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斷代問題
關於第一次北屬時期開始的準確時間,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見解。根據越南
近代史家
陳仲金提出,第一次北屬是公元前111年至公元39年此一時段,亦即將前111年(南越被西漢所滅)作為第一次北屬時期的開始年,歷經新朝、東漢初年,直至
二征起義爆發時才結束。越南人也將南越國看作是越南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趙朝”(Nhà Triệu)。中國學者
郭振鐸、
張笑梅則持另一種說法,將漢人
趙佗於前207年建立的
南越國,標誌為“第一次北屬”時期,並將前111年至40年的歷史列為“第一次北屬”。
歷史沿革
秦平百越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當時在
五嶺以南及越南北部地區,統稱“
南越”,居住著百越族人。秦始皇因知道百越人地區出產“
犀角、
象齒、
翡翠、
珠璣”等珍寶,乃遣尉
屠睢率軍五十萬進攻該地,但遇到激烈反抗,秦軍出師不利,屠睢戰死。其後,公元前214年,秦朝發逋亡人、贅婿、賈人等,平定南越,設定南海(位置約今日中國
廣東省)、桂林(位置約今日中國
廣西省)、
象郡(地理位置尚存爭議,或認為在現時越南中、北部),進行直轄統治。秦代對於南越地區,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中縣”指中原地區,“三郡”指南海、桂林、象郡),使與百粵雜處”。
當時越南境內尚有甌雒人。據《
史記·
索隱》所載,交趾地區(指現時越南北部),曾被“蜀王子”率兵入侵,擊敗當地的駱人,自立為
安陽王。越南史籍里,蜀王子稱作的
蜀泮,又稱該國為“甌貉國”(貉又作“駱”、“雒”)或“蜀朝”。其後,甌貉國被掩有華南、越北的趙佗勢力所消滅。
南越的統治
在秦末漢初,
南海郡龍川縣令趙佗據有南海、桂林及象郡等地,自立為王,建立南越國。南越一直到公元前111年,乃為西漢所消滅,延續了約一個世紀。
南越王趙佗時期,曾擊破越南地區的甌貉,然後參考採用中國秦漢時的郡縣制度模式,“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而在戶籍制度上,南越國在境內(包括交趾、九真),實行嚴密的
編戶制,使政府能掌握村社人口及土地。在民族政策上,趙佗本是來自中原的漢人,當時南越國內又有大批中原移民,於是他採取“和輯百粵”的方針,務求令民族間得以融和。
南越國歷經五位君主,到公元前111年,
漢武帝派兵將之攻滅。
西漢的統治
漢朝政府在南越設立官署,在州置
刺史(後改為
州牧),郡置
太守,縣置
縣令及雒將、雒侯。雒將、雒侯為當地特有官職,又作“貉將”、“貉侯”,大部份縣均有設署,為該地原有的首領稱謂,類似於
土司。漢朝政府採取“諸雒將主民如故”的政策,因而在第一次北屬時代里,雒將、雒侯仍保留統治權,並獲世代相傳。
在公元1世紀初,
外戚出身的
王莽把持西漢朝政,並奪取帝位,因新政不合時宜而引發群雄並起。在這段中原局勢不穩的時期里,南越舊地卻相對安定,“交趾諸郡,閉境自守”,因而吸引到中原人士避居當地。效忠劉漢王室的胡剛便是一例,他在王莽攝政時“解衣冠掛門而去。亡命交趾,隱於屠肆”,等到王莽敗亡才歸回故里。
二征起義
公元40年,交趾太守
蘇定管治下,交趾麊泠縣雒將之女
征側有所不滿,起兵反抗。征氏起事的原因,據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的分析,並非完全像傳統史籍提到的蘇定貪暴,對征氏以法繩之等原因,而是當地農業在經過中原輸入的技術改良後,生產力大增,文化教育轉變甚大,但亦使以雒將為首的氏族部落制度難以適應。再加上新朝及東漢政府,一改初期不對雒人收賦稅的措施,實行納稅服役,令雒將利益受損,感到不滿。蘇定便對表現“雄勇”的征側以法繩之,結果惹來大力反對,征側與妹
征貳起兵作反。
征氏起兵後,勢力迅速膨脹,九真、日南、合浦各地皆有向應,攻下六十五城,征側自立為王。東漢朝廷調兵征討,任馬援為“
伏波將軍”,負責南征。
馬援於公元42年在浪泊(在今越南
仙山)大破征氏,並於次年(公元43年)斬征氏姊妹。此後,馬援繼續率軍,平定九真征氏餘黨,征氏的反抗乃結束,東漢政府在當地重建統治秩序。
風俗文化
越人固有風俗
據法國學者鄂盧梭的論述,越南地區在第一次北屬時,仍保存了若干的自身文化。當時越人已有斷髮紋身,這種短髮的習慣,至紀元後10世紀時尚存。咀嚼檳榔,染黑牙齒等習慣,亦在此時開始通行。在
