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材料套用與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是於2019年10月25至26日在中國上海舉辦的國際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四屆材料套用與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
- 地點:中國上海
- 會議類型:國際會議
- 舉辦時間 :2019年10月25至26日
出版
徵稿領域
- 材料研究(Materials Research)
- 能源材料(Energy Materials)
- 工程技術(Engineering Technology)
- 工科相關領域均可
第四屆材料套用與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是於2019年10月25至26日在中國上海舉辦的國際會議。
第四屆材料套用與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是於2019年10月25至26日在中國上海舉辦的國際會議。1出版所有錄取的文章由核心檢索期刊"MATEC Web of Conferences(ISSN: 2261-236X)"出版,所...
方國東於2015年7月19日至24日參加了在哥本哈根舉辦的第20屆國際複合材料會議(ICCM20),做了“Analysis of composites using the voxel finite element method with stress averaging”的口頭報告。梁軍和方國東於2014年6月11日至16日參加了在西安舉辦的第9屆國際科學計算及套用大會(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學術期刊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是由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辦的專業期刊,SCI-JCR資料庫連續收錄了該期刊,2014年起得到了中國科協等六個部委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畫的持續資助。刊物的引用頻次、影響因子等各種數據逐年有所提升,位於SCI-JCR的材料科學多學科 (Materials Science,...
聶建國研發了一系列組合結構新形式和新技術,發展了組合結構設計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拓寬了組合結構的工程套用領域,為實現組合結構體系層面的突破做出了重要工作。成果被多部國家及行業標準採納並獲得廣泛套用,取得了一定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術論著 截至2019年9月,聶建國先後在結構工程領域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1) 第3屆亞洲聚合物混凝土國際會議論文集 (2) 新世紀海峽兩岸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與套用學術會議論文集 (3) 防水工程設計與施工學術交流論文集 (4) 輕骨料及輕骨料混凝土學術交流論文集 (5) 建築砌塊學術交流論文集 (6) 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學術交流論文集 (7) 防水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 (8) 建築板材論文集 (9)...
邵國勝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能源材料與套用技術、環境清潔技術、納米環境清潔技 術 、多尺度材料模擬指導下的智慧型材料設計、新型多功能材料及器件的製備及高分辨材料電 子顯微分析等。邵國勝發明全流程綠色、極低缺陷率石墨烯量產技術;系統研究了石墨烯的評價標準及理論基礎;發展國際前沿“多尺度裁剪材料理論設計方法”;非...
15、 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聚合物/三維立體結構纖維複合材料製備與性能 (2006-2008)16、 西南交通大學高層次教師隊伍建設系列計畫:竢實之星 (2008-2010)17、 西南交通大學高層次教師隊伍建設系列計畫:揚華之星 (2011-2013)國際期刊 2016年度 135.Xian-ling Xu, Chao-jin Yang, Jing-hui ...
2018年06月,擔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2022年7月,任中國工程院第八屆主席團 成員。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陳建峰提出微觀混合反應工程理論,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並開拓了超重力反應工程新領域,創建了超重力技術平台和新裝備,成功套用於百萬噸級高端化學品和納米材料製造、脫硫環保、海洋工程、能源等流程...
劉文劍,1966年3月14日出生於山東棲霞,理 論化學家,國際量子分子科學院 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 院士,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山東大學青島理論與計算科學 研究院院長。劉文劍於1989年7月獲得山東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92年7月獲得山東大學物理化學碩士學位;1995年7月獲得北京大學物理化學 博士學位 ;1995年9月—...
傅正義長期從事多功能陶瓷與陶瓷基複合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複合材料、新結構與新材料體系探索、原位反應合成與製備新技術、高效燒結與加工新技術、材料過程仿生製備新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出多種高性能新材料,已在高技術產業、現代工業和國防工業中實現工程化套用。學術論著 根據2022年1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傅正義...
2001年12月—2002年11月,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任訪問科學家從事國際合作研究。2002年11月,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心主任、研 究員。2004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後 續 支持”。2013 年,當選為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陳建敏主要從事高性能特種材料製備與套用研究...
2009 中國材料研討會(C-MRS)青年優秀論文獎 以上參考 科學研究 研究概括 主要從事碳基低維材料缺陷設計及性能調控研究,側重於晶格缺陷(摻雜原子、空位、界面等)的可控構築、原子級構型解析以及在高效能源存儲/轉換器件、超靈敏分子探測、高性能催化等領域的套用性能研究。撰寫英文學術專著3章,中文專著1章;在PNAS...
鄭泉水在20個世紀創建了完整的本構方程張量函式理論,建立了鄭—杜細觀力學模型,解決了多個長期困惑學術界的力學難題。2000年後開創了結構超滑的理論與套用技術,在超疏水領域發現了若干基本關係,並致力於對拔尖創新性人才教育模式的探索。科研成果獎勵 人才培養 教育方法 2009年,鄭泉水領銜創辦了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
單智偉先後籌建創立了“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Hysitron中國套用研究中心”“西安交大—日立研究中心”等三個國際化研究中心和一個省級中心“陝西省鎂基新材料 工程中心”。學術論著 據202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站顯示,單智偉已在包括《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自然·材料(Nature...
