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簡介
墨戎苗寨即龍鼻嘴村,全村由13個苗寨組成,有17個村民小組,共1018戶,5568人。位於吉首、古丈、保靖三縣(市)交界處,距州府吉首20公里,距古丈縣城22公里,距張家界130公里,距風凰古城80公里。該村正處於張家界至鳳凰這一“黃金通道”上,焦柳鐵路、龍吉高速公路、省道S229公路穿寨而過,交通便利。
“墨戎”為苗語,意為“有龍的地方”。墨戎苗寨的苗族風情、苗族文化藝術主要有:苗族服飾銀飾、苗族刺繡、苗族建築、苗族趕秋、苗歌、四方鼓、盪鞦韆、舞獅耍龍、上刀梯下火海、巫儺絕技等。
墨戎苗寨被湖南省有關廳局和國家有關部委分別授予“苗族花鼓之鄉”“民族團結示範點”“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特色旅遊名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墨戎苗寨
- 外文名稱:Mo Rong Miao Village
- 地理位置:湖南省湘西州古丈縣墨戎鎮 229 省道旁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占地面積:11.8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早8點——晚上20:00點
- 景點級別:國家 A A A 景區
- 門票價格:32
- 著名景點:風雨橋、巫儺堂、卡門、四方苗鼓
歷史沿革,苗族服飾,苗族服裝,銀飾,邊邊場,四方鼓舞,趕秋節,接龍,巫儺絕技,墨戎特色飲食,稻花魚,百蟲宴,墨戎長攏宴,墨戎苗寨,墨戎苗寨門票,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大約五千多年以前,生活在長江與黃河中下游一帶廣大平原地區的九黎部落向北擴張,與東進和南下的炎帝、黃帝部落發生劇烈的武力衝突,經過長時間的征戰,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區被擊敗,蚩尤被黃帝擒殺。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開始第一次大遷徒,放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退回到長江中下游平原,並於洞庭湖和鄱陽湖之濱建立了“三苗國”。
隨著“三苗國”的日漸強大,堯、舜多次對“三苗”進行征剿。舜帝“南巡狩獵”,對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進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區遷徒。
向西北遷徒的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於“羌人”,成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則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轉而向南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區遷徒;有的更是穿過平原向南、向西深入雲南、寮國、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遷使的苗族先民則與楚人融合,後因楚漢爭霸戰爭,楚國滅亡,苗族又一次次的背井離鄉,一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一帶),一部分南下廣西融水,後又到達貴州雷山等地。
另一部分從洞庭湖西遷的苗族先民,溯沅江經過長途跋涉進入武陵山區的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武溪、辰溪)一代,後來形成了史上著名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古丈屬酉溪為五溪之一部。
戰國時,古丈地區屬楚。秦統一中國,置郡縣,古丈屬黔中郡。至漢,屬武陵郡(其治城設今常德)酉陽縣(其城設今永順王村)。三國時,屬東吳荊州郡酉陽縣。自梁至隋,改屬沅陵郡大鄉縣(其治城設今永順老司城)。至唐,屬溪州(老司城)。五代十國時,屬楚溪州下溪州。至宋,屬辰州瀘溪郡。明朝時期,古丈屬永順宣慰使,設有四旗,墨戎為英旗。明王朝經營西南以來,朝廷與當地苗族之間衝突時起時伏。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明王朝為防苗變,始修苗疆邊牆(現稱中國南方長城),南起鳳凰與銅仁交界亭子關,北到古丈的喜鵲營(即墨戎苗寨)。自東漢到清朝年間,古丈為苗蠻地,“改土歸流”後屬永順之4保。清道光二年(1822)建置古丈坪廳,設撫民同知,轄6保,共包括228寨,其中苗寨58個,墨戎為西英保。古丈坪廳因屬苗疆要地,曾與鳳凰、乾城、永綏(花垣)三廳被稱為“苗疆四廳”。
由於統治階級的壓榨,苗族人民的反抗交替不絕,被朝廷認為“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清朝乾隆、嘉慶年間(1795、1796),以默戎為中心的周圍苗民奮起回響和參加了湘西苗民起義的鬥爭,苗民義軍進攻古丈坪卡,與清軍激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古丈撫民同知汪明善聽從四品拔貢許炳元主意,向老百姓加徵稅款,默戎苗民不堪負重、苗弁梁再拔率苗民百餘人,殺進城裡,砍掉了豎在文廟坡上的拔貢桅桿,抗捐抗稅。民國8年(1919),墨戎苗寨周圍共58寨苗民,苦於苛捐雜稅,一萬多人聚集九龍洞,在苗民首領龍廷九的率領下,喊出“反過朝廷、硬過衙門”的口號,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抗捐罷稅鬥爭。
