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技勇石

端技勇石,是古時武科考的的一科,民間練舞稱為拿石墩子。

介紹,清代武科舉,殿試,

介紹

技勇石,清代考選武童用物,私家練武亦用之。端技勇石,是把規定重量的技勇石,端起規定的高度和次數。這個不僅需要勇力,還需要技術,不然會出人命的。
古代武科考試,分為弓刀石馬步箭,也就是拉弓射箭,舞鑄鐵大刀,端技勇石,射箭分為步箭、馬箭,然後還要默寫指定的一段武經 。

清代武科舉

在中國歷史上,統治者為了網羅民間人才,首先創立了選拔文官的科舉制度;後來,為了充實軍隊方面的人才,又創立了武舉制度。
這兩種制度給當時的普通人提供了一個進入官場的機會,同時也為維護王朝統治發揮了很大作用,所以它們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才正式退出歷史的舞台。武舉制度創始於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這樣選拔軍事人才的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明清。
清代考選武童用物, 私家練武亦用之.清代武舉考試分四個等級進行。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
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才有機會接受皇帝的殿試。

殿試

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
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了。考中之後非常榮耀,高官厚祿大大的有,即使沒考過也可以在兵部任個一官半職。
在殿試上,不管任何級別的考試,都要舉辦三場,只有三場全通過了,才不被淘汰。
一場先考驗的騎馬射箭的本領,馳馬三趟,發箭九枝,三箭中靶才算合格,達不到三箭的就被淘汰。
二場考的是馬下射箭和臂力的大小。考試的項目有“頭項拉硬弓”,弓按照硬度大小,分為三種,應試者可以自己選擇不同硬度的弓,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準。
二項舞大刀,刀分120斤、100斤、80斤三號,試刀者應先成左右闖刀過頂、前後胸舞花等動作。刀號自選,一次完成為準。
第三項是“拿石墩子”,也就是端技勇石,石墩子是民間的的稱呼方法,殿試用的叫技勇石。石墩子最少200斤,有提手,考試時,考生將石墩提到胸口,然後再將石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意識就像左右翻看印章似的,但動作只有一次完成才能算作合格。據說,經常有考生石墩落地,把腳背砸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