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齊亞·哈克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英語:Muhammad Zia-ul-Haq;1924年8月12日-1988年8月17日),曾任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軍政府總統(1978年9月16日至1988年8月17日在任)。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生於英屬印度的北方邦,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英國部隊中服役,參加英印軍在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作戰。印巴分治後,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在巴基斯坦奎達任指揮官和軍校教官。1965年、1971年參加印巴戰爭。1975年晉升中將,1976年年3月1日越級出任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晉升上將,被認為是阿里·布托的親信之一。

1977年7月5日,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發動政變推翻阿里·布托政府,自任軍事管制執行長和軍事委員會主席。1978年9月接任總統。1980年宣布巴基斯坦經濟伊斯蘭化的三年計畫,使巴基斯坦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躍居南亞地區首位。1977年、1980年和1982年曾3次訪華。穆罕默德·齊亞·哈克於1985年3月年正式連任總統。但1988年8月17日,穆罕默德·齊亞·哈克一行在乘專機返回伊斯蘭瑪巴德時,專機發生爆炸,他和機上人員全部遇難,享年6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穆罕默德·齊亞·哈克
  • 外文名:Muhammad Zia-ul-Haq
  • 國籍巴基斯坦
  • 出生地英屬印度北方邦 
  • 出生日期:1924年8月12日
  • 逝世日期:1988年8月17日
  • 職業:巴基斯坦總統
  • 畢業院校:台拉登印度皇家軍事學院、巴基斯坦指揮和參謀學院
  • 主要成就:巴基斯坦軍政府總統
    20世紀80年代使巴基斯坦經濟躍居南亞地區首位
人物生平,軍中早年,發動政變,總統任內,空難喪命,為政舉措,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人物評價,總評,其他評價,親屬成員,遇刺爭議,原因分析,兇手問題,

人物生平

軍中早年

1924年8月12日,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生於英屬印度北方邦賈朗達爾一個中下層的阿拉因家庭,阿拉因人是英屬印度時期的小自耕農。1945年畢業於台拉登印度皇家軍事學院,1945年在英國軍隊中服役,參加英印軍在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作戰。印巴分治後,齊亞·哈克在巴基斯坦奎達任指揮官和軍校教官。1955年畢業於巴基斯坦指揮和參謀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59年、1963年兩度赴美國裝甲兵軍官進修學校和參謀軍官進修學校進修。
就任總統前的齊亞·哈克就任總統前的齊亞·哈克
1965年和1971年,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參加了印巴戰爭,1968年晉升為準將。1969年,穆罕默德·齊亞·哈克派往約旦援助其選練軍隊。1971年阿里·布托執政後,1972年改組軍隊的領導,由總統擔任軍事力量的總司令,由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四星將軍協助其工作,阿里·布托選擇新的參謀長的標準當然是聽命於他的指揮。當時在其中比穆罕默德·齊亞·哈克資深的還有六人。時任巴基斯坦駐美大使館的沙希布扎達·雅各布·阿里曾向阿里·布托轉述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的出身、為人,並且證實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具有忠於職守、服從上級的優點。阿里·布托認為這正是他心目中的人選。於是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回國後於1972年晉升為巴基斯坦第三軍軍長,受命審判當年針對阿里·布托政府發動未遂政變的軍官,同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1972年3月1日,阿里·布托總理越過四名軍階比他高的將領,他成了軍隊中的第二號人物。1975年4月穆罕默德·齊亞·哈克晉升為中將,指揮駐紮在穆爾坦的巴基斯坦陸軍第二軍。1976年年3月1日越級出任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晉升上將,被認為是阿里·布托的親信之一。