朱運田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晶/超細晶金屬與合金、炭納米管的合成與套用 。 人物經歷 1963年6月,朱運田出 生。1983年,獲得合肥工業大學冶金學士學位。198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物理 碩士學位。1991年,獲得美國俄勒岡科學與技術研究生院工程技術碩士學位。1994年,獲得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工程博士 學位...
陸亞林,1964年5月出生於江蘇省如皋,功能材料與先進表征技術專家,斯洛維尼亞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科技部973、量子調控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學儀器專項負責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傑出講席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特 聘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特別助理。陸亞林於...
彭孝軍長期從事精細化工領域研究:從基礎理論研究出發,形成了近紅外比率螢光菁染料探針分子平台,為解決複雜體系螢光信息的定量獲取提供了新方法,被中國國內外廣泛套用;構建的耐候性噴墨列印染料產品體系,大規模產業化;創製的螢光探針在血液細胞分析系統的產業化套用,促進了中國在血液臨床分析裝備領域從空白到國際一流的...
學術交流 截至2020年5月,李敬鋒已在國際會議上作大會報告5次和邀請報告 80餘次。科研獎勵 人才培養 指導學生 截至2022年7月,李敬鋒已指導培養了31位博士生(包括2名留學生),10多名碩士生和14位 博士後。學術講座 榮譽表彰 社會任職 人物評價 “李敬鋒在陶瓷科學與工程化套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美國陶瓷...
大會還特別設立了“紀念徐芝綸院士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和“2011年江蘇省力學學會青年論壇”專場報告會,並設立了“動力學與控制”、“理論方法與數值模擬”、“工程力學及套用(一)”和“工程力學及套用(二)”四個專題報告會, 90餘人次報告了各自的學術研究成果。本屆大會共收到論文112篇,大會交流論文88篇...
材料研究所。學術論著 截至2011年9月,鐘香崇在中國國內外期刊、文集發表論文165篇,其中 中文論文128篇,英文論文37篇 ,出版專著3部,其代表論著有《耐火材料論文選》《鹼性耐火材料熱機械性質》《鹼性耐火材料高溫力學性能及其與全鹼性平爐套用的關係》《平爐爐頂鎂鋁磚損毀機理的探討》《提高鎂鋁磚平爐爐頂使用 壽命...
共主辦或協辦國際會議8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67次,實驗室在2001年成功地主辦了“第一屆中瑞粉末冶金研討會”和“第四屆國際金屬間化合物及先進材料研討會”國際會議,主辦或協辦國內會議“第四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套用學術會議”、“海峽兩岸粉末冶金研討會”。此外,實驗室現有國內外訪問學者12人,已資助的在研實驗室...
呂昭平長期從事先進高性能鋼鐵材料、塊體非晶合金及高熵合金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性能耐熱鋼的高溫強化和氧化機理;塊體非晶態合金的物理冶金,力學行為及其工程套用;多孔金屬材料和高熵合金。人物經歷 1988年9月—1992年7月,呂昭平本科就讀於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工程二系,畢業獲得學士...
[16] 2022年09月16-18日,浙江金華,2022第七屆超級電容器及關鍵材料學術會議,邀請報告:二維MXenes基納米材料的缺陷設計與超級電容器套用研究;[15] 2022年08月05-08日,江蘇南京,東南大學主辦,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承辦,第四屆國際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MXenes)學術會議(4 International ...
學術論著 截至2022年10月,陳玲玲帶領團隊共發表SCI論文60餘篇。承擔項目 發明專利 截至2022年10月,陳玲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項。學術交流 截至2019年5月,陳玲玲受邀學術報告100多場次,50餘次受邀美國、德國、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國際會議,受邀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系列會議(CSH/CSHA)、歐洲分子生物學(EMBO/EMBL)、...
劉雲圻主要從事分子材料的設計、合成,包括π-共軛小分子、高分子和石墨烯;以及這些材料在光電子器件中的套用,包括場效應電晶體和分子器件。總結髮展了高性能分子材料的設計思想,提出了性能調控的新方法,發現擴展π體系是實現高遷移率的重要途徑,合成了具有優異光電性能的新型π共軛分子材料。首次提出了液態銅催化劑...
學術論著 截至2022年6月,張金龍已在《自然-通訊(英文)》《化學(英文)》《化學會評論(英文)》《化學綜述(英文)》《美國化學會雜誌(英文)》《德國套用化學雜誌(英文)》《能源與環境科學(英文)》等國際雜誌上發表論文500餘篇,被引用34000餘次,H因子為94。入選“ESI高被引論文”32篇,“0.1%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