呔商傳奇

呔商傳奇

《呔商傳奇》是一部反映清朝中期至新中國成立樂亭人闖關東的電視紀錄片。該片由中共樂亭縣委宣傳部、樂亭縣廣播電視台聯合錄製,並於2015年10月12日在中央電視台10套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首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呔商傳奇
製作背景,分集劇情,發展歷史,呔商特點,

製作背景

清末民初樂亭商人勇闖關東、異地經商形成的“老呔商幫”,創造了“東北三個省、無商不樂亭”的百年傳奇。呔商傳奇商幫是繼晉商之後,在近代東北經商的一個龐大群體,規模大,人員多,資本雄厚,為開發東北、促進東北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據調查,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全縣幾乎村村有人駐東北做生意,很多人家收到東北寄回來的銀錢。聶莊村在1937年日本侵略軍入侵之前,全村共有80戶,其中在東北經商者52戶;蔣家營村全村78戶有76戶122人在東北經商。據1932年調查,全縣商戶達5983戶,占全縣總戶數的13.7%。民國時期樂亭縣及東三省各地歷史檔案顯示,樂亭人在黑龍江省經商的地域為77個縣市,在遼寧省經商的地域為52個縣市,在吉林省經商的地域為50個縣市。按當時行政區劃,東三省70%的縣市都有樂亭人經商。民國初年,由東三省匯入縣內的銀元最高年份達二千萬之多。2009年,樂亭縣在全縣開展摸底調查,據民眾還有記憶的不完全統計,清末民初在東北經商的有3985戶。“老呔幫”曾一度開起了東三省最大的大車店、最大的同記商場,甚至以“京東劉家”的“益發銀行”為藍本奠立了中國金融業的雛形,在東北黑土地上演繹了“無商不樂亭”的傳奇,成為中國近現代商史中無法繞行的重要章節。
呔商發源於樂亭,是近代冀商的典型代表。以京東第一家、商界魁首孫秀三、北國商魂武百祥、商界俠士楊煥亭、關東糧王趙漢臣等為代表的呔商堅持“公益要豐,私用要廉”的處世態度,秉承了燕趙人“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風格,重信守諾,和睦經商。他們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形成了“義利相通”的典範商道,奉行著“義字當先,以義取利、以利行義”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他們急公好義,仗義疏財,扶危濟困、賑災義捐、修橋鋪路、興資辦學等善舉,不一而足。
為弘揚冀商文化、傳承冀商精神、打造呔商文化品牌,中共樂亭縣委宣傳部、樂亭縣廣播電視台謀劃實施了歷史題材紀錄片《呔商傳奇》拍攝製作工作。
《呔商傳奇》是一部反映清朝中期至新中國成立樂亭人闖關東的電視紀錄片。它力圖再現那個時代“呔商”的悲壯奮鬥歷史和輝煌業績,以呔商“重義守信、務實堅忍、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精神,激勵後人,再創新的輝煌。《呔商傳奇》電視紀錄片的拍攝,對於追溯輝煌商史,宣傳冀東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豐富燕趙歷史文化內涵,秉承冀商的典範商道,借鑑先人的有益經驗,推動河北文化和經濟振興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分集劇情

