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稻花會是鄞江橋諸多行會之中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一種民間行會。唐宋二代稱掏沙會,明清以後亦稱太平會。 稻花會,顧名思義即是稻穀開花時的農閒時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稻花會
- 別稱:掏沙會、太平會
- 節日時間:六月初五
- 節日類型:民間行會
- 流行地區:鄞江橋
- 節日起源:唐代,民間
- 節日活動:焚香沐浴,食香灰,喝淨水
- 節日意義:顧名思義即是稻穀開花時的農閒時節。
節日起源,各地風俗,
節日起源
唐太和年間,它山堰還未建成之前,光溪及北溪古港一帶,由於洪水衝擊,時常沙石淤塞;二蛟之水由樟溪經平水潭直下鄞江,淡水難以蓄積,鄞西梅園、蜃蛟、鳳 、古林等地鄉民,難於用淡水之苦;在“六月六”前後農閒季節,民眾自發組織,攜帶土箕、扁擔、沙耙等掏沙工具,到鄞江橋光溪和北溪港二地掏沙,疏通河道,引水洗滌灌溉,附近市販商賈也紛沓匯集鄞江橋經營營利。久而久之,形成了鄞江橋獨特的會市,俗稱掏沙會。
它山堰建成後,鄞西七鄉的勞耕飲用水源得以供給,鄉民無需再來鄞江橋掏沙,但人們仍記著六月六的掏殺集會,每年到時都要到鄞江橋趕集,遂形成了除“三月三”“十月十”以外的另一廟會,俗稱稻花會。“稻花會”亦稱“太平會”。
由於社會基因的造就,那時每年夏季到來,多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傳染病,俗稱時疫病。同時由於封建社會舊思想意識的存在,當坊習俗多以焚香沐浴,誠告上蒼;食香灰,喝淨水,求神靈庇護、祈禱太平。繼而繼之,發展成為請它山遺德廟王令公神像出駕巡視界下各方,求平安、保豐收。
唐宋以來,已有掏沙會。
南宋初期,高宋趙構定都杭州,浙東地區的經濟文化也隨之繁榮。
稻花會先由民社自發組織行會,後逐步演變成由廟方組織的一整套初具規模的廟會隊伍。清軍入關,至康熙年間,清皇朝為應天順民,將廟會發展鼎盛。現介紹明清二代的“六月六”廟會盛況。
南宋初期,高宋趙構定都杭州,浙東地區的經濟文化也隨之繁榮。
稻花會先由民社自發組織行會,後逐步演變成由廟方組織的一整套初具規模的廟會隊伍。清軍入關,至康熙年間,清皇朝為應天順民,將廟會發展鼎盛。現介紹明清二代的“六月六”廟會盛況。
各地風俗
“六月六”稻花會會期三天,即初五日至初七日。鄞江橋它山廟界下共有四大堡,十二小堡,下有十五個自然村落,每村坊設一柱首,柱首由各村、各堡推選賢達者充任,並主辦廟會及磋商廟界下的一切事宜。廟會下設十會一社,會又稱柱。議事稱柱,行會稱會,十會一社合起來,就成為一支行會隊伍。
現將十會一社及其主司職責介紹如下:
伏頭會:專管廟神王令公帽子
搖鈴會:專管廟神王令公袍服
火符會:專管王令公出殿時的照明器具
鑾駕會:專管神橋前的二十四件儀仗鑾駕
搖堂會:專管王令公神橋起落
九如會:專管廟會演戲
河台會:專管官池河僱船咽河台戲
供 會:專掛上供、爵獻、祭祀
炮擔會:專管神橋出殿時的一應火炮器具
善慶龍會:專管護駕老龍
