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翅伊蚊

窄翅伊蚊

窄翅伊蚊(Neomelaniconion lineatopennis Ludlow,1905),屬於雙翅目蚊科庫蚊亞科,幼蟲孳生在淺潭、水坑, 雌蚊刺吸牛血。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黑色暗足蚊蟲,頭頂背中有金黃縱斑;中胸盾片有兩金黃亞側縱條。幼蟲觸角有小刺;一側的頭毛4-6C三角形排列,5, 6-C都分多枝;胸毛8-P發達,分3-4枝,僅比7-P略短;櫛齒6-10個;末1-3梳齒遠位。
形態描述
雌蚊黑色中型蚊蟲。頭:頭頂背中有金黃寬縱斑,伸到兩眼之間,兩側平覆黑寬鱗,各有一明顯或不明顯的金黃或淡黃縱斑;頭頂後部和後頭中部有金黃豎鱗,兩側有褐、黑豎鱗。唇基光裸。喙約為前股的1.2倍長,觸鬚約為喙的1/6-1/5長,都為深褐到黑色。胸:前胸前背片光裸;後背片有少數細鱗,上部的褐色,下部的淡色。中胸盾片覆蓋褐色細鱗和窄鱗,有一對金黃亞側寬縱條,前端相連,向後伸達小盾片;小盾片前區也有金黃或淡黃鱗;側背片光裸;小盾片具淡黃窄鱗。中胸側板有腹側板上位和後部以及後側片鱗簇,鱗簇不發達,無翅前結節下和氣門後區鱗簇,但有亞氣門窄鱗簇;有1-3根中胸下後側鬃。翅:翅鱗褐色;亞前緣脈的全部、縱脈1的大部以及縱脈5乾和5.2淡白色;縱脈2和4也有淡色鱗。平衡棒結節具深褐鱗。足:一般色澤深褐;前股和中股後面有淡色縱條或大部淡色;後股末端有一淡色斑,前面下部有淡色縱條,後面大部淡色。中脛後面和後脛腹面淡色或有淡色鱗。腹:背板深褐到黑色;節Ⅰ中央具淡色鱗;節Ⅱ-Ⅵ有中央淡色斑;節Ⅷ-Ⅵ的通常成基帶;節Ⅶ無淡色斑,或具窄基帶,或大部覆蓋淡色鱗;節Ⅳ-Ⅵ有基側斑。腹板大部深褐色。
雄蚊觸鬚比喙長,超過喙約末節的長度;末2節特寬。尾器:腹節Ⅸ背板末緣內凹,兩側隆起,各其3-6根細長剛毛;節Ⅸ腹板末端寬,末緣具2對剛毛。抱肢基節基部1/2寬;端部有一明顯突葉,它的內緣有很多彎曲剛毛;前部內緣有2列短粗刺;近基部有一突起,它的末端有2粗刺和2根剛毛,這可能相當於小抱器。抱肢端節位於亞端部,約為基節的1/4長,中部膨大,末端具一粗指爪,約為端節的1/2長。肛側片末端指狀;陽莖有幾個彎齒。
雙翅目 蚊科(上) 庫蚊亞科 177
幼蟲頭:額唇基體壁有不很明顯的細顆粒。觸角約為頭2/5長,全長都有小齒;1-A位於基部2/5處或更前,但明顯不超過中央,分3-6枝。頭毛1-C細尖;4-6C都較靠近,一側的排列成三角形;5-C位於6-C的後內側,分5-7枝;6-C分4-7枝,兩毛都有細側芒;4-C位於5, 6-C的前內側,細小,分5-7枝;7-C分8-12枝,有細側芒;有的5-C和7-C分枝多達11根(西藏標本)。胸:胸毛8-P特別發達,分3-4枝,接近和7-P等長。腹:櫛齒6-8個,排列成不規則的一行,基部有縫。呼吸管管基突發達;指數3.1-3.5,為尾鞍長的2.6-2.9倍;梳齒11-17個,末1-3個遠位,各齒都有側牙;1-S位於末一梳齒和管中央之後,細小,分3-7枝,分枝不到著生處管寬的1/2長。尾鞍接近完全,末緣有微小細刺;腹毛1-X單枝,短,有細側芒;2-X分6-13枝;3-X單枝;4-X 12-14株,有4-6株位於柵區之外。肛鰓為尾鞍的2.0-3.5倍長,末段細削。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福建, 海南, 廣西, 四川, 雲南, 西藏, 台灣, 遼寧
國外分布:
東洋界, 東非, 南非, 中非, 澳大利亞, 擴展至古北界

參考文獻

原始文獻:Can. Ent. 37:133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八卷 雙翅目 蚊科(上卷):176-17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