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小刀螳螂

窄小刀螳螂

雌蟲:體長62-68毫米·暗褐色或綠色。前胸背板長21-23毫米,側角寬3.50-4.50毫米,前半部中縱溝兩側排列有許多小顆粒,側緣齒列明顯;後半部中隆起線兩側小顆粒不明顯,側緣齒列不顯著。前胸背板後半部顯著超過前足基節的長度。前翅較狹長,明顯超過腹末;後翅基部缺大的黑斑,端部較尖,後翅略超過前翅。

雄蟲:體長20-22毫米;側角寬2.50-3.50毫米。左上陽莖內突與擬陽莖約等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窄小刀螳螂
  • 拉丁學名:Paratenodera angustipennis Saussure
  • :動物界
  • :昆蟲綱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目:螳螂目
科:螳螂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蚜、棉鈴蟲、棉小造橋蟲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卵鞘:長橢圓形,長29.50±1.41毫米,寬8.40±0.65毫米,高8.60±0.34毫米,孵化區寬4±0.27毫米,前端寬6.90±0.54毫米,後端寬3.40±0.71毫。暗沙土色,前端大,末端延伸很長。孵化區褐色,突出成脊狀,兩側凹陷或棕褐色縱溝。卵鞘結構較堅硬,外層空室小。卵室排列只有中央的與被腹面垂直。
若蟲:共7個齡期,各齡期特徵是:
一齡:體長6.90±0.16毫米;頭寬1.40±0.05毫米。
二齡:體長13.60±0.30毫米;頭寬1.80±0.04毫米。
三齡:體長16.30±1.04毫米;頭寬2.10±0.05毫米。
四齡:體長23.20±0.37毫米;頭寬2.50±0.06毫米。
五齡:體長31.40±0.54毫米;頭寬2.80±0.90毫米。
六齡:體長43.70±1.31毫米;頭寬3.20±0.13毫米。
七齡:體長54.80±0.55毫米;頭寬4.10±0.14毫米。

生物學特性

(1)歷期與年生活史:在北京地區以卵越冬,翌年6月上、中旬孵化(在安徽省全椒縣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孵化),若蟲有7個齡期:一齡期14.30±1.03天,二齡15.30±1.07天,三齡8.30±0.68天,四齡8.50±0.31天,五齡8.10±0.21天,六齡9.10±0.64天,七齡20.30±0.72天。羽化後成蟲經十多天后進行交配,交配後,雌蟲大約20天左右開始產卵.每個卵鞘內含卵200粒左右。在該地區一年發生1代.
(2)捕食:在棉田已知捕食棉蚜、棉鈴蟲、棉小造橋蟲等鱗翅目昆蟲的成蟲和幼蟲。

地理分布

雲南、四川、湖南、浙江、安徽、河北、遼寧、黑龍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