銃爆社:專管薩那眼銅銃驅邪助威
其十會一社,除銃爆社為句章鄉懸慈村所組織,其他十會均為它山廟界弟子組成。
現將十會一社及其主司職責介紹如下:
伏頭會:專管廟神王令公帽子
搖鈴會:專管廟神王令公袍服
火符會:專管王令公出殿時的照明器具
鑾駕會:專管神橋前的二十四件儀仗鑾駕
搖堂會:專管王令公神橋起落
九如會:專管廟會演戲
河台會:專管官池河僱船咽河台戲
供 會:專掛上供、爵獻、祭祀
炮擔會:專管神橋出殿時的一應火炮器具
善慶龍會:專管護駕老龍
銃爆社:專管薩那眼銅銃驅邪助威
其十會一社,除銃爆社為句章鄉懸慈村所組織,其他十會均為它山廟界弟子組成。
廟會自六月初五日開始,受益於它山堰和受惠於它山遺德廟的段塘鄉民,自動組織百官船三艘,六月初四日由河台會通知,撐船至鄞江橋官池河,初五日開始在官池河中演河台戲;戲劇種類多為徽板戲,名《鴻善劇團》,戲子多為老演員,價鈿比較便宜。內中有一扮生演員,演唱時拚命搖頭使勁藉助氣功而發音,鄞江橋人民有句老話:“老大鴻善徽板,落落動生三。”
六月初五日上午,廟會總柱首台集十會一社各柱首至它山廟議事,安排“六月六”廟神出殿行會順序,人數等,並各司其職。
六月初五日
午時:王令公神象前焚香上供
未時:遺德廟廟祝淨身沐浴
申時:菩薩淨身,上麻油臉
酉時:搖鈴會上神皰,菩薩換新皰
戌時:祈禱議程,由當坊名宦、仕紳,長者跪祭 亥時:四方鄉民散拜祭祀
六月初六日
子時:炮擔會登地炮鳴響,請菩薩王令公上橋起身。屆時由廟祝背菩薩出殿,送進神轎內,伏頭會供上神帽。(因神帽的二條遮耳為純金所制,故將神帽最後換上,以防不測)。神轎前有遮板一塊,並供上參湯一盞,糕點二色。用白摺扇一把,安插在王令公右手,白手帕一塊,放在王令公右手。一切準備就緒,殿內外炮聲大作,催鄞溪村周家善慶龍會尚化上老急速護駕。
丑時至寅時:行會隊伍開始啟動出發。
現將“六月六”稻花會行會隊伍,行會路線及各供點概略地作一介紹,供參考:
六月六稻花會行會隊伍次序:
令箭一人,在行會隊伍之先,通知下一個供點迎接神轎,上供祭祀;後又稱報馬
銃爆社三人至四人,放三眼銅銃,沿路驅邪助威
炮擔會緊隨其後,用炮仗、登地炮等沿隊伍二側助鬧社威
吹號二人,嗩吶數人鳴號
舞獅一對,彩球一個。此項盛於清康熙雍正年間至乾隆末期中斷
火籃四盞,會隊前導。並另有一個肩挑松油柴扁擔,為火籃添加燃料
旗鑼二面。鄉民四人肩抬旗鑼,為王令公鳴鑼開道
大紅荸薺燈四盞,蠟燭點燃,為王令公照明。燈圍標有“鄞縣、正堂、肅靜、迴避”字樣
硬腳牌四塊,白底紅字,標有“鄞縣、正堂、肅靜、迴避”字樣
皂隸四人,手持水火棍,俗稱紅黑帽,烏黑帽
鑾駕神轎居中,鄉民八人輪流肩抬神轎,其二側設有二十四件全副鑾駕。王令公安坐轎中,右手執扇,左手握帕,紅光滿面,神采奕奕。神轎二旁彩旗招展,爆竹聲不絕。鄉民百姓紛爭搶抬神轎,鑾駕神轎是整個行會隊伍的中心。
緊隨神轎後面有搖堂會一 人,起名“喝達郎”。
神轎後面皂隸四人,荸薺燈四盞。
善慶龍會尚化山老龍神轎後護駕;原護駕老龍九節,民國初期改為十二節。
殿後犯人廿人左右,是廟界弟子懺悔、還願、贖罪等。身穿紅背心,懸銅鈿穿細的大架,腳鐐,手銬,以示罪人之誠心。
末後鄉民弟子各式彩燈無數。
另外還有各鄉各村客串百姓,持銃炮,彩燈、彩旗相助,熱鬧非凡。