民國11年(1922)湖南廢道制,全縣行政區劃為8個鄉,默戎為西英鄉。民國32年(1943)古丈縣與相鄰縣調整地域管轄,調整後西英鄉改稱信義鄉。1950年古丈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永順專區,全縣劃分4個區,信義鄉又改稱西英鄉屬第4區。1956年撤區並鄉,古丈設1個鎮15個鄉,西英鄉改為龍鼻鄉。1958年,全縣實現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龍鼻鄉又改為默戎公社。1966年默戎公社又再改為龍鼻公社。1984年,農村體制改革,政、社分設,社稱鄉、大隊稱村,取消龍鼻公社,新成立默戎鎮至今,墨戎苗寨稱龍鼻嘴村。
苗族服飾
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
苗族服裝
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複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複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墨戎一帶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樸。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銀飾
銀飾品普遍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 在遠古的遷徙過程中,苗族人逐步認識到了銀子的神奇功效,銀子具有物理許性質上的消炎殺菌的作用,慢慢的苗族人就喜愛上了銀飾品,認為佩戴它可以除病消災。具體的有銀冠、銀珈、項圈、披肩、項鍊、牙籤、髻簪、耳環、手鐲、戒指等。項圈由小到大多達七圈為一套,重二千餘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繞如螺旋,或偏圓,平面上鏨出各種花紋圖案。項圈是苗家姑娘戀愛、結婚必備之物。牙籤一般由數根薄而透明的牙籤和四到八條銀鏈、小銀鈴組成,每條銀鏈又由數十個直徑不超過2毫米的小銀環連綴而成。每個零件又編、鏨、刻出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鸞鳳交頸、雙鳳朝陽、並蒂桃等,以祝願幸福吉祥;鯉魚跳龍門、梅花滿場等表達好願;針筒、猴子喜桃、獅子滾繡球等則表現生活情趣;一副牙籤要同時具備形美、色明、聲脆、實用等優點。 講究的人家,還都會用銀質的水杯喝水、銀碗筷給小孩吃飯、用銀製品來刮痧等等方式來達到消毒、保健、養生的目的。
苗族的手工鍛造銀飾品的工藝已經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成品具有極高的美學以及收藏價值。墨戎苗寨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重要的苗族銀飾的手工鍛造技藝傳承地。
邊邊場
在吉首周邊和古丈一帶的苗族地區,苗族青年婚前戀愛十分自由。每逢鄉場趕集,各寨的男女青年就會結伴前來進行交友活動,尋覓意中人。俗稱“趕邊邊場”。在熙熙攘攘的趕集人群中,小伙子只要看上某個姑娘,就會悄悄拉一下她的衣袖,偷偷踩一下她的腳,或者輕輕撞她一下,以試探對方的心意。要是姑娘看上了某個小伙子,也會一樣行事。互生好感的雙方則會在回家的路上結伴而行,以歌傳情,作進一步的溝通交流,以期締結良緣。
唱苗歌也是苗族青年表述心跡、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苗歌博大精深、構式嚴謹、種類繁多。在或激越高亢或委婉纏綿中表情達意。青年男女苗歌唱答時,陶醉在一種藝術氛圍中,求含蓄多比興,絕無淫詞爛調;趕“邊邊場”必須避開同宗的父老兄弟姐妹,偶然相遇也必須馬上規避,否則將被視為大不敬;同姓男女皆為兄弟姐妹,不能談情說愛,更不能通婚,同姓通婚將被視為大逆不道。
四方鼓舞
古丈縣墨戎苗寨是全國著名的苗鼓之鄉,國務院授予的民俗文化藝術之鄉。苗鼓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鼓節奏明快,動作舒展大方,鼓者雙手交替擊鼓,全身閃轉騰挪,擊鼓與舞蹈結合在一起,極富觀賞性。《猴兒鼓舞》風趣詼諧,表演者邊敲鼓邊模仿猴子的動作,挑逗戲耍;《花鼓舞》鼓點節奏歡快,表演者動作輕盈,姿勢曼妙。
墨戎四方鼓舞的國家級傳承人向紅霞女士,觀察墨戎一帶苗族人的生產生活,在傳統苗鼓的基礎上結合採茶、揉茶、炒茶等工序編創了一套“四方鼓舞”。鼓者舞袖相聯,左旋右轉,步伐靈活多變,把苗族人們的生活場景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鼓舞的表演之中,鼓聲時而柔慢,時而激越,柔時充滿了生活美好氣息,激越時則滿是戰場的喧囂,讓人激動不已。
2013年,湘西古丈墨戎苗寨四方鼓隊在全國鼓舞邀請賽中喜獲銅獎。
趕秋節
趕秋節,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娛樂、互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在立秋日那天,當地民眾停下手中的農活,穿上節日的盛裝,結伴成群,從四面八方的村寨來到趕秋的集上,歡聚在秋坡上,觀看吹笙、演戲、武術、舞獅子、耍龍燈、上刀梯等娛樂節目,並且親自參與打鞦韆、打球等等娛樂活動,同時還進行物質交流,青年們則多利用這次一年一遇的機會物色對象、談情說愛。
