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三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

第三野戰軍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它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一部逐步改編擴建而成的。至1949年12月,總兵力82.5萬餘人。1950年撤銷番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
  • 成立時間:1949年2月
  • 總兵力:82.5萬餘人(1949年12月)
  • 撤消時間:1950年
  • 司令員陳毅
  • 主要將領:粟裕、譚震林、張震、唐亮等
  • 其他名稱:三野
  • 基礎:新四軍、八路軍山東軍區
  • 前身: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
發展由來,服役過程,部隊整編,番號撤銷,

發展由來

1945年9月,為了適應抗日戰爭轉入全面反攻的形勢和準備應付國民黨軍的進攻,中共中央調整戰略部署,決定八路軍山東軍區主力和新四軍第3師挺進東北;新四軍軍部率主力一部北調山東,新四軍兼山東軍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
第三野戰軍
10月15日,進至魯南的新四軍部隊和山東軍區第8師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由新四軍軍長陳毅指揮,阻擊國民黨軍沿津浦路(天津―浦口)北進。
1945年11月10日,留在蘇、皖兩省的新四軍部隊組成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劉先勝任參謀長,鐘期光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6、第7、第8、第9縱隊,共4萬餘人。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分別對國民黨軍的進攻進行自衛反擊,並繼續肅清拒絕投降的日偽軍,保衛了山東和蘇皖解放區。
1946年1月7日,津浦前線野戰軍改稱山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黎玉任政治委員,宋時輪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第2縱隊和第7、第8師,共7萬餘人。
1946年1月13日,國共雙方達成的《關於停止軍事衝突的協定》生效後,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進行休整,開展百日大練兵運動和進行支援解放區建設等工作。5月,華中野戰軍第8、第6縱隊改編為第1、第6師,同時增建了第10縱隊。