六月初五日上午,廟會總柱首台集十會一社各柱首至它山廟議事,安排“六月六”廟神出殿行會順序,人數等,並各司其職。
六月初五日
午時:王令公神象前焚香上供
未時:遺德廟廟祝淨身沐浴
申時:菩薩淨身,上麻油臉
酉時:搖鈴會上神皰,菩薩換新皰
戌時:祈禱議程,由當坊名宦、仕紳,長者跪祭 亥時:四方鄉民散拜祭祀
六月初六日
子時:炮擔會登地炮鳴響,請菩薩王令公上橋起身。屆時由廟祝背菩薩出殿,送進神轎內,伏頭會供上神帽。(因神帽的二條遮耳為純金所制,故將神帽最後換上,以防不測)。神轎前有遮板一塊,並供上參湯一盞,糕點二色。用白摺扇一把,安插在王令公右手,白手帕一塊,放在王令公右手。一切準備就緒,殿內外炮聲大作,催鄞溪村周家善慶龍會尚化上老急速護駕。
丑時至寅時:行會隊伍開始啟動出發。
現將“六月六”稻花會行會隊伍,行會路線及各供點概略地作一介紹,供參考:
六月六稻花會行會隊伍次序:
令箭一人,在行會隊伍之先,通知下一個供點迎接神轎,上供祭祀;後又稱報馬
銃爆社三人至四人,放三眼銅銃,沿路驅邪助威
炮擔會緊隨其後,用炮仗、登地炮等沿隊伍二側助鬧社威
吹號二人,嗩吶數人鳴號
舞獅一對,彩球一個。此項盛於清康熙雍正年間至乾隆末期中斷
火籃四盞,會隊前導。並另有一個肩挑松油柴扁擔,為火籃添加燃料
旗鑼二面。鄉民四人肩抬旗鑼,為王令公鳴鑼開道
大紅荸薺燈四盞,蠟燭點燃,為王令公照明。燈圍標有“鄞縣、正堂、肅靜、迴避”字樣
硬腳牌四塊,白底紅字,標有“鄞縣、正堂、肅靜、迴避”字樣
皂隸四人,手持水火棍,俗稱紅黑帽,烏黑帽
鑾駕神轎居中,鄉民八人輪流肩抬神轎,其二側設有二十四件全副鑾駕。王令公安坐轎中,右手執扇,左手握帕,紅光滿面,神采奕奕。神轎二旁彩旗招展,爆竹聲不絕。鄉民百姓紛爭搶抬神轎,鑾駕神轎是整個行會隊伍的中心。
緊隨神轎後面有搖堂會一 人,起名“喝達郎”。
神轎後面皂隸四人,荸薺燈四盞。
善慶龍會尚化山老龍神轎後護駕;原護駕老龍九節,民國初期改為十二節。
殿後犯人廿人左右,是廟界弟子懺悔、還願、贖罪等。身穿紅背心,懸銅鈿穿細的大架,腳鐐,手銬,以示罪人之誠心。
末後鄉民弟子各式彩燈無數。
另外還有各鄉各村客串百姓,持銃炮,彩燈、彩旗相助,熱鬧非凡。
行會隊伍六月初五日夜準備停當,初六日五更三點寅時前出發,四坊百姓爭看熱鬧,通道擁塞。銃炮開路,火籃前路,四個青壯年鄉民赤膊持火籃狂舞,驅散百姓讓道,讓行會隊伍順利通過。 令箭已報如松里,郎官弟九如會為頭供。
行會隊伍勢如潮湧,郎官弟九如會戲班鳴鑼鬧場,專候神轎。搖堂會喝達郎高唱:“善政侯孚惠王王公站堂——。”各皂隸,硬腳牌手,燈手等應呼:“諾——。”神轎緊對戲台隨即停住,如松里鄉民弟子即擺設已準備好的淨茶,臉水,花色糕點四色,時令水果二色,用八仙桌蓋好紅綢向王令工上供,鄉民弟子祭祀,犯人跪拜謝罪;王令東受祭看戲,一柱香時刻祭畢。炮擔會鳴炮,搖堂會喝達朗唱諾:“善政侯孚惠王王公搖堂——。”各皂隸,硬腳牌手,燈手等應呼:“諾——。”其聲如雷,象衙役喝呼堂威一般。鄉民弟子撤供。令箭先行,再報以下供點:龍王堂。
龍王堂朱、王二姓,現址大興巷街下頭南端,即原鄞江衛生院旁小溪港橋下段。
官池河河台戲通宵達旦,老大鴻善徽板緊鑼密鼓,神轎穿街過官池塘而來,河台戲也隨神轎漸移至龍王堂前,徽班戲子旦、醜、生、淨,更為賣力,銃炮與鑼鼓相應爭威,官池河兩岸沸騰,鄉民歡呼,,此為大供點。其供祭方式與“郎官弟”供祭相同。