發動政變

1977年7月5日,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突然發動軍事政變,推翻阿里·布托政府,自任軍事管制執行長和軍事委員會主席。這次政變是在阿里·布托政府和反對黨巴基斯坦全國聯盟會談失敗之後不到24小時發生的。軍隊成立了由三軍司令組成的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將軍擔任軍政府的首腦,這表明從1971年以來一直延續下來的巴基斯坦文官統治宣告結束。
對於這次政變,穆罕默德·齊亞·哈克說,他原先並未打算介入布托總理和反對派長達四個月的糾紛,但作為最後手段,他採取了行動。他在伊斯蘭瑪巴德向200名官員發表講話,表示軍事接管只保持三個月,目的是要在今後三個月里為選舉奠定應有的基礎。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很快釋放了布托,並承諾在三個月後舉行大選。但是,隨著阿里·布托很快恢復聲望,哈克開始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其再度當選,於1977年9月再次逮捕阿里·布托,並於1977年10月1日宣布取消大選。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在政變後到喀拉蚩視察,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當他向國父真納的墓地獻花圈時,聚集在那裡的幾百人中有人喊出了“哈克將軍萬歲”的口號。穆罕默德·齊亞·哈克說他將鼓勵被廢黜的布托參加10月份的競選。有人問他:“如果布托參加競選並且獲勝,你對他會怎樣?”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回答說:“他就當總理,我當陸軍參謀長。 我將比以前更利索地向他敬禮。”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在會見合眾國際社記者時還談到過去他曾多次警告阿里·布托,除非同反對黨達成協定、結束暴力衝突,否則軍隊將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他認為布托的代理人3月份操縱全國選舉造成了歷時四個月的政黨間的暴力衝突。他說:“操縱選舉並不是布托策划進行的,而是布托的部下和行政人員的行為,他們渴望以此來表明他們對布托的忠誠,這是多餘的行動。”
政變後當政的穆罕默德·齊亞·哈克首先會見了反對黨巴基斯坦全國聯盟主席馬哈茂德,後來又會見了布托,主要討論了這個國家的政局和預定在10月份舉行的大選。事後,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對記者表示:“軍隊對執政黨和反對黨雙方的政治活動家是同樣尊重的。”接著,兩派領導人獲準在拘留地會見各自的人員。

總統任內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當政的11年中,大力發展國內生產,促進國際貿易。在其治理下,巴基斯坦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國民經濟平均增長率為63%,年人均收入達390美元,居南亞各國之首。在國際事務中,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奉行獨立的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伊斯蘭世界,在不結盟運動和聯合國講壇上,巴基斯坦主持公道,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贏得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好評。他強調巴基斯坦願意同所有國家,特別是同鄰國保持和平友好關係;主張建立“南亞和平區”或南亞和印度洋“無核武器區”;支持巴勒斯坦、南部非洲等人民的鬥爭;堅決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和侵略擴張政策;強烈譴責蘇聯入侵阿富汗,要求蘇聯軍隊無條件撤出阿富汗;支持高棉人民反對越南侵略的鬥爭,要求越南根據聯合國決議撤出它的侵柬部隊。國際社會為了表彰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和巴基斯坦對世界和平和國際合作所作的貢獻,授予他1981年國際和平和合作金獎。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總統任上主張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係,在任期間,巴基斯坦同中國保持著緊密的關係,他本人曾多次訪問中國。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向美國靠攏,在其支持下加強軍事力量,反對蘇聯的擴張。在他的領導下,巴基斯坦接納了300萬阿富汗難民,美國和阿拉伯國家對阿富汗聖戰者組織的支援源源不斷地通過巴基斯坦進入阿富汗。這些政策扭轉了西方國家和阿拉伯社會對其的態度,使其走出了執政後的困難時期。在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下,巴基斯坦保持了穩定的經濟成長,實現了糧食自給。在伊斯蘭神學協會的支持下,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在巴基斯坦社會推行伊斯蘭教思想,鞏固了統治基礎。但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執政期間,成功和失誤並行,功名和危險同在。由於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在巴基斯坦實行的是軍人獨裁統治,他的政敵無時不在暗算他。
齊亞·哈克齊亞·哈克
1982年秋,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從外地視察返回拉瓦爾品第,正當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的座機在首都上空盤旋降落時,一枚飛彈向飛機射來,擦著飛機飛過。飛彈是從拉瓦爾品第的郊區發射的,由於發射比較匆忙,沒有雷達、通訊等方面的配合而偏離了方向,因此躲過一劫。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是軍人出身,在軍中有很高的聲望,但由於巴基斯坦援助阿富汗游擊隊的武器太多,在軍隊里,特別是中層軍官中怨聲迭起。1984年,穆罕默德·齊亞·哈克舉行公民投票,宣布獲得大部分選民支持,於1985年正式連任總統。此後,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宣布宣布取消軍法管制,把行政權力移交給新組建的文官政府,開始民主化進程。