服役過程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山東野戰軍在膠濟路(青島―濟南)和魯南、淮北地區迎擊進犯之敵;華中野戰軍於7、8月間舉行了蘇中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3萬餘人。其間,由廣東北撤的東江縱隊於7月初到達山東解放區;從中原突圍出來的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1旅於7月20日到達蘇皖解放區,後改稱第13旅,列入華中軍區序列。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
第三野戰軍
9~11月,山東、華中野戰軍在淮陰、漣水地區會師。11月上旬,在漣水縣城西北陳師庵地區舉行會議,傳達學習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指示,總結戰爭初期的作戰經驗,統一作戰思想。
10~11月,調整部隊編組: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改編為第11縱隊;山東野戰軍第7師第20、第21旅整編後分別編入華中野戰軍第1、第6師;第7師10月撤銷,11月重建,轄第5、第19旅,歸華中野戰軍建制。
12月~1947年1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共同進行宿北戰役魯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7.4萬餘人。
1947年1月下旬,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和山東軍區部隊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劉先勝、張元壽任副參謀長(後張震),鐘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所屬部隊整編成12個縱隊。其中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等縱隊和新組建的特種兵縱隊,共27萬人在山東戰場作戰;第11、第12縱隊留在蘇中、蘇北堅持敵後鬥爭,並分別兼蘇中、蘇北軍區。為搞好整編,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臨沂附近召開師以上幹部會議(魯南會議),陳毅作“一面打仗、一面建設”的報告,強調增強整體觀念,加強黨的領導,密切軍政軍民關係,實行以戰養戰、以戰教戰。這次會議,對而後華東野戰軍的建設和作戰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
三野將領
2~3月,華東野戰軍舉行萊蕪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6萬餘人,解放博山(今淄博市博山區)、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區)等13座縣城。之後,在膠濟路兩側地區休整。在此期間,中共華東野戰軍前委在淄川大礦地舉行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共中央關於《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總結打運動戰的經驗,開展殺敵立功運動,並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繼續在內線殲敵的指示,準備迎擊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5月中旬,在孟良崮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精銳整編第74師,打亂了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計畫。下旬,為加強後勤保障,華東野戰軍成立後勤司令部、政治部,劉瑞龍任野戰軍副參謀長兼後勤司令員。
1947年5月4日,中央指示劉鄧軍十萬立即開始休整,巳東以前完畢,巳東後獨力經冀魯豫出中原,以豫皖蘇邊區及冀魯豫邊區為根據地,以長江以北,黃河以南,潼關、南陽之線以東,津浦路以西為機動地區,或打鄭漢,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別山,均可因時制宜,往來機動,並與陳粟密切配合行動,凡有共同作戰之處陳粟軍受劉鄧指揮。
1947年6月,組成華東野戰軍前委,陳毅任書記。遵照中共中央關於把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的指示,為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渡黃河作戰,30日,華東野戰軍以第1、第4縱隊和第3、第8、第10縱隊分別向魯南和魯西出擊,隨後進至魯西南地區作戰,調動和分散國民黨軍,掩護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挺進大別山。
8月上旬,陳毅、粟裕率第6縱隊及特種兵縱隊一部,會同由陳士榘、唐亮率領先期到達魯西南地區的第1、第3、第4、第8、第10縱隊,以及劃歸華東野戰軍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組成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又稱外線兵團),執行外線進攻作戰任務;以留在山東的第2、第7、第9縱隊及新組建的第13縱隊組成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又稱內線兵團),許世友任司令員,譚震林兼任政治委員,擔負內線作戰任務。在此期間,東江縱隊擴編為兩廣縱隊,列入華東軍區建制。9月上旬,西線兵團在魯西南進行沙土集戰役,隨後留第10、第11縱隊在魯西南牽制國民黨軍。
9月26日,第1、第3、第4、第6、第8縱隊和南下大別山歸建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2縱隊橫越隴海路(今蘭州―連雲港),進軍豫皖蘇邊區,協同進到大別山區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和進到豫西的陳(賡)謝(富治)集團開創中原解放區。
9~12月,東線兵團進行膠東保衛戰,粉碎了國民黨軍對膠東的進攻,有力地配合了西線兵團在外線和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大別山的作戰行動。12月,由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1旅擴編的獨立師,奉命劃歸晉冀魯豫軍區建制。
1948年春,華東野戰軍進行以“三查三整”(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整頓思想、整頓組織、整頓作風)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掀起練兵熱潮,進一步開展立功運動,部隊戰鬥力大為提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三野戰軍)
粟裕
3月14日,第2縱隊由山東南下蘇北,與堅持在蘇皖敵後的第11、第12縱隊組成蘇北兵團,韋國清任司令員,陳丕顯任政治委員。
3月,華東野戰軍一度調整戰鬥序列:以第1、第4、第6縱隊組成第1兵團;以第7、第9、第13縱隊和新組建的渤海縱隊組成第2兵團(又稱山東兵團);以第3、第8、第10縱隊組成第3兵團;蘇北兵團稱第4兵團。為準備執行南渡長江的戰略任務,由第1兵團各縱隊抽調一部兵力組成先遣縱隊(1948年冬撤銷)。後因情況變化,第1、第2、第3、第4兵團番號沒有沿用。
3~5月,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機關及第1、第4、第6縱隊北渡黃河,進至河南省濮陽地區整訓,準備執行渡江南進的戰略任務。其間,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親臨部隊指導工作。陳士榘、唐亮率第3、第8、第10縱隊及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繼續在中原作戰,並同陳謝集團一起進行了洛陽等戰役。山東兵團在膠濟路西段、中段發動攻勢,連克張店、周村和濰縣(今濰坊)等重鎮。蘇北兵團進行了益林戰役
5月,中共中央決定,粟裕兼任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宋任窮任副政治委員;陳毅參加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領導工作,其不在位期間,軍政職務由粟裕代理;同時決定第1兵團暫不渡江南進,仍留在中原地區作戰。5月底,粟裕率第1、第4、第6縱隊和兩廣縱隊等南渡黃河,並統一指揮第3、第8、第10縱隊及中原野戰軍第9、第11縱隊,於6月進行豫東戰役,攻克河南省省會開封,在睢杞地區殲滅國民黨軍區壽年兵團等部。6月粟裕兼任中原軍區豫皖蘇軍區司令員。
與此同時,山東兵團解放兗州。7月,魯中南縱隊組成,歸山東兵團建制。8月,華東野戰軍在外線和內線作戰的各部隊於津浦路中段會師。9月中下旬,勝利地進行了濟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10.7萬餘人(含起義的2萬人)。
10月,中共華東野戰軍前委在山東曲阜召開師以上主要領導幹部會議,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精神,通過了關於加強組織紀律性的決議。隨後,團以上黨委以加強紀律性為中心進行學習,並通過了相應的決議,對加強部隊建設和完成作戰任務有重要意義。
同年冬,在中共中央軍委和中共淮海前線總前委的統一組織指揮下,華東野戰軍同中原野戰軍一起進行淮海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55.5萬餘人,解放了蘇、皖兩省長江以北地區,為而後渡江和解放江南廣大地區創造了條件。