上集:從張作霖殘酷打壓看呔商商幫崛起
      1926年8月19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派人查封了瀋陽城內的大商號“天合盛”經營的錢莊,5名錢莊大掌柜被執行槍決,罪名是“違令倒把、擾亂金融”。              
    以暴力手段鎮壓商人,對張作霖來說不是第一次。早在1920年,張作霖就以倒賣奉票的罪名,一夜之間查封了“京東劉家”在東三省的幾乎所有商號。  
    這些遭受查封的商號,包括“天合盛”以及京東劉家的商號,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其經營者都來自河北樂亭縣——他們被東北商界稱為“呔商”。    
    河北樂亭是位於渤海邊的一個小城。在歷史上,這裡的人們以漁、鹽、農耕為生。明代漕運的開通,打開了樂亭與外界的通道,從而使經商習商在樂亭蔚然成風。伴隨著從清代中期開始的“闖關東”,樂亭人在移民大潮中成為了獨特的“商業移民”,並在東北三省逐漸形成了一個規模宏大、資金雄厚的商人群體“呔商”。
    隨著呔商商幫的崛起,自然觸及到盤踞東北多年的張作霖的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京東劉家”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買空東北大豆,遠銷歐洲,迫使張作霖的家族企業在大豆經營上一籌莫展,陷入困境。隨後,幾乎壟斷了奉天省內糧食市場的“天合盛”,也與張作霖的官辦企業屢屢發生利害衝突。因此,如日中天、財資雄厚的呔商被張作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予以暴力打擊和遏制,也就成了蓄謀已久的必然結果。
下集:武百祥締造傳奇 京東劉家再度崛起
          1921年10月10日,一則訊息轟動了哈爾濱,全城最大的百貨商店—大羅新寰球貨店正式開業了!這是第一家中國人自己開辦的百貨商店。1927年,在哈爾濱新興的商業區正陽街上,一個超過“大羅新”規模的大型商場——同記商場拔地而起,開張營業。緊接著,“同記”旗下的另一家大商場——大同百貨商場,也在1929年開門迎客。這三大商場的創辦者就是來自河北樂亭的商人武百祥。    1892年,年僅13歲的武百祥告別故鄉跟隨舅父到關外謀生,成為伴隨闖關東的大潮來到東北的一名呔商。1903年,武百祥在同鄉友人趙禪唐等人的資助下,創辦了“同記”商號。通過製作皮帽子,武百祥完成了他商海中的第一桶金。進入上世紀20年代,“同記”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工商聯營的企業,武百祥也被稱作“改革舊商業而創造新商業的先鋒”。    就在“同記”走向輝煌之時,1926年,瀋陽“天合盛查抄案”發生,其經營的益發錢莊受到影響,日漸蕭條。此時,主持劉家商務的是年僅20歲的劉毅侯。他知人善任,決心大膽起用一個名叫孫秀三的人,以推行經營改革。1926年,孫秀三將益發錢莊改為益發銀行,以存放款項與匯兌業務為主。舊式的錢莊逐步向近代金融業邁進。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隨後武裝占領東北三省。無論是武百祥,還是孫秀三,正當他們的事業步入輝煌之際,巨大的災難開始降臨。    本集通過呔商武百祥締造商業傳奇和京東劉家再度崛起的故事,展現了在國家遭受欺凌之時,民族工商業所面臨的生死劫難。叱吒東北的呔商商幫,只是中國近代商人的一個側影。然而,他們的命運與夢想,永遠是被記憶凝固的一段輝煌。  
選集
選集

