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善現啟請分

《第二品善現啟請分》出自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其中講述善現(須菩提)向釋迦牟尼請教心念如何停留在清淨、至善的境界,如何降伏心中的心煩、妄念。釋迦牟尼對善現(須菩提)作出了解答,並引出了《金剛經》後面的內容。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長老須菩提(1),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2),右膝著地,合掌恭敬(3),而白佛言(4):“希有世尊(5),如來(6)善護念(7)諸菩薩(8),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9),云何應住(10),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往,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顧樂欲聞。”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長老須菩提:“長老”意為年高德劭者。“須菩提”同舍利子阿難一樣,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解空第一。“須菩提”是梵語音譯,意譯為善現、善吉、空生等,婆羅門種姓
(2)偏袒右肩:印度僧侶袈裟時偏袒右肩,形成習慣。後世有許多解說,其實可能與印度的氣候較熱有關。一種說法是右手空著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時,可以用這個手膀,把年紀大的扶持過去。另有說法,認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所以用袈裟蓋著。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殺人等壞事,都是這右手做,所以在佛前上香時,要左手去插,不許右手近佛。
(3)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這也是佛教的規矩威儀。
(4)白佛言:對佛說,白就是說話,白是南北朝時的說法,即道白
(5)希有世尊:希有即稀有,這是對佛的讚美。傳說佛誕生時就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6)如來:“如來”也是“佛”的代號,佛有十種不同名稱,“如來”是一種,“佛”是一種,“世尊”也是一種。“如來”是對成道成佛者的通稱。釋迦牟尼就稱釋迦如來,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阿彌陀、釋迦牟尼,那是個人的名字,是特稱。如來、佛是通稱,等於中國稱“聖人”。孔子聖人周公也是聖人,文王、都是聖人。聖人就是通稱。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稱。《金剛經》有對“如來”的註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無來也無去,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無喜也無憂,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遠存在。
(7)善:指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護:指照應。念:佛教中一呼一吸之間為一念。
(8)菩薩:梵文的音譯,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意為覺悟,薩埵意為有情
(9)阿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最高的智慧覺悟。
(10)住:停住,守護,即後文所謂的“降伏其心”。

作品譯文

這時有位叫須菩提的長老,從佛旁的眾比丘中離座站起,袒露右肩,右膝跪在地上,雙手合十向佛禮敬,並對佛說:“舉世稀有的世尊,如來善於護持、惦念身旁的各位菩薩,又善於囑咐、託付身旁的各位菩薩。世尊啊,那些善男子和善女人,發願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覺悟心,請問世尊,怎樣才能守護住心念,才能排除雜念的干擾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你問得好。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如來善於護持、惦念身旁的各位菩薩,又善於囑咐、託付身旁的各位菩薩。你等現在仔細聽著,我來告訴你。善男子和善女人,發願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覺悟心,應該像這樣守護住心念,像這樣排除雜念的干擾。”
須菩提說:“是的,世尊,我樂意聆聽您的話。”

作品評析

住:本意為“停留”、“停住”、“守住”,此品中“云何應住”和“應如是住”中的“住”意為“安住”、“守護住”。此經後面的“應無所住”、“不住”、“無住”等中的“住”意為“執著”(“住著”、“執而不捨”)。此品(章)中須菩提問釋迦牟尼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在此品中答道:“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時間、心念如行雲流水,《金剛經》教我們如何住,也就是無所住,不需要住。住即不住(“若心有住,即為非住。”),不住即住;無所住,即是住。人生修養到這個境界,心如明鏡,沒有主觀、成見,物來則應、事來則應、事去則休,就是所謂如來。同樣這個心無所謂降,不需要降。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等雜念的自性本來是空的,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候,一切都沒有了,永遠拉不回來了。
“云何應住”和“云何降伏其心”這兩個問題,就像一張紙的正反兩面一樣,其實是一個問題,排除了雜念的干擾自然也就守護住了心念,守護住了心念也就自然沒有了雜念,這謂之兩隻金剛眼。
《第二品善現啟請分》是講述善現(須菩提)向佛請教的事情。這一段的關鍵字是“善護念”。一念之間,等於一呼一吸的時間,佛教認為這么短的時間內人就會有八萬四千種煩惱。佛要大家修行,根本就是要“善護念”,也就是要讓這些煩惱“住”,要“降伏其心”。此即善現(須菩提)向佛“啟請”之所得也。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一時已經安住了,不過剎那之間你不能把握而巳,因為它太快了。如果能夠把握這剎那之間的安住,就修佛修到家了。這一句是重點,整個《金剛經》全部講完,就是教如何住,也就是無所住,不需要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無所住即是住。拿禪宗來講,住即不住,不住即住。無所住即是住。修養到這個境 界,就是所謂如來,心如明鏡,此心打掃得乾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事情一來,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今天喜怒哀樂來,就有喜怒哀樂,過去不留,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
蘇軾是學禪的,詩文境界高,與佛法、禪的境界相合。他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人似秋鴻來有信,蘇軾去年去了一個地方,答應今年再來,果然來了。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的事情過去,像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多了就夢多,夢醒了,夢留不任,無痕跡、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老年人常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煩惱,因為一切事不能回頭的,像春夢一樣無痕的。
人生真正體會到事如春夢了無痕,就不需要再研究《金剛經》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個心無所謂降,不需要降。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從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候,一切都沒有了,永遠也拉不回來。

出處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