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聽泉

策杖聽泉

《策杖聽泉》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張大千創作的作品。 《策杖聽泉》主要描繪山巒上下全面的景觀。此幅作品在2011 北京誠軒秋季拍賣會上受到了許多收藏家的好評。

基本介紹

畫作簡介,作品欣賞,創作背景,作品注釋,畫家簡介,

畫作簡介

《策杖聽泉》的尺寸為:134.5×39.6cm。畫作上的鈐印為:“張爰之印、大千、張爰、青城客”。作者落下的款識是:“1.八月,青城山中仿白禿和尚筆,寄奉敬予道翁博教,張大千爰。
2.麓台從玄宰上窺子久,石溪亦從玄宰上窺子久,面貌各不相襲,正如臨濟、雲門各穿,不借走路。敬予道兄當代麓台,南海黃君璧則今之石溪,予偶爾學步,衣冠優孟,未敢作登壇想也。大千居士又記。”。

作品欣賞

此作以高遠取勢,畫面右側,危崖陡然升起,略呈左傾態勢,流雲繚繞其間,小徑曲折,通向畫外,山勢險峭處似無前路可行。
一曳杖高士拾階而上,正駐足半山間,探身眺望後山流泉,自懸崖間化作兩道高流飛墜,在山勢轉折處跌宕起伏,復又順勢而下,匯入山坳幽谷,盪起升騰的霧氣。澗水潺潺穿過橋閣水榭,奔涌而出。右側崖下雜樹並陳,茂草叢生,三株虬木自畫面右下角婆娑斜逸,與上方橫陳夭矯的松枝,形成互動穿插的動勢,益發顯出斷崖之危。青瓦山齋隱現林間,視線逐崖而上,越過榛蕪遮蔽的山巔,則見堆疊連綿的峰巒,渲染出悠遠飄渺的韻味。
策杖聽泉 立軸 設色紙本策杖聽泉 立軸 設色紙本
全作傳統淺絳設色,山石、樹幹染赭石色,雜草、樹葉、屋瓦等罩花青色。略帶裝飾性的鉤雲,既烘托出青城之幽,又營造出空間感,增添了畫面的高古之氣。草木間的點點霜紅,則喻示著秋天的到來,顯為大千用心之作。
題識中言,此作以石溪筆墨出之。大千從青年時代即浸淫石溪,至1930年代後期,白禿筆法已爛熟於胸,連甚得石溪衣缽的黃君璧對其都極為推服。畫中山勢的排布、中景山頂朦茸的草木,皆是以石溪筆法為主,但又與石溪蒼茫、荒率的禿筆渴墨皴擦不同,兼具深密與松秀,顯示出他對元人的心得。石溪之外,前景中斜出的大樹造型和枝葉,以及獨立山腰觀瀑的點景人物,大千中年以前用力最甚的石濤血脈則躍然紙端,攫各家精髓,又不掩己貌,彰顯出大千吞古化今的高妙能力。

創作背景

1938年,張大千自北京輾轉回蜀,直至1940年,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青城山上清宮,遠離車馬喧鬧的人群,得以潛心創作,耽研筆墨,於藝事精進良多,有不少佳作產出。
創作此幅《策杖聽泉》的1940年8月,張大千行將赴敦煌臨摹壁畫,寫成後寄給在成都的好友芮善

作品注釋

上款“敬予”即芮善(1880-1956),齋號一樹冬青館,江蘇溧陽人。山水宗四王,抗戰時曾任“蜀藝社”社長,張大千、黃君璧均是蜀藝社成員,寫贈俱為經心之作。大千在題識中雲“敬予道兄,當代麓台,南海黃君璧則今之石溪。予偶爾學步,衣冠優孟,未敢作登壇想也”,措詞謙遜,然自負如大千者,筆墨亦當仁不讓!

畫家簡介

張大千簡介(1899年-1983年)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小名季,又名季爰。號大千、大千居士,以號行。畫室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
張大千張大千
青年時隨兄到日本京都攻讀繪畫,又研究染織工藝。回國後曾從師學詩文書畫,後忽耽於佛學,度為僧,法號大千,後經還俗,以法號行。他擅繪畫,受八大山人石濤的影響,尤長山水,喜好畫荷花及工筆人物,獨樹一幟,俱臻妙境。與齊白石井有“南張北齊”之譽。50年代棲身海外,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灣。張大於詩、書、畫、篆刻俱精,對於中國古字畫的鑑賞獨具慧眼。尤其他開創了淡墨潑色山水流派,推動了現代中國畫藝術發展,影響深遠,是中國傑出的藝術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