發展歷史

呔商的產生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
1、艱苦起步。呔商從清朝中期(1793年左右)開始起步,經過了一段相當長的艱苦奮鬥,才在東北立足。第一代到關東經商的有兩個代表人物,一個是湯家河小黑坨的張希孔;另一個是汀流河劉石各莊的劉新亭。在乾隆後期,由於張希孔家境貧困,無法生活下去,懷著一身木工手藝,帶著兩個年幼的弟弟徒步出山海關,經過一路艱困乞要,來到東北船廠(今吉林市)的一家木匠鋪當雜工,後來自己帶弟弟開了一個小木匠鋪。巧遇東北木幫賒木於他,接著趕上船廠失大火,木料立時售出,而木幫們並未來結賬。幾年之後,張希孔用這筆意外之財,開了多家萬字號買賣。據史料記載,1838年,張希孔之子張泰,在長春開了首家金融企業——西萬增當。劉新亭於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左右,以肩挑、手推、車運等形式,行商於關內外之間,向東北農安一帶運銷鋤板等農具和棉花、土布等基本生活用品;回程運糧、豆、土煙、蘭靛(染料)等到關內銷售;清鹹豐元年(1851年),他的後代改行商為坐賈,駐東北,開商鋪,贏得“京東第一家”的稱譽。
正是張希孔帶著木工手藝闖關東,劉新亭長途販運走東北和少量樂亭人去東北謀生,開創了日後的“老呔幫”。
第二代在東北經商的代表人物首推武百祥、趙漢臣等。閆各莊何新莊武百祥,少年便立志經商。1892年(13歲)跟隨舅父步行上關東,先在長春當學徒,後回鄉當貨郎,而後輾轉哈爾濱,開始走上正規的經商道路。
張希孔、劉新亭、武百祥的艱辛經歷,代表了樂亭人去關東謀生的漫長曆程和發展演變的軌跡。
2、發展興盛。呔商在東北站穩了腳跟,積累了原始資本,從小商小販經營中總結了經驗教訓,便開始擴大經營範圍和規模,使呔商企業進入中興階段。據1901年《哈爾濱指南》統計黑龍江省的商號,呔商占1/3強,而在東北腹地吉林、長春等城市就更加明顯。據說在長春,如果把劉家“合”字號為代表的老呔商號拆掉,長春就只剩下一千家柴火煙囪了。汀流河劉家家底雄厚,商號遍及關內外。清末民初,劉家在關內外的商號達100多家,到了民國十年左右,劉家企業進一步發展興旺。此後的二十年間,益發合一直是長春乃至東三省民營企業的“老大”。
湯家河小黑坨張家,在船廠(吉林市)發跡後,除經營當地的萬合木局,又和子孫在長春、龍灣(農安)等地開辦了萬合興、萬增興、萬增福等萬字號買賣,營業不斷擴大,積累了雄厚資本,成為東北知名富商。
被後人稱為“北國商魂”的武百祥,在哈爾濱立足之後,從小仝記到大同記,不斷獲利,資本大增。1921年又開設了大羅新環球貨店。同時,在日本大阪建立辦事處,駐員達70多人。接著同記又開辦了自己的工廠,形成了商工聯營的企業。其發展的高峰期,營業額居哈爾濱各企業之首。
湯家河胡林張莊趙漢臣是四平街(今四平市)的富豪,人稱“趙半街”。他從經營糧米業起始,靠其精明的頭腦,銳敏的眼力,先後在吉林四平街開設義和順、義和厚商店,義和當鋪,四平飯店,中央大戲院等企業,成為“關東糧王”。同時,在東北和樂亭還經營土地,是聞名關內外的大富商、大地主。
蘆家河的王玉堂,1922年在長春開設積德泉燒鍋,由於經營有方,使積德泉老酒聞名東三省,享譽關內外。
老呔幫中還有楊煥亭、母海岳、劉臨閣、王執中、史煥亭等,他們大多白手起家,一步步把買賣做大,成為東北著名呔商。
3、艱難掙扎。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控制東三省,並扶持建立了偽滿洲國。在日偽統治和壓榨下,呔商經營陷入困境。
劉家的益發合為了避開日本人的干擾,把總部轉設在大連;為了企業的生存和利益,不得不聘用日本顧問和雇員,把益發合股份有限公司改為益發合株式會社。1940年是益發合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其原因還在於日本的控制,日本政府把中國東北作為它的原料生產基地,對東北資源進行瘋狂掠奪,使益發合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快走向衰落。
日偽統治下的同記,同樣遭遇到欺壓和控制。日偽派特務監視大羅新環球貨店,盤問晚上進出大羅新的人員,把大羅新每天晚上的營業碰頭會,看作是反日行動,予以強行禁止。這樣,從1921年建店以來每天進行的銷售經驗總結被迫取消,進而使盈利下降。日本還在哈爾濱開設百貨公司,憑藉他們的政治、經濟實力,排擠欺壓同記、大羅新等中國企業。
同時,日偽實行殘酷的經濟統治,向工商企業大量派購公債和股票,使企業流動資金被占用,嚴重影響資金周轉,只能停工歇業。
積德泉除遭受與同記商場、同記工廠同樣的禍害外,更加嚴重的是釀酒需要的原料——糧食被控制。日軍下令積德泉生產高濃度燒酒,以備軍需。最後以至禁止積德泉生產燒酒,被迫停產。
總之,在日偽統治下,中國東北的民營工商業,飽受磨難,在生死存亡線上艱難掙扎。
4、復甦變化。1945年“八·一五”,日本宣布投降後,中國東北民營企業開始恢復。哈爾濱的同記等呔商企業重整旗鼓,恢復擴大經營,益發合在各地的企業相繼開業。但在長春國民政府接收後,不但沒有支持民營企業,反而到處 “敲竹槓”,使合字號企業陷入困境,長春益發合、東發合相繼停業。
東北解放以後,當地人民政府立即著手恢復經濟,依法保護和支持民營工商業,呔商企業迅速恢復,在支援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國民經濟恢復中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5、走向合營。1949年12月25日,益發合召開建國後的第一次股東大會,選舉產生了新的領導班子,實行了新的經營管理機制,全體員工以主人翁姿態,積極生產,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1954年,益發合正式加入公私合營,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同記在董事長武百祥的倡議下,於 1955年12月初,在哈爾濱第一個實行了公私合營,使同記成為社會主義企業的一部分。
積德泉燒鍋等其他呔商企業,也都先後實行了公私合營,呔商張懷禹將興盛久的兩個工廠無條件捐給了國家。

