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是由
魯中南縱隊和
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整編第96軍一部合編而成的。
1948年10月29日,在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吳化文部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35軍,吳化文任軍長。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魯中南縱隊與第35軍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屬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建制,吳化文任軍長,何克希任政治委員。下轄第103師,於懷安任師長,彭勝標任政治委員;第104師,方明勝任師長,嚴政任政治委員;第105師,何志斌任師長,宋憲章任政治委員。全軍共2.2萬餘人。
1950年1月,第35軍番號撤銷。軍部及軍屬炮兵團調歸華東海軍。
部隊前身
35軍最初由吳化文的起義部隊組成。吳化文部追根溯源為
馮玉祥的
西北軍。1930年
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韓復榘投
蔣介石。吳化文追隨
韓復榘投蔣,任第三路軍手槍旅旅長兼濟南警備司令。1938年初韓復榘死後,該部滯留山東,隸屬山東省政府。1939年後隸屬魯蘇戰區。1940年吳部擴編為新編第4師。吳化文任師長,下屬一、二、三團團長為
於懷安,
趙廣興,
楊友柏,駐魯南臨沂地區。後轉歸
沈鴻烈指揮,吳部改稱山東保全第1師,吳任師長。其後,吳部開始與八路軍發生摩擦。
1943年1月18日,吳化文部公開投降
汪偽政權,20日改編為山東方面軍,吳化文為總司令,寧春霖任副總司令,
郭受天任參謀長,於懷安為第一軍軍長。吳部是山東
偽軍的主力,投敵時兵力達一萬二千人,部屬在
密山南麓一帶,並協同日軍進攻中共控制的
解放區。1943年1月、11月和1944年3月八路軍山東部隊發起三次討吳戰役。
1944年7月29日吳部被改編為“
和平建國軍” 第三方面軍,下轄第六、第七軍2個軍及直屬第五十師。第六軍轄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師;第七軍轄第四十八、第四十九師,各師均為暫編師。11月11日各師取消“暫編”字樣。至1944年底,吳部經過與八路軍的數次戰鬥,僅餘殘兵6000人,1945年經補充有9000人。45年2月偽軍委會將該部由山東調往安徽
蚌埠地區,擔任津浦路南段的護路任務。
抗戰勝利後,吳化文又再次投蔣。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將其改編為“先遣軍”第四路軍,吳化文任總司令。10月,吳部由安徽蚌埠被調往山東
兗州。11月初該部第一、第六師2個師的主力又被八路軍殲滅。1946年2月吳部縮編為
徐州綏靖公署山東保全第二縱隊,吳化文任司令。1947年3月吳部擴編為
國民革命軍整編84師,吳任師長,歸
邱清泉指揮。此時兵力近兩萬人。
1948年春,吳化文所部整編84師奉命在魯西一帶與解放軍作戰。4月,吳部奉命車運濟南,歸
王耀武指揮。5月,吳化文部留守濟南。7月,兗州第十綏靖區
李玉堂部被圍。吳部與整編第二師二一一旅奉
劉峙命令,前去兗州,以解兗州之圍。吳部未達兗州,兗州
守備部隊即突圍南撤,被全殲。吳化文倉皇北撤,其部一六一旅被解放軍圍殲,旅長
徐曰政被活提。
濟南戰役前夕,王耀武為拉攏吳化文,力保吳升任整編96軍軍長兼84師師長。同時王耀武將山東省保全部隊中的一個保全旅撥歸84師以彌補一六一旅的損失。劃歸的部隊後暫名為96軍獨立旅,旅長
何志斌為吳化文舊部。至此,吳化文部的組成為整編84師轄一五五旅(三個團),旅長楊友伯;一六一旅(三個團),旅長
趙廣興,整編96軍獨立旅(三個團),旅長何志斌。
部隊組建
1948年9月16日,
濟南戰役開始。19日,國民革命軍整編第八十四師之155旅、161旅及96軍獨立旅,在96軍軍長
吳化文的帶領下,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人數總計兩萬人。後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下轄第103、第104、第105師),吳化文任軍長,保持原有建制,為
華東野戰軍直屬部隊。
淮海戰役初期,35軍在後方整訓,第三階段時,
粟裕下令35軍南下參戰,在
宿縣集結作預備隊,未參加戰鬥。
整編合併
1949年1月淮海戰役結束,華野全軍休整。中旬,35軍與
魯中南縱隊(屬華野第2兵團)合併,下轄的三個師(第103、第104、第105師)。原吳化文部縮編為三個團。各個師中吳化文部有一個團,魯中南縱隊兩個團。
魯中南縱隊在解放戰爭初期,與吳化文部為死敵,反對合併,認為這是“包辦婚姻”、“強迫婚姻”。
陳毅出面工作,他在