空難喪命

1988年8月17日,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從伊斯蘭瑪巴德機場乘坐C—130座機,前往巴基斯坦靠近印度的巴哈瓦爾普爾視察駐守在那裡的部隊,並觀看了美國提供的新式坦克在沙漠中的作戰演習。下午3時30分,穆罕默德·齊亞·哈克一行又登上C—130座機,準備返回拉瓦爾品第。3時47分,飛機從巴哈瓦爾普爾的機場起飛,同時起飛的還有兩架護航的飛機。機隊起飛後僅幾分鐘,總統座機冒出煙霧和火花。齊亞·哈克和包括時任美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在內的29位隨行人員全部遇難。他們的遺骸與飛機殘片散落在一片空地上,其中一些人、包括齊亞·哈克總統的遺體是靠他們身上佩帶的勳章才被辨認出來的。
齊亞·哈克齊亞·哈克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的遇難,標誌著其對巴基斯坦11年統治的結束。此後,巴基斯坦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將其葬於費薩爾清真寺南側。美國、蘇聯等國領導人均發來唁電;印度為其哀悼三天;時任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也予以其高度評價。

為政舉措

政治

  • 鎮壓政敵
1977年7月28日,阿里·布托和其他15名政治家在被關押20多天后獲釋。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分別同他們舉行了會談。在阿里·布托進行競選活動時,有兩名政界反對派領導人曾要求審訊阿里·布托“對社會、國家和個人犯下的罪行”。顯然,穆罕默德·齊亞·哈克要阻止布托參加競選是不可能的,甚至阻擋阿里·布托當選也是不可能的。因而,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在會見布托時,在公眾場合,都對布托及其人民黨參加競選表示歡迎。但是,穆罕默德·齊亞·哈克掌權,阿里·布托在野,他有足夠的權力對付布托。他曾在公開場合說,布托政府的錯誤已經開始被揭露出來,軍隊正在調查。
齊亞·哈克齊亞·哈克
中國和美、英等西方大國要求巴基斯坦軍方能夠公正對待布托。法國總統直接給齊亞·哈克寫信,要求允許布托流亡國外,並表示願為布托提供安全的避難之所。甚至連布托昔日的對手、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也發表聲明,衷心支持布托,要求齊亞·哈克饒他一命。然而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齊亞·哈克反而認為,釋放布托可能對自己的統治產生不良影響。穆罕默德·齊亞·哈克還就布托抱怨軍政府逮捕人民黨工作人員一事說:“有些反社會分子使百姓提心弔膽,我們把他叫作匪徒。巴基斯坦人民黨內不幸有許多匪徒,是匪徒就要抓。”於是軍政府大肆逮捕人民黨的要人,僅在1977年8月7日便有100多人被捕。此後,穆罕默德·齊亞·哈克不僅鎮壓了布托的支持者,還駁回了布托的抗訴。不久,在齊亞·哈克授意下,巴基斯坦最高法院以4:3的微弱多數票,決定處決布托。為此,此後很多國家對齊亞·哈克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視之為暴君與罪徒。
  • 對內政策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為了儘快解決蘇聯的軍事威脅,在對內政策上,致力於國內政局的穩定,並採取了一些措施。他與巴基斯坦各主要政黨領導人進行對話,還召開“全國討論會”和“國民大會”,許諾擴大民主範圍,增強政府的代表性。從1977年2月開始,穆罕默德·齊亞·哈克親赴巴基斯坦各地活動,聯繫西北邊省和俾路支省各族人士,防止民族分裂主義者的破壞。為爭取國內宗教勢力和各伊斯蘭國家的支持,穆罕默德·齊亞·哈克政府還擬加速推行地方政權的伊斯蘭化,進而建立政教合一伊斯蘭共和國
  • 民主制度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極力主張建立適合巴基斯坦國情的政治制度,他反對生搬硬套地在巴基斯坦搞西方議會民主,為巴基斯坦民主進程提供了經驗。他說:“我國的條件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們不能一味地熱衷於西方民主制,美國和英國需要的東西與我國的需要完全不同。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民主制的概念與西方民主制概念大相逕庭,而這些國家的制度運行地照樣令人滿意”。穆罕默德·齊亞·哈克還力主總理與總統平權說:“美國總統制賦予總統全權,英國賦予總理(首相)全權,而我們則需要使總統和總理的權力分配平衡,所以對1973年的憲法進行了修改”,因而,“你們今天的總統既不是阿尤布·汗總統,也不是法茲爾·伊拉希·喬杜里總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穆罕默德·齊亞·哈克進行了民主治理國家的計畫,將行政權力和平移交給通過大選建立的文官政府。

