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醴陵,位於湖南東部,與江西接壤。春秋戰國時屬楚地,秦時隸
長沙郡,漢初封長沙相越為醴陵侯,東漢初置縣。其土壤肥沃,自古為產糧區,家給人足。淥水橫貫東西,交通便利,水陸相連,瓷土資源豐富,是制瓷的理想場所。
品牌文化
清
康熙年間創製的一種
釉下三彩(紅、藍、青三色),又稱
釉里三彩,其中的紅和藍分別利用了銅紅色料和鈷料著色,青為用氧化鐵著色的豆青。三種顏色相互搭配,使釉下色彩更加豐富。
釉下五彩也是在青花和
釉里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業學堂研製出草青、海碧、艷黑、赭色和瑪瑙紅等多種釉下顏料。湖南瓷業製造公司的繪畫名師和瓷業學堂陶畫班的畢業生,經過反覆研製,採用自製釉下色料,運用國畫雙勾分水填色和“三燒制”法,生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質細膩,畫工精美,清新雅麗,別具一格,釉層下五彩繽紛,呈現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別參展武漢勸業會、
南洋勸業會和義大利都朗國際賽會,連續獲得金牌獎,
醴陵瓷器開始名揚華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就是醴陵瓷在當時贏得的良好評價。它集中了多種繪畫方法的綜合運用,但由於釉下五彩在高溫下變化多端,燒成不易,因此歷代傳器佳作極少。
醴陵釉下五彩瓷素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著稱於世。這種至高品質在陶瓷領域是獨一無二的。它運用國畫雙勾分水填色和“三燒制”法,整體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在色彩運用上,它突破釉下單彩的傳統技藝,運用紅、綠、藍、黃、黑五種原色料(故謂五彩),調配出豐富多彩的陶瓷繪畫色料,講究淡雅用色的表現手法,採用雙勾分水的獨特技法,近於寫真效果,水靈通透,清新雅麗,給人以身心愉悅之感。製作成功的
釉下五彩瓷花紋透過釉導溢於瓷表,晶瑩潤澤,具有很高的潔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釉下
彩瓷使瓷器上的花紋有著看得見、摸不著、永不褪色。而且還具有瓷化強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強,無鉛鎘之毒,耐酸鹼,耐磨損,花面永不褪色,經久耐用等特點,能同時滿足人們對於審美和環保健康的雙重要求,收藏和使用價值更高。正因為如此,醴陵釉下五彩瓷剛一誕生就被選為清廷的皇宮御用瓷,建國以後又專為毛澤東特製生活用瓷。形成了瓷中極品“毛瓷”,被譽為“
紅色官窯”,屢屢成為國家陳設瓷、國家宴會瓷、國賓禮品瓷和國家領導人生活用瓷。成為了集觀賞性、藝術性、文化性、收藏性、投資性、實用性於一體的珍貴藝術品。
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國家權威部門2011年1月評定,“
醴陵瓷器”在全國300個最具價值量的地理標誌產品排名中高居第二。近幾年來,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高品質引起廣大媒體的廣泛關注,受到收藏界的熱烈追捧。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品牌效應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1年
八大家陶瓷的
胡懷銀老師同
周建英老師等一起創新釉下堆彩工藝,使花鳥、蟲草更具體積感;首創積水技法,使作品色系更豐富,意境更深遠。其畫風細膩工致,清麗活潑,頗具生氣,其作品構圖簡潔,追求文人畫瓷之詩情畫意的審美意境,令人賞心悅目,將釉下五彩工藝引領至文人畫瓷新高度。
歷史發展情況
醴陵陶瓷的生產始於東漢,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縣城近郊發現有東漢制陶遺址,可知當時制陶已具相當規模。據《
醴陵縣誌》記載,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廣東人廖仲威向
溈山寺僧智慧賃山制瓷,並邀來同鄉技工20餘人設廠制瓷,成為醴陵瓷業之篙矢。早期醴陵瓷以碗為大宗的釉下青花器,其質量與景德鎮相去甚遠,皆為粗瓷,拉坯和彩繪系一人所為,其時瓷商稱醴陵瓷為“土瓷”,景德鎮瓷為“鎮瓷”,價格也大不相同。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著名人士