河內西部,有兄弟同娶一妻的風俗,一直到3世紀,還未廢除此一風俗。而雒越人的社會組織,則以雒王、雒侯、雒將等治厘。這些風俗,秦朝並未給與變更,南越國趙氏亦遵循秦朝政策。到日後西漢統治時亦大抵依越人舊俗管治,部落酋長(雒王、雒侯)的統治地位、經濟利益、民族生活習慣照樣不動。
中國文化技術
中國統治者亦曾嘗試輸入中原文化及技術到越南,使當地文化與漢風接近。
在經濟生產上,越地的農業技術原本比較落後,如九真郡人只知射獵,不懂牛耕,並采以火焚田的方式。到任延在東漢光武帝初年擔任九真太守時,便教當地人製作農具,當地農產量乃有所提高。
在嫁娶禮規方面,九真等地尚處原始氏族制的對偶婚姻形式。這在中原漢人眼中是“無嫁娶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匹, 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據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指出,這其實是一種對偶婚模式,是原始社會時期母權制氏族社會的一種婚姻方式。但任延亦認為有須要改變,因此他曾改革當地婚姻風俗,方法是“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齒相配。其貧無禮娉,令長吏以下各省奉祿以賑助之”,亦即將當地男女之間的婚姻系統化,亦使對偶婚過渡到父權制度模式。
在文化上,中國統治者亦重視引入中原文化。在王莽時,曾採用移徙內地流放者與越人共同生活的策略,“頗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閒,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東漢初年的
錫光、
任延等地區長官亦致力於文化推廣,“建立學校,導之禮義”,於是“領南華風,始於二守焉”,使越人文化提高,擺脫愚昧落後的狀態。
對外交通
越南北部地區在漢代,已有通往南中國海、印度洋的海路交通線。漢朝政府在
日南設有障塞,與徐聞 合浦 (均在今中國境內)一同作為海外航線的起點。漢代人從
日南、徐聞、合浦出發,可到達以下多個國家:
都元國:學者藤田豐八認為即《梁書》里的“屈都昆”、《水經注》里的“屈都乾”,對音是Kalaha,地處今印尼蘇門答臘島北岸。
岑仲勉認為即馬來半島
克拉地峽北的Htayan,南去萬侖灣不遠。周連寬認為是馬來半島東岸的
北大年。
邑盧沒國:藤田豐八認為是Golamattika在今緬甸直通或其附近。周連寬認為在
爪哇島北岸的
雅加達,因其附近有岬,名叫Kra bang,音與邑盧沒相近。
諶離國:藤田豐八認為即現時的Sillah,位於伊洛瓦底江上游。周連寬認為即爪哇的
三寶壟(Cemarang)。
夫甘都盧國:費琅認為即緬甸的
蒲甘(Pagan)古城,並得多數學者認同。韓振華認為“
都盧”的意思是“都盧人的夫
甘國”。周連寬認為夫甘都盧國,即爪哇西南海岸Tulunhagang,是“都盧夫甘”的對音。
黃支國:藤田豐八和費琅主張即印度東海岸的Conjevaram,獲多數學者認同。周連寬認為在蘇門答臘西北海岸Ayer Bangis處。漢代人在這裡進行商貿活動,可得明珠、璧流離(一種天然寶石)等物品。西漢平帝時的當權者
王莽時曾遣使到黃支國,該國則致送犀牛。
皮宗:藤田豐八皮宗是馬來語Pisang的對音,意即香蕉,其地是馬來西岸的Pulau Pisang。韓振華認為皮宗是
蘇門答臘島。周連寬認為應在
越南半島最南端。
已程不國:翦伯贊認為當在
錫蘭島。韓振華認為已程不即巴利語Sihakipa(師子洲,即斯里蘭卡)的對音。周連寬認為是Bangis以南的Sipora群島。
歷史意義
越南北、中部地區先在秦末被趙佗所建的南越國所據,後更並歸西漢政府,這確立了該地受漢人統治近千年之局。古代越南史家
黎崱就歸納地說:“元鼎中,南越為內地署官府任,歷朝弗變。”
吳士連亦評論道越南從此後近一千年都“國亡統絕”、“南
(指越南)北
(指中國)之勢成矣”,亦即標誌著越南不得不深受中國政治影響的格局已定。
基於越南在第一次北屬時,便受到中國採行直轄的政策,因而在社會文化上出現巨大轉變。據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指出,趙佗時的“南北交歡”、“和輯百越”政策和西漢的
郡縣制,便使得雒越制度逐步解體。及至東漢初年,錫光、任延等官員在當地大力推廣中原的先進文化及生產技術,亦對社會起到改革作用,因而獲得後世越人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