經濟

在經濟上,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強調巴基斯坦發展經濟必須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他重視發展核技術,曾表示“哪怕過啃麵包的日子,也要為和平利用原子能而發展核技術。”穆罕默德·齊亞·哈克主張巴基斯坦將繼續執行“非國有化”政策,鼓勵私人資本增加投資,發展生產。

軍事

  • 控制軍隊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從阿尤布·汗下台的過程中吸取了兩條主要的經驗教訓,制定了相應的辦法,穩固地控制住軍隊的高級軍官。穆罕默德·齊亞·哈克認識到:第一,作為一個軍人總統,必須始終抓住軍權,不應當將軍務交給其他的官員,不管這個官員是多么可以信賴的同僚。穆罕默德·齊亞·哈克極為重視其從1977年3月起擔任的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這一職務。他在接管政權初期的多次講話中都說要交權於民,但未曾提到辭去陸軍參謀長的職務,相反總是表明交權後他的願望是回到軍隊擔任他的軍職,甚至在1985年底取消軍管以及總理兼國防部長的任命後,穆罕默德·齊亞·哈克都還繼續擔任陸軍參謀長這一職務。
第二個重要的教訓是必須實行高級軍官工作輪換和定期委任的原則,這樣才能防止高級軍官在巴基斯坦肥沃的政治土壤中紮根。對其他高級軍官,穆罕默德·齊亞·哈克是十分認真而嚴格地執行這一原則的,以陸軍副參謀長一職為例。為協助自己控制軍隊,穆罕默德·齊亞·哈克於1978年設立了陸軍勸理參謀長一職,並任命陸軍中將伊格巴爾·汗出任此職。1980年4月,穆罕默德·齊亞·哈克重新規定了陸軍勸理參謀長的職權範圍並改稱為陸軍副參謀長,任命穆罕默德·沙瓦爾·汗但任,任期4年。1984年3月,卡利德·馬哈茂德·阿里沸將軍接替沙瓦爾·汗。1987年3月,米爾扎·阿所拉姆·貝格將軍被任命為新的陸軍副參謀長。穆罕默德·齊亞·哈克不僅嚴格地到期調換陸軍副參謀長,而且在人選上也十分注意。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在控制軍隊方面識累了豐富的經驗,從而使他從1979年起成了巴基斯坦軍隊無可爭辯的領導人。

