公頃,旱地16192公頃。

第二產業

2016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71.16億元,同比增長9.5%;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戶,其中煤炭企業16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7.74億元,同比增長14.21%;實現利潤總額6.59億元,同比增長3.94%;實現利稅總額12.2億元,同比增長1.01%。全縣過關煤炭74.11萬噸。
筠連縣(筠連)
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獨立核算的建築企業9個,其中: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企業9個。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企業全年完成建築業現價總產值9.4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32.6萬平方米,同比1.3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36.0萬平方米,下降1.61%;商品房銷售面積14.34萬平方米,下降23.3%。

第三產業

2016年,全年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8億元,同比增長12.8%。其中,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24.69億元,增長13.6%;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1.11億元,增長11.0%。本年退出限上單位6個,新增1個,現有限額以上貿易單位(含個體戶)43個,其中限上貿易個體戶8戶。
全年旅遊接待163.52萬人次,同比增長30.75%;實現旅遊收入10.79億元,增長34.21%。
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3.02億元,同比增長6.54%;其中,省外到位資金42.15億元,同比下降4.81%;全年新簽億元以上項目13個,履約13個,履約率100%。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6年,全年,共申報省、市、縣科技項目99個,其中申報省級項目19個,市級項目26個;申請各類專利80件,其中發明專利18件,申報各類專利資助獎勵項目19項。

教育事業

2016年末,全縣有國小10所,普通中學34所,職業學校1所,特殊教育1所,幼稚園65 所(其中公辦幼稚園2所)。在校學生60383人,其中:國小35050人(含特殊教育71人),國中16214人(含特殊教育12人),普通高中5982人,特教83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3137人。國小招生6062人,普通中學招生5621人,國中階段升學率85.45%,普通高中招生2088人,職業高中招生2112人。全年2426人參加高考,本科上線人數871人,本科上線率為35.90%,其中,重點本科上線人數231人;高考總上線人數2037人,上線率83.97%。擁有中國小專任教師3065人,全年引進教師24人,公招教師122人。

體育事業

2016年末,全縣有各級各類體育協會21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876人,各類健身活動站點268個;全年培訓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472名,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名。

衛生事業

2016年末,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376個,編制病床1496張,衛生技術人員136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29人。全縣參加“新農合”人數為37.41萬人,參合率為98.6%。

社會保障

2016年末,全縣有農村敬老院14所,社會救助福利中心和光榮院各1所,床位1500張;民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1所,床位72張;民辦營利性養老機構2所,床位228張;養老機構床位合計1800張。全縣五保供養1252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716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181人。
年末,全縣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9.61萬人(含新農合參保人數),其中,城鎮居民參保37.35萬人,城鎮職工參保2.26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達11.83萬人;工傷保險參保職工12240人;生育保險參保職工10690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6894人。
年末,全縣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87355.90萬元,同比增長24%,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人數達15106人,其中:當年新增繳存單位6個(其中,民營企業5個),新增住房公積金繳存人數41人;當年住房貸款發放額4691.70萬元,同比下降28%;當年住房公積金提取額8606.49萬元,同比增長13.64%。

文化

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等級
玉壺井碑刻
省級
凌玉關
省級
筠連五尺道
省級
沐愛衙署舊址
省級
黃峰夫妻墓
市級
萬壽橋
市級
文峰塔
市級
禹王宮遺址
市級
登瀛塔
市級
回龍橋
縣級
報恩寺
縣級
騰達王爺廟
縣級
燈桿洞
縣級
隱豹觀
縣級
參考資料來源
非物質文化名錄
省級
市級
高台竹竿獅子
縣級
筠連民間故事
筠連民歌
苗族情歌
武德鄉農民書畫
筠連根雕
糟黃瓜製作技藝
苦丁茶製作技藝
筠連水粉製作技藝
端陽場
筠連紅茶加工技藝
槐花幾時開音樂
參考資料來源

風景名勝

筠連縣旅遊資源有以生物景觀、地學景觀、水體景觀、溫泉景觀的自然景觀資源,以古建築、古遺址、史前文化、龍碗大堰的人文景觀資源,以苗族花山節、民族服飾、大嗩吶蘆笙的苗族文化風情,以休閒農業、名優特產品、手工藝品的產業景觀;初步形成玉壺休閒觀光區、溫泉岩溶度假區、大雪山生態旅遊區3大景區。
筠連景點
光明寺光明寺
光明寺
光明寺位於巡司鎮以北山上。此山雖不算高,但巡司鎮可盡收眼底。據史料載,光明寺始建於元代,完善於明清,該寺因主供燃燈古佛而得名,文革初被毀。寺前有壯觀的山門,寺內建有三大殿、茶廳、亭台及其它設施。
石佛岩石佛岩
石佛岩
石佛岩(又稱報恩寺)距筠連城北約3千米筠連鎮果木材境內一座陡峭的山崖之下。80年代初,筠連縣人民政府將此定為筠連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樓峰從古樓峰從
古樓峰叢
古樓峰叢為筠連新八景之一,位於古樓經隱豹關到黃牛岩、四方碑一帶,分布40餘平方千米,有圓錐形山峰671餘個,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距離縣城約5千米。

名優特產

筠連特產有筠連水粉苦丁茶筠連紅茶椒麻雞、糟黃瓜、張牛肉、老臘肉、桐葉泡粑、渾水粑、苦丁茶、黑涼粉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14日,筠連縣獲評第四屆四川省文明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