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一批簡體字表
- 外文名:The first batch of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table
- 公布時間:1935年8月
- 公布方:中華民國教育部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經教育部批准同意後,委託錢玄同主持編選《簡體字譜》...
簡化字是官方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當用漢字表》、《簡化字總表》的字,有時也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一簡字和二簡字主要源於古字...
《簡化字總表》公布於1964年,是我國最終進行漢字簡化後的總表,1986年10月,國務院宣布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即二簡字)後,國家語委經國務院批准重新...
[1] 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一共收錄了324個民間流傳最廣的俗字、古字和草書字。但因為有爭議,第二年2月,《第一批簡體字表》被...
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所採用。1935年6月,錢玄同在其所編的《簡體字譜》(2400餘字)中選出1300...
“簡體字”是中華民國《第一批簡體字表》所用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稱呼上一向是“簡化字”,參考《簡化字總表》)。由於使用簡體中文軟體的主要是針對中國...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稱為“異體簡化字”),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
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次年2月宣布廢止。1953年毛澤東主席指出:“作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
祘是算的本字,象算籌排布之形,是蒜的聲旁,曾被列入《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第一批簡體字表》...
漢字的簡化和整理,書寫序列的橫排 清末開始提倡簡化漢字。1935年上海有15種雜誌試用手頭字(300個)。不久,南京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 ( 324字),但是立即...
同年,錢玄同抱病堅持起草了《第一批簡字表》。可以說,建國以後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簡化漢字、推廣國語、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錢玄同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做...
華夏文字,是指史前在華夏大地上出現過的包括漢字的祖先在內的文字。文字起因於...年,經過了十幾年的學術討論和準備,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
繁體字,亦稱繁體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稱之為正體字,歐美各國稱之為傳統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是指漢字簡化運動被簡化字(又稱簡體字)所代替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