外交

  • 外交政策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宣稱巴基斯坦對外政策的基石是不結盟。為維護國家的安全和世界和平,巴基斯坦願同一切國家友好相處,不願捲入超級大國的角逐。他強調不結盟運動是一股新興力量,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他積極發展與伊斯蘭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他主張建立四個和平區(即南亞非洲中東東協國家所在地區),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南部非洲等地人民的鬥爭。
  • 應對美蘇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認為美國是巴基斯坦的老朋友,希望美國多參與南亞事務。蘇聯入侵阿富汗後,他一再呼籲美國要恢復其在亞洲與蘇聯抗衡的作用,對美國的軟弱猶豫表示失望。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認為蘇聯是超級大國,又處於巴基斯坦的大門口阿富汗,巴基斯坦必須面對現實與蘇聯共處。他說這就像巴基斯坦一句俗語講的:“既然在海中生活,就得學會同鯨魚來往”。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穆罕默德·齊亞·哈克曾譴責蘇聯此舉“嚴重違背和平共處原則”,是“赤裸裸的侵略”,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他強調南亞地區的格局已發生質變,巴基斯坦成了新的緩衝國。聲稱如果蘇軍越過邊界進入巴境,這就意味著戰爭,屆時巴基斯坦將不惜任何代價來保衛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同時強調“要尋求同蘇聯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以政治關係來補充軍事上的不足”。

文化

  • 伊斯蘭化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本人能熟讀《古蘭經》與《聖訓》,並能講阿拉伯語,每天堅持五番拜功,是位虔誠的穆斯林。在他主持下,提出伊斯蘭化有很大進展,專門成立“伊斯蘭體系委員會”,是政府制訂方針政策的最高諮詢機構。除國家正規的各級法院外,還成立“伊斯蘭法院”,專門複審國家法院審理的案件,以監督法務部門不要背離伊斯蘭教的原則。
  • 宗教教育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總統不僅重視文化教育,而且特別重視宗教教育。設在伊斯蘭瑪巴德的國際伊斯蘭大學,有近兩千名學生,來自很多國家,從基礎教育開始,直到中學和大學。設有經籍學院(專門學習《古蘭經》與《聖訓》)、教法學院、伊斯蘭哲學院,以及專門培養“伊瑪目”和“噶勒”(吟誦《古蘭經》的專家)的學院。

人物評價

總評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遇難的訊息傳到巴基斯坦,舉國沉浸在震驚和悲痛之中。齊亞·哈克掌權11年,其中有動亂也有穩定和發展,動亂是短期的,穩定和發展是長時間的。齊亞·哈克處死了布托,人民黨負責人、布托遺孀和布托的女兒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他的攻擊。隨著一聲爆炸,齊亞·哈克與貝·布托之間的殺父之仇一筆勾銷了,但布托小姐表示,齊亞·哈克以暴力開始,也以暴力終結,在布托家族的眼裡,齊亞·哈克是一代暴君。布托家族對齊亞·哈克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但人們對齊亞·哈克褒大於貶,畢竟在他執政期間,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穆罕默德·齊亞·哈克遇難後,許多國家表示震驚和悲痛。近鄰印度宣布哀悼三天,美國總統、日本天皇、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等致電錶示哀悼。聯合國大會在哈克遇難的當天下午舉行特別儀式,悼念齊亞·哈克總統。聯合國大會秘書長在致聯大的聲明中,讚揚齊亞·哈克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人,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尊敬。

