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德泉長春市的傳統名酒。始建於1851年,已有16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中國東北地區久負盛名的老字號企業,也是中國酒文化重點研究單位之一。其傳統工藝產品有白酒,清酒,黃酒,滋補酒,烹調料酒等,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其產品執行中國質量標準,許多產品榮獲國優,部優,省優稱號,清酒,黃酒更是取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獨家技術產品,是取得中國國家生產許可證的中國少有的綜合性釀酒企業之一。年產8000噸,占地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綜合性釀酒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積德泉
- 屬於:傳統名酒
- 始建於:1851年
- 類別:老字號企業
相關人物,公司簡介,綜述,產品,質量,品牌歷史,綜述,創始,經營,相關事件,發展,建設新廠,併購,清宮御酒,品牌發展,企業文化,企業榮譽,
相關人物
齊雨亭,長春“積德泉”燒鍋創始人。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初,攜子齊子升“闖關東”來到寬城子(今長春市)。他在墾荒中發現一個泉眼,泉水清澈透明,味道淡中略帶微甜,非常適宜造酒。於是他開始在此地籌劃建酒廠,請來當地秀才為燒鍋起名日“涌發合”,寓意財源滾滾,如泉噴涌;同時聘請釀灑師徐長久親自掌握釀造技術。經過籌備,涌發合燒鍋店於同年農曆四月二十日(5月20日)正式開張。
1850年(道光三十年),寬城子一帶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齊雨亭暫停釀酒,為百姓供水供粥,周濟災民。獲得施捨的災民,紛紛呼籲將涌發合燒酒改叫“積德泉燒酒”,以此回報他的大恩大德。齊雨亭於1864年去世。
公司簡介
綜述
長春積德泉釀酒廠,是由原中國國營長春市釀酒總廠(國家大型二級企業)轉制而成的企業,創建於一八五一年(清鹹豐元年),已有150多年的發展歷史,積累了豐富的釀酒技藝。是東北地區久負盛名的老字號企業,也是中國國家酒文化重點研究單位之一。2006年12月長春積德泉釀酒廠被中國商務部首批認定為“中華老字號”企業,且是吉林省唯一一家擁有百年金字招牌的酒類企業。
產品
“積德泉”註冊商標榮獲吉林省著名商標稱號,其傳統工藝品種有白酒、清酒、黃酒、滋補酒、烹調料酒五大系列,其中玉米黃酒生產工藝,屬中國首創,以特製老酒為代表的黃酒系列產品,連續榮獲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項大獎。紅穗牌烹調料酒,也是積德泉研製的獨家技術產品,曾獨占京、津、唐、華北地區市場十幾年,仍頗有影響。保健滋補酒,利用東北特產人參、鹿茸、茸血、鹿鞭、熊膽、雄蠶蛾、紅景天等名貴補品,採用獨特配方精製而成。許多品種榮獲中國食品博覽會金銀獎,吉林省優質產品獎。積德泉產品一直以保證質量為經營主旨,贏得了各階層消費者的好評。
質量
為做大企業,做強品牌,積德泉在充分考慮水質、空氣、環境質量和發展前景的前提下,聘請專家考察地下水資源,歷經兩年時間,於毗鄰長春淨月潭——中國國家森林公園的奢嶺鎮地下160多米深處挖掘到長白山余脈水系,據此新建了一座占地15.8萬平方米,年產八千噸以上,集綠色種植、釀酒生產、飼料加工、參觀遊覽、餐飲娛樂、休閒度假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積德泉酒文化旅遊度假山莊。山莊內各種娛樂設施項目齊全,垂釣池、燒烤園、遊樂場、原始生態逍遙谷、騎馬、特色烤全羊、篝火晚會、叢林野戰,流連忘返。山莊內可同時容納1000多人就餐,600多人住宿,500人會議,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幽雅舒適的環境,是從事商務、旅遊、休閒娛樂最理想的選擇,既可以在這裡吃喝玩樂,又可以參觀百年老酒廠,傳統的釀酒工藝,現場品嘗糧食釀出的美酒,而且您還可以買到出廠價位的積德泉任何一款酒類產品。
