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邊相鄰11個村,分別是:
【1】蒲家莊村,
【2】楊千戶村,
【3】五坳村,
【4】堯寺村,
【5】余管營村,
【6】張趙村,
【7】雙明村,
【8】紅東村,
【9】新莊村。
【10】葫蘆峪村,
【11】岳陳村,
人口3萬人,以農業人口為主。種植農產品主要有小麥、玉米、獼猴桃、蘋果、桃子、西瓜、辣椒、豆角等。
境內有新石器時代遺址——韓家溝遺址,有三國古戰場葫蘆峪,諸葛亮曬糧冢,秦成山宮遺址,並有多處唐墓漢墓遺址。
村名比較奇怪,因為相傳很久以前此地有姓第五的人士在此居住,焦,雷,趙姓居多。其他村以汶,龔姓居多。
2005年該鄉與城關鎮合併為首善鎮,屬縣城管轄。
全村現轄8個自然村莊,1982年從原三組(新堡)分出九組,從原八組(趙家莊)分出十組,現有十個村民小組。截止2013年底統計:農業人口2415人。全村耕地面積4675畝,其中糧經耕地面積為:糧食麵積1200畝,占耕地25.4%;獼猴桃面積3095畝,占耕地66.2%,蔬菜魔芋等其他經濟作物與果木占8.4%。本村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氣候濕潤,很適宜農林牧副全面發展,是本縣乃至本省糧食、辣椒、大蒜、獼猴桃發展最早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概況
第五姓屬於複姓,百家姓中有大量複姓原本不奇怪,但這個以序數詞為姓的複姓似乎並不尋常。出自田氏。漢劉邦建立漢朝後,為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且分散地方豪強,將諸侯的後代均遷往關中。其中齊國田氏由於分支眾多,遷徙時以門順序被分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廣的弟弟田英為第八氏,其孫田登為第二氏,元孫田癸為第三氏,也就產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姓氏得以較普遍流傳,但後世也有人將“第五”一個姓,改成了“第”及“五”兩個姓氏。姓氏考略: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後漢書第五倫傳,後或改姓。另姓氏考略載:黃帝臣有五聖配下台,是五姓之祖。第五姓源流單純,源出有:
複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後有媯、田、陳、姚、胡五姓,皆為同根同源,史稱“媯汭五姓”。後舜的後裔不斷發展,一直到商朝後期,舜的後代閼父歸順於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後周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並將長女大姬嫁與閼父之子媯滿(舜後33代孫)。後來,武王追封上古聖王的後裔,媯滿氏因此被封為陳侯,位於地陳,大致位於今天河南開封附近。媯滿史稱陳胡公、胡公滿,其後代以國為姓,從而產生了陳氏姓族。
陳姓在春秋中期分出田姓。在陳厲公時,
陳國發生了爭奪君位的內亂,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出齊國避難,為避禍而改為田姓,陳完是田姓的始祖。陳完在齊國受到禮遇,任工正。
陳完的後代田氏家族在齊國逐漸發展,後掌握齊國國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田常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政權,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並受到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到劉邦稱帝之後,因為田姓勢力發展過大,成了劉邦的主要打擊目標,拚命削弱田族的勢力。他把田氏分為八部,分別遷往
西安一帶,並要他們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出自田姓,源自漢代遷徙齊國公族所改。據《姓氏考略》載:“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
後漢書·第五倫傳》載:“後或改姓。”漢高祖
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省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以門第順序被分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廣的弟弟田英為第八氏,其孫田登為第二氏,元孫田癸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產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較普遍流傳,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為單姓“第”及“五”(伍)兩個姓氏。
分布範圍
中國複姓“第五”聚居最多的就是在陝西省旬邑縣赤道鄉魏洛村,全村約4000口人都姓“第五”。祖上傳說在漢朝就住在這裡。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即東漢宰相:第五倫,唐朝宰相:第五琦,宋朝宰相:第五均。有“第五氏宗族家譜”。當然也包括陝西眉縣的第五村鄉,原來也有第五姓,當地村名和鄉名均來自第五姓氏。另外在全國各地的其它地方也散居著很多複姓第五,在我國台灣地區主要住在台北市內湖區。2007年1月13日,陝西省涇陽縣埝口五村。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馬宏傑指揮幾十位村民拍集體照,因為這些村民都姓“第五”。“第五”這個姓其實並不鮮見,古時候從“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後8個字就是“第五言福、百家姓終”。
