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節,貴州水族人民又稱“借端”或“借瓜”(“借”水語“吃”的意思,“借端”“借瓜”即吃端、過端之意),相當於漢族過春節,是中國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勻、獨山、荔波、榕江等地水族人民歡慶團聚、辭舊迎新、慶祝豐收而舉行的節日,也是水族人民最隆重的年節,節日期間主人以最豐盛的形式招待來客。
端節按貴州水族曆法來推算過端日期,水歷一年12個月,分“黏盛”(暖季)“黏糯”(寒季)兩季,以秋實為歲首,以陰曆的九月為正月(即端月),以陰曆的八月為歲尾,亥是地支的末序,故以正月的第一個亥日為一歲的終了和新年的開始,有繼往開來之意。水歷十二月(農曆八月)至水歷新年二月(農曆十月)期間,以亥日為主要端節,亦有以午、未、申、酉、戌日為端節的節期,按古老慣例分地區、分期分批輪流過節,共涉及到全縣21個鄉鎮的100多個村。
各地所過的日期不一樣,如都勻套頭以水歷十二月的第一個亥日為端節日,周覃鎮水東、水龍鄉馬聯等村過第二個亥日;廷牌、恆豐等地過第三個亥日,三洞中和等地過第四個亥日,揚拱水昂等地過第五個亥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水族端節
- 英文名:Terminalia
- 別稱:借端,過端
- 節日時間:農曆的八月至十月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貴州
- 節日意義:一年之秋
- 名族:水族
端節簡介
端節是水族文娛體育活動重要起源與傳承的節日。《銅鼓史話》載:“水族在九月節舉行招魂儀式後,就把藏在家中的銅鼓拿出來,懸掛在門前,先以酒三杯供神,再以酒灑在鼓上,然後方可敲擊。”史稱“水亦僚類”。《隨書·地理志》載“諸僚鑄銅為鼓”,“懸鼓於庭,置酒以招同類。”這正與水族端節擊鼓的情況相似。擊銅鼓、皮鼓是傳統的娛樂活動。此外還有吹笙、跳舞、唱歌等。水族古老的銅鼓舞、鬥牛舞、角鼓舞(水語稱為“點達報”)等,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創製、發展。
端節一定要登高賽馬,在特定小山坡“端坡”舉行。“男騎馬去相姑娘,女梳妝去看新郎”的端節歌句,反映了男女青年社交活動的情況。
端節歷史
唐貞觀設定的婆覽縣,治地在今三都縣恆豐鄉,民間習慣稱為水婆。這一帶韋姓人口集中,又是古代縣治,因此水族新年正月第一個亥日的端節必須由水婆地區過節。因此,民間有“亥日水婆端,午日水潘(今塘州鄉)端”之說。
端節與歷史悠久的水書、水歷有關。端節批次繁多,過節日期全靠水書、水歷推算。
端節傳說
晚上,拱登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鬚髮全白的老人,對他說:“官家明天早上飯後要放瘟疫來毒害你們,你們要躲到坡頂通風之處,傍晚再回來。”拱登醒來,想起昨天發生的事,就趕緊把夢中的事跟大家說了,並叫大家吃過早飯立即上山頂避難。到坡上後大人談古論今,可是小孩卻哭哭嚷嚷,拴在樹下的馬也嘶叫不停,互相嘶咬,餵馬的後生也管不住,拱登在山坡轉了一圈,對後生說:“這裡有荒坡,你們何不賽馬比個高低,讓娃子們得個熱鬧嗎!”後生門齊聲贊同,紛紛上前騎馬飛奔,幾十匹馬奔前跑後,好不熱鬧,這使哭嚷的娃兒笑開了嘴,大人們以為賽馬高興鼓勁,熱鬧非凡。後來,積風成俗,每年過端的時候都要到坡上賽馬。在以後的日子裡,每逢水歷年底,人們照舊抬著豐收的果實,匯集到三洞來團圓,以特殊的方式祭奠死去的親人,祭祀結束後,人們敲起銅鼓、唱起山歌、跳起蘆笙,歡歌躍舞,青年男女們用山歌交流感情、互訴情意,年輕騎手們在山坡上跨馬奔騰,一爭高下,熱鬧非凡。從此,每年一次這樣的盛會,大家稱為“端節”。
端節批次
第二批端節:主要是三都縣拉佑、水東地區;
第三批端節:主要是三都縣恆豐、中和、廷牌,獨山縣、榕江縣、丹寨縣、雷山縣等地區。
第四批端節:主要是三都縣塘州鄉、榕江縣等地區。
第五批端節:主要是三都縣三洞鄉、都江地區,榕江縣、從江縣等地區。
第六批端節:主要是三都縣牛場鄉地區。
第七批端節:主要是三都縣九阡及蘭領地區。
端節批次,過去分為9批,現在分為7批。端節批次順序不能顛倒混亂,具有嚴格的民族約束力。個別地方在自願的基礎上作了調整。
上述順序,表明以端節為年節的這部分不同血緣氏族的水族同胞,在歷史上構成了部落聯盟。隨著社會發展,又添加了地域性異氏族成員,逐步演化為地緣文化相結合的端節文化特徵。
端節價值
②. 端節形象地反映悠久的、以稻作物候為依據的水歷。
③. 端節記錄了中原古代的語言信息。端節過新年,故有開端、開年之說。古稱正月為“端月”,正月首日為“端日”,現代漢語也早已消失,但在水族社會中卻鮮活地傳承使用。
④. 端節聚族登高舉行賽馬、擠馬活動,是水族傳承睢水流域發祥地的賽馬古俗。在南方民族年節中,以賽馬為代表性活動的只有水族的端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