部隊整編

1949年初,中共華東野戰軍前委在徐州賈汪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思想和各項指示,研究渡江作戰和部隊整編,制定有關進入城市和新區農村工作的政策。
在此期間,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和各野戰軍番號按序排列的決定,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鐘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後張凱),劉瑞龍任後勤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華東野戰軍前委改稱中共第三野戰軍前委,陳毅仍為書記。所屬各縱隊改稱軍,編為4個兵團:第7兵團,司令員王建安,政治委員譚啟龍,轄第21、第22、第23、第35軍;第8兵團,司令員陳士榘,政治委員袁仲賢,轄第24、第25、第26、第34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郭化若,轄第20、第27、第30、第33軍;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韋國清,轄第28、第29、第31軍;第32軍先隸屬山東軍區,後劃歸第10兵團。特種兵縱隊仍直屬野戰軍。總兵力58萬餘人。3月,兩廣縱隊改歸第四野戰軍建制。
4月20日,會同第二野戰軍及第四野戰軍一部發起渡江戰役。第三野戰軍於長江中下游突破國民黨軍長江防線,23日解放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並在郎溪、廣德地區圍殲國民黨軍5個軍。繼而在中共地方組織和游擊隊配合下解放蘇南、皖南和浙江全省。5月27日解放上海。接著,各部隊先後參加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的接管工作。6月,第三野戰軍與華東軍區領導機構合併(保留各自番號)。
7月,第10兵團向福建進軍,至10月下旬,解放了福州、漳州、廈門等地,但在金門島戰鬥中失利。在此期間,還相繼解放山東青島和內長山列島。至此,華東大陸及沿海大部分島嶼均已解放。
此後,第7兵團兼浙江軍區;第10兵團兼福建軍區;第9兵團轉入整訓;第8兵團部撤銷,組成新的華東軍政大學;組建淞滬和南京兩個警備區;陸續抽調建制部隊組建海軍、空軍、防空軍和兵種部隊。至12月底,總兵力發展到82萬餘人。
1950年5月,第7兵團解放舟山群島。8月,經中共中央批准,第三野戰軍前委撤銷,組成新的華東軍區黨委,統一領導華東軍區和第三野戰軍的工作。

番號撤銷

1955年4月重新劃分大軍區時,華東軍區改編為南京軍區,第三野戰軍及其各兵團番號即行撤銷。解放戰爭時期,第三野戰軍在華東軍區和兄弟野戰軍的配合下,在華東、中原、華北各級人民政府和廣大人民民眾的支援下,勝利地完成了保衛老解放區、創建新解放區、解放華東大陸和部分沿海島嶼的任務。
在戰爭中,第三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45萬餘人,犧牲指戰員11萬餘人,其中包括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司令員謝祥軍、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元壽等團以上幹部195名,湧現出由中央軍委命名的“濟南第一團”“濟南第二團”,中共華東野戰軍前委命名的“洛陽營”“濰縣團”等英模集體和1163名戰鬥英雄、2.7萬餘名模範人物,立功者達56萬餘人次,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