品牌歷史
綜述
有200多年歷史的“積德泉”老燒鍋,它經過的歲月,可以說是長春的縮影。也可以這么說,沒有“積德泉”也不會有長春的某種文化,民俗和歷史。
創始
一位掌柜王雲堂在和日本人、俄國人的爭鬥中,積德泉燒鍋敗下陣來,並開始衰敗。在積德泉的歷史上,“王雲堂”這個名字不能不提。王雲堂,河北樂亭人士,曾是長春新民胡同附近的“同合盛”雜貨鋪的小夥計,後來成功接兌衰敗了兩年多的積德泉,是位有民族氣節的民族資本家,在商界頗有聲譽。“九·一八”事變以前,他是長春商會會長,事變後即辭去商界職務,不為日偽做事。1924年初,積德泉的老掌柜齊發,和“同合盛”的王雲堂約好商談出兌燒鍋一事。而出兌那一天,也正是長春府槍斃女土匪馱龍的日子,馱龍在臨刑前要碗積德泉老酒的場景,老齊發看在眼裡不禁當街落淚。
積德泉的新掌柜王雲堂,有4個合資夥伴,其中有一名日本人叫後藤愛,之所以要讓日本人加入,主要原因是考慮到可以多少減少日方的干擾,比如治安管理等。
當年長春著名的書法家王休然先生為王雲堂寫下了“積德泉”三個字。1924年農曆五月初六,天氣響晴,倒閉兩年多的積德泉終於重新“開燒”了。
易主之後的積德泉燒鍋,重新蓋起了50間酒作坊,並以泉子為中心擴展成東西兩院,重新招雇了200多名糟腿子、選拔了院心、外櫃、磨頭、槽頭、鍋頭等,每日三班倒開始釀酒。長春百姓都感覺到了積德泉的新變化。
經營
據《長春文史資料》記載:“民國12年(1923年)積德泉每日三班造酒,每班紅糧五石,大麥八斗,小豆四斗,總計日用原料十五石紅糧,二石四斗大麥,一石二斗小豆(大麥和小豆是制大曲的原料)。全年總計用紅糧四千五百石,大麥七百二十石,小豆三百六十石,還附屬有小型油坊,後來改成四班造酒。為加強管理,王雲堂乾脆搬到院內的正房五間居住,加上店鋪和賬房,生產顯得十分規範。”那時,積德泉工友和吃勞金的人下工都要走一個“角門”,就像各單位的收發室一樣,屋子裡坐著“門役”,專門檢查是否有人偷油偷酒。燒鍋講仁義,出酒時只要趕上,認識不認識都給酒喝,就是不許人偷。但這些往往都不明說,而是讓工友邁門檻。對此,吉林省民俗專家曹保明所撰寫的《積德泉》曾給予相關描述:積德泉燒鍋的木頭門檻子足有二尺半高,偷酒的人往往是用一個豬吹泡灌上酒,藏在大褂裡邊,貼著肚子掛在腰帶子上。但在這樣的門檻子前,只要偷者一邁高腿一貓腰,豬吹泡被擠壓,酒會流出來。這叫會偷的不如會查的。重新“開燒”的積德泉燒鍋,無論在出酒數量,還是“口頭”(味道)和質量上,都堪稱當地之首。提起積德泉,老長春人都會大拇指一挑。一時間,“積德泉酒”成了東北民間家喻戶曉的老酒,而王雲堂也一躍成為東北地面商業界的頭面人物。
相關事件
此外,與王雲堂有關的幾件大事有:1930年(民國期間)參加吉林省菸酒事務總局在長春舉辦的東北老酒評定大賽,積德泉奪得頭牌;1933年,溥儀當上了偽滿洲國皇帝,積德泉的房產和地盤,都被划進了“皇宮”建築用地里,王雲堂通過一系列活動,終於以高代價保住了積德泉未搬遷;1946年,王雲堂被解放軍聘為商會顧問,主辦籌集大量現款、布匹、鞋襪等軍需物資,並將自存高粱約25萬公斤供給解放軍司令部;其後,國民黨接管了長春,為避迫害,王雲堂於1947年初舉家去了北京;1948年,長春解放後,長春市政府接管了積德泉酒廠,成為當時第一家國營企業,命名為長春市釀酒廠,“積德泉”作為酒廠的註冊商標;1956年政府找到了王雲堂,按公私合營政策給其逐月支付資產利息,王雲堂有感於黨的關懷,主動向中國人民救濟總會長春分會捐贈人民幣2.7萬元,並將《資治通鑑》等藏書2000餘冊獻給了長春市圖書館。
發展