熊希齡(公元1870—1937年,湖南鳳凰人,字秉三,光緒進士,辛亥革命後擔任北洋政府總理)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實業。在日本期間,他們發現日本瓷業技術先進,產品精良。回國後,與縣人文俊鐸(公元1853—1916年,光緒十七年中舉,曾參與“公車上書”),親自深入
醴陵調查瓷業。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向
湖南巡撫端方提出“立學堂、設公司、擇地、均利”的強國富民之道和實業救國之策,主張在陶瓷工業區設瓷業學堂以發展湖南實業,得到端方大力支持。不久就獲及了清政府的同意及撥款,是年,
熊希齡與
文俊鐸在醴陵城北之姜灣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熊希齡親任校長,文俊鐸任監督。學堂設陶畫、
轆轤、模型三科,分速成班和永久班,永久班為學制四年,除本省師資外,還聘請有日本技師安田乙吉、大凡理吉等教員,學習內容以專業為主,兼學文化。
醴陵瓷業的改良之機亦由此開始。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熊希齡又招商集股,組建“湖南瓷業公司”,熊親自擔任第一任總理,裝置機械,建景德鎮式和日本式窯爐,公司下設圓器廠、
琢器廠、機械室、電燈室、化學室等。銳意改良,致力於生產上等瓷,從此醴陵開始生產細瓷。
清光緒三十三、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間,湖南瓷業學堂研製出黑、藍、紅、褐、綠五種高火
釉下彩顏料,醴陵從此燒制出名揚天下的
釉下五彩瓷。
湖南瓷業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十幾年中,由於不惜工本製造上等瓷器,所以出品優良、畫工精美,尤其是釉下彩陳設瓷,裝飾效果別具一格,在當時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高峰”。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在武漢舉行的勸業獎進會上,獲得一等金獎;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紫竹林舉辦的
南洋勸業會上獲得第一等奏獎;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在義大利都朗博覽會上獲得最優獎;公元1915年在美國
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獎。據公元1911年的《時報》報導,那一時期,
醴陵瓷器名聲極盛,“風潮所布,舉國若狂,各埠商販之來此販運者絡繹不絕”。這標誌著
醴陵瓷業進入一個輝煌時期。
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湖南瓷業公司遭北洋軍閥蹂躪,制瓷機具被毀,生產停頓。後來雖也逐漸復業,但因用人不當,經營不善,以及醴陵瓷業的日益凋零,到公元1930年,隨著湖南瓷業公司和湖南模範窯業工場以及一些商辦瓷廠的相繼倒閉,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基本停止了生產,數千瓷工失業,技工流散,技藝瀕於失傳。
新中國成立後,
醴陵釉下五彩瓷像枯木逢春一樣獲得了新生。醴陵瓷業公司和醴陵縣藝聯請出原湖南瓷業學堂圖畫速成班畢業生,
釉下彩老藝人
吳壽祺傳授釉下五彩技藝和培訓學徒,使中斷二十餘年的釉下五彩瓷器得到恢復。1955年和1958年,先後成立了
醴陵陶瓷研究所、
醴陵瓷器工業公司藝術瓷廠(現為群力瓷廠),專事
釉下五彩瓷研究與生產。經過多年的恢復和發展,醴陵釉下五彩瓷從生產工藝、製作規模、裝飾手法、色料品種及藝術水平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柴窯改為煤窯,後來發展為油窯,2000年後開始燒氣窯,大大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自六十年代以來,不僅醴陵群力瓷廠專門生產釉下五彩瓷,曾經還有國光、星火、永勝及本省其它地區的一些瓷廠都生產過精美的釉下五彩瓷器,21世紀開始一批私營企業和作坊脫穎而出,成為了生產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一支主力軍,他們為傳播醴陵