呔商特點

商人經商的共性——利潤要緊,但卻不是唯一目的。從而,不同的商幫有不同的認識和做法。呔商不只把經商作為養家餬口的謀生手段,更把經商發家看做光宗耀祖、實現人生價值的大事業。而事業的成功與否往往要看社會的認可程度。所以呔商無論做人做事,還是經商,都考慮各方面關係的平衡,關注自己在社會上的信譽和口碑,注重義利兼顧。在經商實踐中,他們秉承著“和為貴、信為本、巧取利 、重商機”理念,以謀略得當、取利有道、和睦經商、以文理商而著稱於世。
善於謀略。呔商精明睿智。在東北複雜的社會環境裡,他們關注時局,順時應變,通過不斷調整經營方向和經營策略,趨利避害,化解風險,不斷使企業走出困境,發展壯大。如益發合在合字號企業遭張作霖查封以後,及時調整經營方向,實行三業並舉策略,不但很快走出困境,而且使益發合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
和睦經商。呔商異地經商,深諳 “和為貴”之重要,因此致力在企業內外創造和諧的經營環境。如武百祥的“四利”規則,集中體現了呔商處理各方面利益關係時兼顧各方、互惠互利、和諧共生的經營思想。
取利有道。經商辦企業的首要目的是賺錢,是盈利。但是,不能見利忘義,不顧商德。呔商講究誠信,注重信譽。武百祥在同記實行的“言不二價”、“明碼標價”為東北首倡。這種以誠信為基,靠信譽、信用、信任而建立起來的商業關係是很多呔商成功的經驗。
人才興商。呔商從經商實踐中深切體會到,人才和員工素質對企業發展的影響重大,所以他們一方面不拘一格選賢任能,讓孫秀三、徐信之等商業奇才在呔商企業領東掌柜;另一方面招錄有文化的學徒工和店員,通過在職培訓或送到專門學校學習深造,想方設法提高領導層和員工素質;更難能可貴的是呔商不惜抽出經商的資本金興辦學校,從基礎抓起,為企業未來發展培養人才。
從1904年開始,呔商因舊式學堂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急欲提高家鄉子弟文化水平,開始興辦學堂。此後,眾多呔商抽出在東北經商的資金,在家鄉樂亭和經商地區興建新式學校,聘請高水平師資、裝備先進的教學設施,使樂亭成為遠近聞名的教育大縣。至20世紀30年代,樂亭共有私立中、國小校146所,其中大多為呔商出資興辦。
呔商所辦學校面向普通農家子弟,收費合理。少數學校甚至不收學費,大部分學費由校董去籌措。這樣,樂亭人的受教育程度明顯高於周邊各縣。而雅重教育的傳統延續至今。不完全統計,在我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中,樂亭籍有10人,在共和國授銜將軍中,樂亭籍有25人。政界、軍界、科技界、教育界,特別是在東北三省的各行各業,都活躍著無數的樂亭人,很多人還擔任著重要的領導職務。
呔商不僅創下了巨額的物質財富,留下了可以借鑑的經商辦企的經驗,更留下了世間最可寶貴的財富——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