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天節

穿天節

穿天節,為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一,是湖北襄陽特有的節日和習俗,地點在漢江襄陽市區段。

穿天節起源於起源於襄陽解佩渚。在農曆正月二十一以沿漢江撿拾、佩戴穿天石等習俗來表達對美好愛情與幸福生活的追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穿天節
  • 節日時間正月二十一(農曆)
  • 節日地區:湖北襄陽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節日起源鄭交甫遇神女解佩
  • 起源地點襄陽解佩渚
  • 節日活動:撿拾、佩戴穿天石,遊玩漢江
  • 節日意義:追求美好愛情幸福生活,祈求姻緣
  • 紀念人物鄭交甫、漢水女神
由來,說法一,說法二,說法三,故事,地點,榮譽,

由來

說法一

鄭交甫,人物生平不詳,據傳為周朝人,有漢江遇游女之事。據西漢劉向列仙傳》中記載:“鄭交甫常游漢江,見二女,皆麗服華裝,佩兩明珠,大如雞卵。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仆曰:“我欲下請其佩。’仆曰:‘此間之人,皆習於辭,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聽,遂下與之言曰:‘二女勞矣。’二女曰:‘客子有勞,妾何勞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搴之,知吾為不遜也,願請子佩。’二女曰:‘桔是橙也,盛之以莒,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卷其芝而茹之。’手解佩以與交甫,交甫受而懷之。即趨而去,行數十步,視佩,空懷無佩。顧二女,忽然不見。靈妃艷逸,時見江湄。麗服微步,流生姿。交甫遇之,憑情言私。鳴佩虛擲,絕影焉追?”
漢成帝時期,大學者劉向在《列仙傳·江妃二女》中雲: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也,謂其仆曰: ‘我欲下請其佩。’仆曰: ‘此間之人皆習於辭,不得,恐罹其悔焉’”。
揚雄作《校獵賦》以諷之: “漢女水潛,怪物暗冥,不可殫形”。唐人顏師古注云: 應劭曰: ‘漢女,鄭交甫所逢二女,弄大珠,大如荊雞子。’”
在《詩經》中,舉昔漢水之所有,以興今貞女之可求也。王先謙也列舉了魯、齊、韓三家的詩說: 魯說曰: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也。
宋朝祝穆的《方輿勝覽》卷三一《復州》記載: “晉鄭交甫南遊江漢,遇二女,佩兩珠。”

說法二

而把傳說中穿天節“游女弄珠”故事寫得完整的是生於襄陽、長於建康(今南京)的蕭統(501—531年)。他在自己編著的《文選·江賦(郭璞)》的注釋中,引《韓詩內傳》(已軼)曰:“鄭交甫遵彼漢皋台下,遇二女,與言曰:‘願請子之佩。’二女與交甫。交甫受而懷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顧二女,亦即亡矣。”這裡出現了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而且情節中,美人與玉佩若有若失,充滿神秘夢幻感。

說法三

宋朝人莊綽(字季裕),曾任襄陽縣尉,與米芾有交遊。他在《雞肋編》寫道:“襄陽正月二十一日謂之穿天節,雲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會漢水濱,傾城自萬山泛綠舟而下。婦女於灘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絲貫之,懸插於首,以為得子之祥。”這裡寫下了“傾城”出動“泛綠舟”,而且婦女們都成了主角,成了“女神”;玉佩太少,穿天石可以取代;得石可得子,得子能給婦女帶來好運,人人祈盼遇上好運。這則記載說明:在1千年前的宋朝,襄陽人已形成了自己的儀式和道具獨特的民俗節日穿天節。
為什麼選定正月二十一日為穿天節,史無記載。但根據我國古代陰陽學說里數的概念,“陽卦奇,陰卦偶”(《周易·繫辭下》)。3和7是陽數,一月中,3×7=21,就獲得3個陽數,即3、7、21,這適應了過罷春節後,人們祈盼陽春以利春耕的心愿。這也是穿天節有著深厚民眾基礎的原因,人心多么祈盼“三陽交泰”呀!

故事

穿天石,亦稱穿心石,產於襄陽市漢江中。穿天石是一種乳白色的小石頭,上面有天然形成穿透石頭的孔竅。《雲林石譜》:“襄州江水中多出穿心石,色青黑而小,中有小竅。土人每因春時,竟向水中摸之,以卜子息……”
穿天石是漢江石的一種,即有孔眼的小石頭,古時已被賦予了文化內涵。公元前977年,西周初期,昭王攻楚在漢水被溺死時,他被二侍女延娟、延娛“夾擁王身,同溺而死”。“數十年間,人於江漢之上,猶見王與二女乘舟戲於水際”。“江漢之人,祀於江湄”。“暮春上巳元日(按:三月三),禊集於祀間”。該事《列仙傳》等均有記載。襄陽百姓為紀念此事,每年的正月二十一日這一天(鄭交甫遇神女的日子)傾城而出,雲集萬山腳下,然後順江而下,沿江撿拾穿天石,繫上細繩佩戴以避邪。這項活動逐步演變為穿天節。
襄陽為什麼會有穿天石?因為漢水上游是在秦嶺和大巴山的夾縫中流過,而秦嶺和大巴山都曾是岩漿長期反覆強烈活動地區(寒武紀時期)。岩漿中有許多礦物成分,其中包括石英、方解石等,這些礦物經過多少億年的侵蝕、風化就形成了人們看到的石頭。有的石頭中含有一些雜質。石頭經過漢水1000多公里的沖刷,一些雜質被溶解和衝掉,到漢江中游的襄陽段,就會較多出現有自然孔洞的石子,這就是襄陽人所說的穿天石。襄陽以上漢水中穿天石少,因為沖刷得還不夠;襄陽以下漢水中穿天石也少,因為細沙淹埋了石子。穿天石產在襄陽是襄陽人的福氣,是復活穿天節的物證。

地點

故事原發生地點在襄陽萬山腳下,漢江江畔。古人的舉辦地已很難考證,今人曾多在米公祠景區(漢江樊城段)、漢江魚梁洲沙灘等地舉行"穿天節"。
襄陽萬山“桃花島”,它既是“穿天節”的發源地,又四周環水,具有原生態自然環境,風景秀麗,近臨三橋,是建設“穿天節”保護和傳承基地的最佳處所,在那裡可以建設“穿天節”故事展示館,舉辦紀念活動,對“穿天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較為完整的、動態的和積極的保護。在魚梁洲也建立“穿天節”保護和傳承基地
襄陽的魚梁洲素有“漢江明珠”之美譽,她三面環水、區位得天獨厚,水質優良,四周的靜態水面達30 多平方公里,是漢江中的第一大島,是“生態良好、洲水和諧、天人合一、獨具特色、享譽世界”的旅遊休閒度假勝地。把其建成“穿天節”保護與傳承基地,既是延續“穿天節”從襄陽萬山乘船而下的美麗神話故事,又是實現襄陽“五洲構想”: “生態之洲、文化之洲、運動之洲、休閒之洲、浪漫之洲”的現代化國際旅遊島嶼的有效措施。

榮譽

非物質文化保護
在世界各國爭先恐後申報傳統節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下,人們逐漸重視對襄陽“穿天節”的挖掘、保護傳承與發展。
目前政府每年撥款一定資金用於“穿天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該項工作主要有襄陽市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實施,並由市文聯、市文化局、市教委、市攝影家協會、市體育局等協同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