陶瓷文化,繼承和發展
釉下五彩瓷傳統工藝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裝飾手法上,無論紋樣設計、色彩處理、操作技術等都較之過去有很大的進步和提高。釉下彩料也由清末的五種發展到21世紀的紅、橙、黃、綠、青、藍、紫、黑、白、灰等幾十個品種,幾乎涵蓋所有色系,加上各種
複色,至21世紀已有百多個不同色相的彩料用於
釉下彩裝飾。
湖南省
醴陵陶瓷研究所、醴陵群力瓷廠曾先後多次承擔為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生產釉下五彩瓷器;為首都十大建築中的
軍事博物館、
民族文化宮、工人體育館和人民大會堂的主席台、宴會廳、湖南廳、以及
釣魚台國賓館、聯合國大廈、
毛主席紀念堂等處提供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作為國家用瓷和國家禮品瓷,被人們譽為“
紅色官窯”瓷。
醴陵釉下五彩瓷除有青花、
釉里紅等
釉下彩裝飾工藝共同之處外,由於它與其它釉下彩繪使用的顏料不同,裝飾技法也不一樣,具有區別於其他
彩瓷的鮮明特點。
釉下五彩特點
第一,無鉛毒,耐酸鹼、耐磨損,永不褪色。釉下五彩的基礎顏料是用
金屬氧化物或它們的鹽類為著色劑,與一定量的矽酸鹽原料配製而成。
醴陵釉下五彩顏料本身不含鉛毒,這種顏料不需要釉上顏料那樣採用含鉛很高的熔劑輔助發色和降低
焙燒溫度,而是在1350—1400℃高溫燒煉中,彩料中的熔融物與熔融狀態的坯釉互相粘合著。有些人錯誤地認為
醴陵釉下彩瓷無鉛毒,是由於顏料表面有層高溫釉覆蓋著,封閉了有毒物質的排出,這是因為他們不熟悉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藝和技術。同時,覆蓋的釉層能抵抗自然酸鹼的侵蝕,耐磨損、永保花色清晰、鮮艷、明亮。所以,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一種理想的“綠色”陶瓷。
第二、色彩繽紛、濃而不俗、淡而有神。這是
釉下五彩瓷獨特的色彩效果。
醴陵釉下五彩是對傳統
釉下彩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其色澤極為豐富,幾乎涵蓋所有色系,而且每種顏色還因為製作工藝和原料的不同具有差異,經窯變後產生的色澤變化更為豐富。因此,這種釉下彩裝飾構圖設色不拘一格,裝飾手法多樣,裝飾效果多姿多彩,既可表現各種單色效果,也可繪製色彩斑孄的紋樣,或瑰麗,或淡雅,正所謂“淡妝濃抹總相宜”。
第三,畫面光亮平滑,清雅明快,晶瑩潤澤,具有飽滿的水份感。由於
醴陵釉下五彩採用了一些特殊的裝飾技巧,如雙勾分水法,使色彩平坦無痕,色彩濃淡過渡自然,再加上高溫燒結後的釉層,使畫面平坦光滑,有如玉一般的潤澤和光彩。給人靜中有動的感覺,看得見、摸不著,美中藏秀,光影閃動,令世人驚讚。
第四、裝飾紋樣造型簡練,結構嚴謹。醴陵釉下五彩瓷從歷史到現代,其裝飾構圖的顯著特點之一是紋樣造型簡練、結構樸實嚴謹。這一特點的形成與它特有的那種雙勾分水彩飾技法有著密切的聯繫。醴陵釉下五彩彩繪中最常用的一種技法,像工筆國畫,先用線條勾勒圖形輪廓,再以分水法(又叫灌水法)填以色彩,並且分水不僅要求色彩平坦,而且要重選出多種層次,運用罩色與接色等多種技法,使圖案呈現出豐富的色調,這就要求操作者具備相當的線條功力和高超的填色技巧,而構圖的簡練,結構的嚴謹是實現這一理想裝飾效果的基本條件。
健康又環保
釉下五彩瓷是最美觀又健康的環保的瓷,是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及人民大會堂從1958年開始就一直選用瓷,不僅是因為毛主席喜歡家鄉的瓷器,更重要的是
釉下五彩瓷經久耐用,符合健康環保要求的。主要的原因是畫花的顏料在釉的下面,不會淅出任何
有毒元素來損害人體健康。釉下五彩的顏料是稀有礦物質研製而成,能耐得住1400度高溫,而且不需要任何輔助劑在1400度高溫時發色最漂亮,所以能做在釉的下面了。平時您看到的普通的漂亮的瓷器的畫面的顏料都只能耐到幾百度溫度,而且是靠別的輔助劑來發色,所以決定了只能做在釉上,也就決定了不能阻隔有害元素的淅出,也就有毒了。
釉下五彩瓷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可見其地位之高。
釉下五彩燒制工藝
傳統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採用“三燒制”製作工藝,其生產工藝過程是:首先將已成型而未經
施釉的坯胎經過低溫