賈汪會議總結時說:“華野編16個軍,4個兵團。魯中、渤海、江淮三個縱隊不編,充實三個起義部隊。這樣合編對起義部隊的進步是有幫助的,向他們說清楚我們沒有把他們當雜牌看待,也沒有當客人看待,而當自家人一樣。”。魯中南縱隊的人對此依然不服,後召開全軍幹部大會,吳化文檢討了自己歷史上的罪惡,矛盾才緩和下來,完成35軍的整編。2月9日,華野發布整編命令,改稱第三野戰軍。軍以下按三三制設師、團、營,師、團的番號則按全軍序列排列。
參加戰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是由魯中南縱隊和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整編第96軍一部合編而成的。
1948年7月,華東軍區將魯中南軍區各分區基幹團組成華東野戰軍魯中南縱隊,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傅秋濤兼任縱隊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歸山東兵團指揮。
9月,魯中南縱隊主力部隊參加濟南戰役,4個團加入攻城西集團,協同兄弟部隊攻克商埠。4個團加入打援集團,於官橋至騰縣間打援,保障了濟南戰役的勝利。10月,魯中南縱隊所屬部隊統一改編為第46、第47師,共6個團1.4萬人。屬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建制。
在淮海戰役中,魯中南縱隊先在郯城殲滅山東省保全旅3000餘人,繼而在徐州東南、徐州南會同兄弟部隊阻擊徐州國民黨軍東援黃百韜兵團、南援黃維兵團以及追擊合圍杜聿明。
10月29日,在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吳化文部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35軍,吳文化任軍長。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魯中南縱隊與第35軍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屬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建制,吳文化任軍長,何克希任政治委員。下轄第103師,於懷安任師長,彭勝標任政治委員;第104師,方明勝任師長,嚴政任政治委員;第105師,何志斌任師長,宋憲章任政治委員。全軍共2.2萬餘人。
4月,第35軍調歸第8兵團指揮,參加渡江戰役,攻占浦口、浦鎮,於23日渡江解放南京。
8月,南下浙江金華地區剿匪。9月,第103、第104、第105師分別兼衢州、紹興軍分區和杭州警備區。1950年1月,第35軍番號撤銷。軍部及軍屬炮兵團調歸華東海。
主要戰績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的主要戰績就是占領南京了!
1949年2月20日,
第三野戰軍向所屬各部發布“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25日,中央軍委電示二野、三野:3月中旬或下旬,應準備占領
浦口及炮擊南京。
4月20日,民國政府拒絕中國共產黨的和平方案。子夜起,第三野戰軍和
第二野戰軍開始強渡長江,
渡江戰役開始。35軍因準備執行“攻占浦口,炮擊南京”而暫歸
第八兵團指揮,擔任對南京守軍鉗制和監視任務。21日,35軍進攻江浦、
浦鎮、浦口。清晨104師攻克江浦縣城。103師全殲江浦的守軍。22日深夜占領浦口。
23日,總前委根據南京守軍撤退情況,採取相應措施。由於原定接管
蕪湖、南京的
陳賡第四兵團尚在江西
湖口和安徽
望江地段,轉到南京,需十多天。於是
鄧小平與
劉伯承商定取消第四兵團接管南京的任務。改由第八兵團擔任南京城防任務。23日傍晚,103師和104師的偵察員和先頭部隊陸續從長江北岸開始
渡江。其中,103師師部偵察科長
沈鴻率307團偵察連,作為先遣部隊到達南京。
24日凌晨,104師312團3營率先占領
總統府。24日上午,35軍的大部隊進入南京城區。中共南京地下黨市委書記
陳修良、副書記
劉峰、委員
王明遠、
朱啟鑾等前往35軍軍部,會見35軍領導。在24日清晨
粟裕和
張震致各軍、各兵團等的電報中,令35軍負全責維持南京秩序。同時令第八兵團
司令員陳士榘、政委
袁仲賢、副政委
江渭清率部趕往南京主持工作。陳士榘任南京警備司令,袁仲賢任政委。
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
劉伯承任主任,
宋任窮任副主任。4月29日,粟裕命令三野第八兵團的24軍前往南京接防,35軍調往杭州。35軍離開南京後重新歸屬
第七兵團建制。
曾任領導
1949年2月至12月
參謀長:張榮湘
政治部主任:孔繁彬
部隊改編
1950年1月16日,
華東軍區命令,第30軍和第35軍番號撤銷。35軍軍部調歸海軍,所轄三個師分別調歸浙江軍區併兼
衢州軍分區、紹興軍分區和杭州
警備區。
1952年5月15日,浙江軍區的第104師與其它9個師一起集體轉業,改編為工程部隊及屯墾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