一鍋老酒解放後,廢棄了二年多的“積德泉”終於又恢復了頑強的生命力。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政府決定讓“積德泉”立刻生產一批“老酒”,如果有可能的話,還要拿出一批當年的傳統名牌,送往北京,給毛主席嘗嘗東北“積德泉”的老酒。工人們樂壞了,就在1949年的9月,慶祝國慶和送往北京的“名牌”酒都生產出來了,整整裝了一大馬車準備拉到火車站上裝火車。2004年8月5日,位於長春市黃河路1462號的長春積德泉釀酒廠內,正在灌“最後一批酒”,之所以說是“最後”,是因為酒廠在灌完這批酒後,即將整體搬遷至長春雙陽奢嶺的新廠區,屆時,包括尚未全部遷移的全套生產線在內,新廠區將以全新的面貌迎來“積德泉”歷史上的嶄新一頁。據長春積德泉釀酒廠的辦公室主任何乃森介紹,酒廠的位置,即曾經的“寬城子”,已成為長春二環路以內的市中心區。加上近20年來發展成形的光復路商貿市場,北至東八條街、南到長通路,客商雲集,交通阻塞,衛生髒亂。酒廠身陷其中,空氣和水質的污染日甚,已保證不了工藝質量要求。同時,市政府限令二環路以內不許存在工業煙囪,這也讓酒廠生產失去了蒸汽動力。另外,企業環境形象受損,也嚴重影響了產品出口及外商合作項目……為了譜寫“積德泉”的新篇章,酒廠一定要尋找到一處與積德泉原始水質相同的、山清水秀沒有污染的寶地,整體搬遷,重建酒廠。
建設新廠
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經查閱地礦部門的勘測資料得知,在長春,像這種地質斷層構造的基岩裂隙地下水系,除了“人民廣場—積德泉—偽皇宮”一條水線外,尚未開發的還有“淨月潭—奢嶺—雙陽吊水湖”一條水線。經過三年多的考察勘測,終於選定了淨月潭以南,長清公路16.8公里路東的一塊山間空地。那裡山林環抱,溪水長流,遠離村鎮,空氣清新。地下水量充沛,水質為偏矽酸鹽礦泉水,果真與早年積德泉水一般無二。經過平整土地,拓展出的新廠區為4萬平方米,投資1000萬元。計畫用3年時間,建設成一座年產8000噸各類酒,集生產操作、參觀遊覽、休閒度假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花園式綠色酒廠。長春積德泉釀酒廠的車間內包裝出廠的是有名的“紅穗料酒”。這套生產線將全部遷往雙陽奢嶺長清公路16.8公里處。55歲的辦公室主任何乃森穿上工作服,他在檢查並試圖記住灌制最後一批酒的過程和場景,這對於他而言,不僅僅是工作意義上的,更是作為在酒廠工作了二三十年的一個老員工的心情所致,因為他知道,“積德泉”這一路走來不容易,至少在他所經歷過的這些年中是這樣……
併購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長春積德泉釀酒廠也和其他國有企業一樣,在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逐步陷入困難局面,負擔沉重、生產萎縮、市場走低……只有那150多年積累起來的精湛技藝和文化內涵,似乎一直深深植根於企業之中,植根於工廠員工的心中,等待春風的吹拂。1999年夏天,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長春市釀酒總廠被吉林省東宸集團購併,改造成為股份制企業,更名為長春積德泉釀酒廠。改制後的酒廠,白酒、黃酒、清酒迅速恢復生產,積德泉特釀、老窖、糧液、春泉白酒、老黃酒、清酒、紅穗牌烹調料酒等名牌產品重現省內外市場。超濾機、電腦灌裝機、自動洗瓶機等一批當代最先進的工裝設備……老品牌正欲重振聲威。翹首企盼,搬遷後的長春積德泉釀酒廠,帶給全新的起飛姿態。
清宮御酒
提起積德泉,長春老百姓可謂耳熟能詳,它不僅是酒,更是一種酒魂。
“積德泉”系王玉堂等五人集資五萬元(偽幣)在1931年接兌協和棧所屬“泉興德”鋪店後而組成的。
在積德泉的歷史上,王玉堂這個名字不能不提。
王玉堂,樂亭縣蘆葭河人。17歲在長春“同和盛”錢號學徒,後來成為具有民族氣節的民族資本家。“九一八”事變前,他是長春商會會長,事變後,即辭去商界職務,不為日偽做事。王玉堂有四個合作夥伴,其中一名日本人叫後藤愛,之所以要讓日本人加入,主要原因是考慮到可以減少日方的干擾,比如治安管理等。