歷史名人
第五倫
字伯魚,東漢京兆長陵(今陝西省鹹陽東北)人。先世為戰國田氏,後徙西漢園陵,便以遷徙次序為姓。少年時耿介而好義氣。王莽末年,盜賊四起,宗族鄉親爭著依付第五倫。第五倫於是在險要之處修築堡壘,賊人來後,他便率眾引弓持矛堅守自衛。先後有銅馬、赤眉的軍兵數十部圍攻他們,都無法攻克。第五倫開始以營壘首領去見郡長官鮮于褒,鮮于褒見到他後,很欣賞他的才幹,征為自己的屬吏。後來鮮于褒因過失降職為高唐縣令,臨行時,握著第五倫的手告別說:“只恨與你相知太晚。”東漢初,被京兆尹閻興召為主簿,後任鑄錢掾,領長安市,百姓悅服。建武二十七年,舉孝廉,補淮陽國醫工長。光武帝召之,有政見,拜會稽太守。雖為二千萬官,親自鋤草養馬,妻子為炊。受俸祿僅留一月糧,其餘皆助百姓之貧者。後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聲,舉薦貧者為屬官,多至兩千石。章帝初,代牟融為司空,奏請削弱馬、竇等外戚權勢。第五倫奉公盡節,言事不阿附;性質憨,少文采,任官以貞潔著稱,後來任鄉里嗇夫,均平徭役,調解怨忿,很得鄉里人歡心,當時人們把他比作西漢的貢禹。
第五種
字興先,歷官
高密侯相、兗州刺史。因彈劾中常侍單超及其侄子單匡,屢受陷害。當時人說:“清高正直,以第五種為第一。”
第五訪
字仲謀,東漢中期京兆長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人。他的祖父第五倫曾做過漢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後,家境衰敗,淪為貧苦農民。早年就失去了父母,由兄嫂把他拉扯成人。由於他天性聰敏,富有智慧,再加勤奮刻苦,不恥下問,學識逐步淵博起來。由於漢代選拔官吏不把學府讀書取仕當作唯一途徑(正式的科舉考試在隋朝才建立),一個偶然的機會,第五訪被薦,做了某郡的功曹。這“功曹”的官,相當於郡守的總務長,除掌人事之權外,並參與一定政務的處理。第五訪克盡職守,忠於政務,頗有政績,很快被薦舉為孝廉,補任新都(今四川省新都縣)縣令。第五訪任縣令後,治政有方,百業興盛,三年之間,有相鄰的幾個縣入籍新都縣,新都縣的戶數增加十倍。
第五上
東漢刺史,為官冠名州郡,永壽中以奉使稱職,拜高密侯相,懲治貪惡,剛直不宥。
第五琦
唐代扶風郡公。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為刺史,有惠政。
第五元先
東漢學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為鄭康成之師。
姓氏宗譜
維揚邗東第五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家譜收藏者朱炳國處。註:該譜載原籍為山西平陽府降州龍門縣,後遷徙到維揚邗東(今江蘇揚州)。從宋末元初的始祖“第五實”起,一直記載到清宣統年間的第五榮卿,共二十六世。該譜原先一直與山西的第五氏家族合譜,後因路途遙遠,往來不便,於清嘉慶年間改為分修宗譜,到了清宣統年間,其譜已是第七次重修,宗譜中還有《族約》、《家訓》等內容。
2011年以來,第五村緊緊圍繞縣鎮總體安排部署,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全面完成了“四改、四化、六通、六個一”等階段性工作。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全村村容村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村民的致富能力意識進一步增強,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
村情情況
第五村位於縣城以東1公里處,全村324戶,1016口人,耕地面積1279畝,全村3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莊,村兩委班子8人(其中支部班子5人,村委班子5人,交叉任職3人)黨員40人(其中男黨員28人,女黨員12人)全村人均純收入4676元。縣重點工程項目,正在加緊施工的文化旅遊景點----荀子文化園,修建於第五村南山---況山之上。
經濟建設
第五村立足毗鄰縣城、交通便利的優勢,確立了穩定糧食生產、發展沿路經濟,在擴大玉米種植規模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309國道沿線為主的餐飲、修理修配、運輸、建築、養殖等第三產業並建有硒富香荀香小米加工廠、荀香老陳醋加工廠,有效地改變了民眾致富門路單一,增收緩慢的落後局面。
基礎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中,第五村先後共籌資80餘萬元,新建了一座占地1.2畝、建築面積為300平方米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並配備了相關辦公設施,極大地改善了黨員學習活動條件。同時,還完成了16098平方米的街道硬化、路燈安裝30盞、修建花池15個、綠化面積500平米、樹木栽植200餘株的建設任務;街道環境的淨化、綠化、美化,徹底改變了村里髒、亂、差形象;休閒健身器械、文化活動廣場、便門店、甲級衛生所等工程正在加緊施工當中。
在民主管理上,通過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村兩委班子執行決策、加快發展、服務民眾、化解矛盾和帶領民眾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真正擔當起了帶領民眾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