素燒,然後彩飾,再把已經彩飾的素燒坯進行第二次低溫素燒,最後施蓋
石灰釉入高溫窯在先氧化後還原的氣氛中燒成。“三燒制”的工藝最明顯的優點,就是由於石灰釉的流動性能好,透明度高,釉面光潤瑩徹,表面清亮、平坦、色彩沉著典雅。五十年代末開始,醴陵
釉下彩除特殊產品仍採用“三燒制”外,大部分改用兩次燒成,其生產工藝過程是:首先將已施有
長石釉的坯胎,經低溫素燒,然後進行彩飾,再在其表面噴一層薄釉,即可入高溫窯燒成。因為長石釉的始熔溫度較高,
表面張力較大,這就使顏料發色相對穩定,也不會像
石灰釉那樣容易產生煙燻缺陷。長石釉比傳統石灰釉
白度高,釉下色料的艷度也明顯提高,裝飾效果更加清新、明快。
醴陵釉下五彩裝飾不拘一格,花鳥、翎毛、山水、草蟲、人物走獸、圖案、書法無所不包,裝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但在眾多的裝飾手法中,最為廣泛的也是醴陵
釉下彩中最為突出的手法是“雙勾分水”法。線條的出色運用是醴陵釉五下彩
紋飾美的重要原因。畫工的勾線表現出很高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並富有濃厚的裝飾特徵。其紋飾線條有勾線和印線兩種,象高檔陳設瓷的一些邊腳圖案往往用印線,主題花鳥紋飾則用手工勾線。線條又分墨線和色線兩種,色線根據預設的顏色燒成後呈現鮮艷的色調,墨線則在一定溫度下消失,呈現空白線條,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獨有的一種藝術效果。 獨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倍受人們關注、讚美、喜愛和收藏。陶瓷是
瓷城醴陵的支柱產業,然而,在醴陵從事
釉下五彩瓷研究和生產的人不多,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手工藝術已是我們這一代熱愛和從事
釉下彩瓷人的光榮使命,我們有責任將醴陵釉下五彩瓷這一民族傳統工藝發揚光大,讓醴陵釉下五彩瓷這朵陶瓷藝苑中的奇葩更加絢麗多彩,永不凋謝。
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藝流程圖解
1-拉坯
2-修坯
4-勾線
5-彩繪
6-蓋釉
8-成瓷
成坯工藝
釉下彩瓷成坯工藝可分為
旋壓、
滾壓、手工拉坯和注漿四種類型。
一、手工拉坯
手工拉坯成型,將塑性泥團置於旋轉的陶車上(又稱轆轤車),用於將泥團拉成所需要的產品形狀。小件產品坯體一次拉成,大件產品須分節拉坯,然後粘合成一器。手工拉坯因系手工操作,生產效率低,且操作技術要求高,一般只用於特製產品的成型。如大花瓶、
毛主席紀念堂的大花缸等藝術器。
二、旋壓成型
旋壓成型又稱
刀壓成型和旋坯,旋坯機結構按刀架有弧形刀架式和直升刀架。按機械形式又分單刀和雙刀兩種。操作時,半可塑泥團置於旋坯機旋轉石膏模內,將型刀壓制泥料,隨著模型的旋轉,泥料被排壓至模型工作面上,多餘泥料經割邊器排出,模型成型刀之間空隙被泥料填實,成為厚度適宜的坯體。碗、盤、杯、碟產品多用
旋壓成型。1976年,部分壺類和魚盤產品由
注漿成型改為旋壓。不僅解除了注漿坯體合模縫線缺陷,提高了產品質量,且比注漿成型提高工效一倍多。
滾壓成型系70年代新興的成型工藝。是將雙刀旋坯機的型刀部分改為轉運的
滾壓頭。利用滾壓頭和模型分別自繞軸線旋轉,將模型內的泥料
滾壓延展
成坯體。滾壓成型有外滾壓與內滾壓兩種;
滾頭有熱滾頭與冷滾頭兩類。熱滾頭用金屬材料製成;冷滾頭多用聚四氟乙稀製成。外滾壓成型適用於盤、碟等扁平類產品;內滾壓成型適用於碗、杯產品。滾壓成型效率比
旋壓成型高三分之一;坯體緻密,
機械強度大,變形少,並便於組合機械化和自動化流水作業線。
注漿成型是利用
石膏模吸水特性,將泥漿注入模型內,使泥漿粘附在模型上成為坯體,注漿成型有空心注漿和實心注漿兩種。
空心注漿是利用石膏模型單面吸漿而形成坯。適用於注制壺、杯、罐、瓶等空心器皿或人物、玩具等藝術品。其操作是將泥漿注滿於模型內,等泥漿吸附在模壁上所需厚度時,傾出多餘泥漿,然後坯體硬化離模,即可取出坯體修飾乾燥。
實心注漿是利用石膏模型雙面吸漿而形成坯體。多用於注制中羹、魚盤、鴨池、汁斗等異形產品或瓷板。其操作是將泥漿注入兩塊石膏模之間,待泥漿中的水分被石膏模吸收後,坯體收縮離模,即出模修乾燥。因兩模之間空隙為製品的形體與厚度,故無多餘泥漿。1975年,魚盤、汁斗等產品,採用高壓注漿,其泥漿壓力為785
毫米汞柱,以加快坯體注成速度,增強坯體緻密度,提高坯體強度,減少
氣孔等缺陷。
相關條目
醴陵民間藝術
參考資料
釉下五彩醴陵瓷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