1931年,王玉堂發現了泉眼,興辦積德泉燒鍋,由合伙人之一的曹菡(前清舉人)手書“積德泉”三個大字。當年積德泉,有50間酒作房,以泉眼為中心擴展成東西兩院,招雇有200多名糟腿子釀酒工人,選拔了院心、外櫃、磨頭、槽頭、鍋頭等工人。每日三班釀酒,每班紅糧五石,大麥八斗,小豆四斗,總計日用原料十五石紅糧,二石四斗大麥,一石二斗小豆(大麥和小豆是制大曲的原料)。全年總計用紅糧四千五百石,大麥七百二十石,小豆三百六十石,還附屬有小型油坊,後來改成四班造酒。
為加強管理,王玉堂乾脆搬到院內的五間正房裡居住,店鋪和賬房管理十分規範。那時,積德泉工友和吃“勞金”的人下工都要走一個“角門”,就像各單位的收發室一樣,屋子裡坐著“門役”,專門檢查是否有人偷酒。“燒鍋”講仁義,出酒時只要趕上,認識不認識的都給酒喝,就是不許人偷。但這些往往都不明說,而是讓工友邁門檻。對此,吉林省民俗專家曹保明所撰寫的《積德泉》曾給予相關描述:“積德泉燒鍋”的木門檻子足有二尺半高,偷酒的人往往是用一個“豬吹泡”(豬膀胱)灌上酒,藏在大褂裡邊,貼著肚子掛在腰帶子。但在這樣的門檻子前,只要偷酒者一邁高腿一貓腰,“豬水泡”被擠壓,酒會流出來,這叫會偷的不如會查的。
重開的“積德泉”燒鍋,無論在出酒數量,還是“口頭”(味道)和質量上,都堪稱當地之首。提起積德泉,老長春人都會豎起大拇指。一時間,積德泉成了東北家喻戶曉的“老字號酒”,而王玉堂也一躍成為東北商界頭面人物。後來王玉堂在日本人、俄國人的爭鬥中敗下陣來,積德泉也開始衰敗。
解放後,積德泉又恢復了生命力。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積德泉生產了一批傳統名牌老酒,送往北京,用於慶祝開國大典。到了1984年,生產水平已居吉林省釀酒企業的首位,同時產品被中國輕工業部評為優質產品,1985年被評為吉林省優質產品。2000年經中國國家質量檢驗總局驗收,企業成為首批獲利國家級生產許可證的釀酒企業之一。
品牌發展
了解“積德泉”這個長春古老品牌的人,不妨前往長春淨月潭南岸,在長清公路16.8公里處(雙陽區奢嶺鎮幸福村境內),可以見到3座青山環抱中的建築,這就是新的“積德泉”。
長春積德泉釀酒廠是1999年由中國原國有長春市釀酒總廠轉制而成的股份制企業。這是一家始建於1851年的老字號,在東北地區久負盛名。可是,一段時間以來,去過黃河路“積德泉”舊址的人會發現,這裡成了規模較大的海鮮批發市場,人們似乎難以找到“積德泉”的影子。
這裡將是工業生態園區“積德泉”新廠址已經不是簡單的“燒鍋”了。它將建成一個酒文化社區、工業生態園區。除按傳統工藝繼續生產白酒、清酒、黃酒、滋補酒外,還將發展綠色種植業、營養飲品業、飼料加工業、綠色餐飲業,並建設旅遊度假村。
過去,積德泉酒廠釀酒產生的大量酒糟成為企業的負擔,不但沒人要,想要運出市區還得搭上不少運費。企業遷到這裡後,可以加工飼料,養牛,養鹿,打造積德泉無公害農家飼料的品牌形象。
該廠已在新址建成了人工湖、垂釣池等,下一步還將建起積德泉歷史文化陳列館,弘揚積德泉酒文化。“積德泉”南遷,既符合市政府“退二進三”的總體規劃,更代表了“城市空心化”的趨勢。
企業文化
積德泉以塑造品牌,品牌管理為市場行銷核心內容,積德泉人精心經營,使這一‘中華老字號’金字品牌發揚光大。
優秀的企業,打造優秀的團隊。從生產一線到銷售一線,每一位‘積德泉’人都具有一個核心思想,那就是,團結、求實、創新、進取,發揮每一個人的最大潛力,充分體現積德泉人的強大凝聚力。
企業榮譽
獲得過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國家經委金龍獎,中國首屆黃酒節特獎,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銀獎和吉林省優質產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