以下行會路線和供點依次順序:
定山橋:小供
界牌下:大供,有戲
天勝廟:小供
百梁橋:社田裡鮑家勘路過,無供點
懸慈廟:小供、大德里、崗山嶺、問水亭路過
晴江岸:小供
邵家:小供
烏頭門路過
周家:大供,有戲
鐘家:路過
毛家:小供
光溪村鐘祠:小供
大栲樹下:大供,九如會演戲,現址在鄞江鎮政府前面
定山橋:小供
界牌下:大供,有戲
天勝廟:小供
百梁橋:社田裡鮑家勘路過,無供點
懸慈廟:小供、大德里、崗山嶺、問水亭路過
晴江岸:小供
邵家:小供
烏頭門路過
周家:大供,有戲
鐘家:路過
毛家:小供
光溪村鐘祠:小供
大栲樹下:大供,九如會演戲,現址在鄞江鎮政府前面
行會隊伍經過路線共有供點十二處,其中大供五處,最大的供點為光溪村大栲數下。根據各村各堡的經濟實力,最多的時候有廟會戲五台。稻花會行會隊伍至下午五時左右到達光溪村上河頭大栲樹下,王令公神轎由當坊弟子供祭時間最長;行會隊伍由當坊供餐。二更前後,王令公回殿,行會結束,鄰鄉客串炮會、燈會回歸。稻花會行會路線途徑鄞江、洞橋、寧鋒、句章四個鄉鎮,全程約四十華里。
六月初七日,官池河鴻善戲班子移至它山廟內演安神戲。
“六月六”稻花會行會整個過程最為熱鬧壯觀的搶抬神轎,江南數省首屈一指。行會隊伍神轎過處,各村各堡原先均用石灰白線標明。神轎還未至境,各堡、各村各族已指派數十名精壯後生在境界線上搶抬神轎,決不允許對方弟子越過界線,如越雷池一步,必會犯眾。各方鄉紳,各會旅長提早吩咐青年後生,儘早儘快搶抬神轎過線,多留神轎在境,多保當坊太平。
按廟會行會規定:此點供畢,下供點境界線迎接神轎。但各村各族為使神轎有多餘時間留境,因而引起彼此搶抬神轎,更有不是抬轎青年混雜其間,搶抬神轎。僧多粥少,多有抬不著神轎的,摸摸神轎轎槓,也有自慰之感,來年必得好運。神轎一到二供點交界線上,如現今拔河賽一樣,拖上拉落;進退如潮漲潮落。有時進三步退十步,有時進十步退三步。神轎前進艱難,鄉民紛爭激烈,更有為此吵架,打相打的;有的相互推綴而翻落污溝里和爛泥田裡的,有時官府出面進行調停和彈壓。此狀空前,充分表達了它山廟下弟子百姓對王縣令的敬仰之心。
縱觀“六月六”稻花會,神轎出殿巡視界下是廟會的中心,其市集街景並非“三月三”與“十月十”三大廟會相比。因天氣炎熱,當時最佳的防暑藥品是薄荷,最佳防暑食品是木蓮,因木蓮製作簡便,衛生條件差,整個廟會期間,腹瀉人員無數,有時保太平所而弄得不太平。
四十年前的稻花會,神轎出殿已成夢幻,筆者尚屬稚童,對稻花會的熱鬧市景記憶憂新。最流行最時髦的防暑食品是冰棍,最新鮮的水果是杏子。官池河是天然泳池,成了我們一班頑童游泳戲耍的好地方,目睹官池塘上的趕廟會遊客,蜂湧蟻聚的人群,被擠下塘堤掉下河來,不禁開口大笑,有時被河水嗆得面孔發紅,淚水直流。
星轉斗移,數十年過去,稻花會已成為人們想像中的一夢,但願社會的前進,“六月六”稻花會捲土重來,重現熱鬧的民俗文化。
星轉斗移,數十年過去,稻花會已成為人們想像中的一夢,但願社會的前進,“六月六”稻花會捲土重來,重現熱鬧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