其他評價

  • 英國路透社在1982年7月3日的一篇文章中就讚揚齊亞·哈克將軍“已成為國內外享有成望的領袖人物,而不再是五年前的臨付補缺的國家無首”。
  • 巴基斯坦人民黨關於哈克逝世的一份聲明:哈克非法奪取政權,實行十一年多的高壓統治後,除了債務和抵押、飢餓和失業、削剝和歧視、吸毒和高敗外,沒有給巴基斯坦留下任河東西。
  • 納廣用:齊亞·哈克總統是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卓越領導人,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國務活動家。他的不幸逝世不僅是巴基斯坦的重大損失,也是伊斯蘭世界和中巴友誼的一大損失。
  • 齊亞·哈克主張建立適合巴國情的民主制度的思想在國內和國外都得到一定提度的支待。美國的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越在題為《節助巴基斯坦暫停民主進涅》一文中認為,“巴基坦人不應屈從外來壓力急忙向民主制前進,因為鑑於巴國內政治生活中根深蒂固的種族的和政治的仇恨,那樣急切地搞民主制只會加重國內的緊張形勢。

親屬成員

兒子:
穆罕默德·伊賈茲·烏爾·哈克
扎因·齊亞
魯比娜薩利姆

遇刺爭議

原因分析

齊亞·哈克座機的爆炸原因,是飛機的技術故障還是人為破壞,引起了人們的猜疑。齊亞· 哈克遇難的次日,由空軍司令員率領調查小組前往巴哈瓦爾普爾進行調查,美國也派了八名專家,其中有C—130型飛機製造廠家洛克希德公司的專家,共同分析事故原因。
調查小組調查了巴哈瓦爾普爾、木爾坦、伊斯蘭瑪巴德附近的查克拉拉空軍基地及中部城市拉合爾等地的500多人,並於1988年8月21日拘留了與齊亞·哈克總統座機爆炸事件有關的80多人。此外,調查人員還在座機墜毀地點周圍六公里的範圍內進行搜尋,收集C-130座機的各種殘存部件,以便確定定時炸彈爆炸的可能性,並將其中一些關鍵部件運往美國,以進一步鑑定。而美國派來的專家則在死者的遺體中尋找可能存在的爆炸碎片,以便進一步分析。在飛機爆炸起火時,座機機組人員無聲無息。調查小組據此懷疑:駕駛艙里某個地方曾經釋放出一種毒氣,致使駕駛員和副駕駛員失去了駕駛能力,從而造成了這場災禍。

兇手問題

關於誰是兇手的問題,一位西方分析家說:“齊亞·哈克總統樹立了眾多的敵人,在巴基斯坦有幾十個反對他的組織,其中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這么乾。”在齊亞·哈克 執政的11年中,暗殺他的行動時常發生,只是沒有成功罷了。齊亞·哈克遇難後第三天,新總統伊沙克·汗在記者招待會上說,調查小組已排除了可能捲入爆炸事件的六種勢力。他們認為,齊亞·哈克最危險的敵人也許是阿布·尼達爾領導的巴基斯坦恐怖組織,因為巴基斯坦曾指控它的五名槍手參與了1986年在喀拉蚩劫持美國泛美航空公司一架噴氣客機的事件,並缺席判處他們死刑。這個恐怖組織發誓要殺死齊亞·哈克。經過分析,調查小組認為,極有可能暗殺齊亞·哈克的兇手是阿富汗情報機關“卡哈德”。1988年8月22日,美國國務院發表的一份題為《1987年全球恐怖主義類型》的報告中說,1987年全球發生的恐怖主義事件為189起,而阿富汗在巴基斯坦就策劃了127起。
另外,在巴基斯坦內部也有一些勢力想置齊亞·哈克於死地,其中危險最大的是伊斯蘭中親伊朗的什葉教派。巴基斯坦1億穆斯林中有20%的人屬於這個教派,他們十分嫉恨齊亞·哈克與美國親近,也因齊亞·哈克把巴基斯坦穆斯林中的遜尼教派樹為正統而倍加仇視,甚至認為屬於遜尼派的齊亞·哈克是1988年8月5日什葉派著名的宗教和政黨領袖胡申尼在白沙瓦遇刺事件的幕後策劃者,發誓要對齊亞·哈克實行報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