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貼敷法

穴位貼敷法

穴位貼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貼敷藥物,通過藥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穴位貼敷療法
  • 外文名: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 作用:穴位刺激
原理和特點,操作方法,適應範圍,注意事項,

原理和特點

穴位貼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過皮膚組織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發揮明顯的藥理效應,因而具有雙重治療作用。經皮膚吸收的藥物極少通過肝臟,也不經過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臟及各種消化酶、消化液對藥物成分的分解破壞,從而使藥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藥物對胃腸的刺激而產生的一些不良反應。所以,此法可以彌補藥物內治的不足。除極少有毒藥物外,穴位貼敷法一般無危險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種較安全、簡便易行的療法。對於衰老稚弱者、病藥格拒、藥入即吐者尤宜。
其中某些帶有刺激性的藥物貼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發泡化膿如“灸瘡”,則此時又稱為“天灸”或“自灸”,現代也稱發泡療法。若將藥物貼敷於神闕穴,通過臍部吸收或刺激臍部以治療疾病時,又稱敷臍療法或臍療。

操作方法

1.方藥的選擇
凡是臨床上有效的湯劑、方劑,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為研末用作穴位貼敷來治療相應疾病。但與內服藥物相比,貼敷用藥多有以下特點:
(1)應有通經走竄、開竅活絡之品。現在常用的這類藥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蔥、蒜、肉桂、細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選氣味俱厚之品,有時甚至選用力猛有毒的藥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烏、草烏、巴豆、班蟊、附子、大戟等。
(3)補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動物內臟、鱉甲。
(4)選擇適當溶劑調和貼敷藥物或熬膏,以達藥力專、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調貼敷藥,而起解毒、化瘀、斂瘡等作用,雖用藥猛,可緩其性;酒調貼敷藥,則起行氣、通絡、消腫、止痛等作用,雖用緩藥,可激其性;水調貼敷藥,藥,專取藥物性能;油調貼敷藥,可潤膚生肌。常用溶劑有水、白酒或黃酒、醋、薑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還可針對病情套用藥物的浸劑作溶劑。
2.穴位的選擇
穴位貼敷療法的穴位選擇與針灸療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通過辨證選取貼敷的穴位,並力求少而精。此外,還應結合以下選穴特點:
(1)選擇離病變器官、組織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貼敷藥物。
(2)選用阿是穴貼敷藥物。
(3)選用經驗穴貼敷藥物,如吳茱萸貼敷湧泉穴治療小兒流涎;威靈仙貼敷身柱穴治療百日咳等。
3.貼敷方法
根據所選穴位,採取適當體位,使藥物能敷貼穩妥。貼藥前,定準穴位,用溫水將局部洗淨,或用乙醇棉球擦淨,然後敷藥。也有使用助滲劑者,在敷藥前,先在穴位上塗以助滲劑或助滲劑與藥物調和後再用。
對於所敷之藥,無論是糊劑、膏劑或搗爛的鮮品,均應將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動或脫落,可直接用膠布固定,也可先將紗布或油紙覆蓋其上,再用膠布固定。目前有專供貼敷穴位的特製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換藥,可用消毒乾棉球蘸溫水或各種植物油,或石蠟油輕輕揩去粘在皮膚上的藥物,擦乾後再敷藥。
一般情況下,刺激性小的藥物,每隔1~3天換藥1次,不需溶劑調和的藥物,還可適當延長至5~7天換藥1次;刺激性大的藥物,應視患者的反應和發泡程度確定貼敷時間,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如需再貼敷,應待局部皮膚基本正常後再敷藥。
對於寒性病證,可在敷藥後,在藥上熱敷或艾灸。

適應範圍

穴位貼敷法適應範圍相當廣泛,不但可以治療體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療內臟的病症;既可治療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療一些急性病證。
治療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盜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瀉、嘔吐、便秘、食積黃疸脅痛、頭痛、眩暈、口眼斜、消渴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痛經、子宮脫垂乳癰乳核、瘡瘍腫毒、喉痹、牙痛、口瘡、瘧疾、關節腫痛、跌打損傷、小兒夜啼、厭食、遺尿、流涎等。此外,還可用於防病保健。

注意事項

(1)凡用溶劑調敷藥物時,需隨調配隨敷用,以防蒸發。
(2)若用膏藥貼敷,在溫化膏藥時,應掌握好溫度,以免燙傷或貼不住。
(3)對膠布過敏者,可改用膚疾寧膏或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
(4)對刺激性強、毒性大的藥物,貼敷穴位不宜過多,貼敷面積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泡過大或發生藥物中毒
(5)對久病體弱消瘦以及有嚴重心臟病、肝臟病等的患者,使用藥量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過久,並在貼敷期間注意病情變化和有無不良反應。
(6)對於孕婦、幼兒,應避免貼敷刺激性強、毒性大的藥物。
(7)對於殘留在皮膚的藥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