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英武善射,為人正直,深客群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舉手拉弓,一箭射中。與山鷹同時墜落的,還有一隻花鞋。這隻花鞋,繡工極為精巧,一看就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找到這隻花鞋的主人。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同時能坐8個人的風車,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歡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他願望實現了。他找到了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後來,他們通過對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結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幸福。從那以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最後演變成“趕秋節”,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
接龍
接龍是苗族最主要的圖騰之一。認為龍神在冥冥中主宰人們的命運。一戶人家或者一個村寨的興衰禍福都與龍神的護佑與否有關。因此,苗家人時常舉行接龍活動,以求避災去邪、人財興旺。苗家接龍舞可分為大型的村寨接龍和家庭接龍。兩種活動僅是規模大小有別,其過程基本相同。一般要選3女2男象徵東西南北中五方龍神,端坐於堂屋中。苗巫師則身穿法袍,手搖銅鈴,作法誦經,先祭龍、問龍,然後巫師帶領眾人到有水井處取水接龍,最後安龍。“寨龍”一般安在寨子背後,“家龍”則安在主人家的堂屋裡,即在堂屋中央挖一個小洞,在洞裡放置一個小土罐或一個小瓶子,瓶內放一點硃砂,灌滿水後用石板蓋上,安龍儀式就結束了。把“龍”接回了家裡或寨中,此後便可保佑全家或村寨無災無難、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巫儺絕技
湘西苗族延續至今的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形式,直接反映了巫教的宗教內涵。苗族人從大遷徙開始到定居湘西,長期生活在民族鬥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之中,民族的生死存亡時刻威脅著他們,人仇鬼恨交織在一起,聽不見天神的福音,得不到天子的恩賜,他們除了崇拜祖先、信仰民族鬼魂外,就只有繼續信仰萬物有靈了,他們把一切的自然物都想像成有感覺、有意志、有思維的生命體,能像人那樣進行有意識、有感情的活動,具有人一樣的社會關係,使自然人格化,與人平等相處,使人們得到一種精神安慰。墨戎一帶的巫術,就是這種信仰這種精神的具體體現。
苗族儺技淵遠流長,獨具特色,享譽海內外,其絕技絕活既驚、奇、險,又神秘莫測,讓人匪夷所思。在至今仍保留著“踩鏵口”、“撈油鍋”、“上刀梯”、“吃火”等絕技絕活。
墨戎苗寨的“秤桿提米”、“仙人合竹”等巫儺絕技的表演令人嘆為觀止。
墨戎特色飲食
苗家獨特的民族飲食風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湯最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湯、酸菜、醃酸魚、牛肉酸、豬肉酸、酸辣子、酸蘿蔔、青菜酸、豆類酸等。苗族吃酸菜的歷史悠久,跟他們深居高山,缺少食鹽有關,平時很難買到蔬菜和肉類,所以每家都備有酸壇,用以醃製各種酸味食品。在製作酸味食品上,苗家人有整套工藝和吃法。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
稻花魚
稻花魚是湘西苗族人最愛的一道美食,插秧的時節,在稻田裡放上幾百尾魚苗。魚兒靠捕捉稻田裡的蟲子為食,稻花盛開以後,就到了魚生長的最歡快的時節。散落的稻花會讓魚兒長得膘肥體壯,是食用的絕好時機。 稻花魚,營養物質含量很高,特別是蛋白質含量是普通魚的3—5倍。稻花魚肉質細嫩,味道香美,適合煮湯。先將鍋子燒紅,放適量當地的花生油和茶油,把薑絲煸至香味四溢,然後把魚放入鍋內。待到魚身兩面都炸成微黃時,注入泉水,蓋上鍋蓋,沸騰後,添加食鹽,再用細火燜10來分鐘就可以出鍋了。稻花魚吃起來含有稻花的清香味,因此不要放過多的佐料,否則會破壞原味。當然,稻花魚如放些辣椒,則香辣撲鼻,是下酒的絕佳好菜。
百蟲宴
百蟲宴不是吃100種蟲子,而是指苗家溪溝與田間可食用的昆蟲、幼蟲,另有一些魚類也被當地人當作蟲兒。吉首周邊墨戎一帶四季有蟲,春有桃花蟲、瓢瓜蟲;夏有蝦米、草鞋蟲;秋有打屁蟲、白漂蟲;冬有水蜈蚣、蜂蛹。百蟲宴以時令蟲兒菜為主菜,輔以苗家臘肉、酸湯等配菜,成為相傳數百年的美食。
墨戎長攏宴
墨戎長攏宴(長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通常用於接親嫁女、滿月酒、以及本村寨其他重大喜慶節日的宴飲活動。左邊是主人座位,右邊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對,主人勸飲並對酒高歌,如若客人對不上主人的歌,那主人是不會輕易地給客人筷子的。其過程充滿了苗家所特有的喜慶和歡樂,為苗寨所必不可少的一次經歷。
墨戎苗寨
古丈地區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開始了茶葉的種植,如今,湖南兩大名茶之一的“古丈毛尖”早已蜚聲海內外,墨戎苗寨是“古丈毛尖”的重要產區之一。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領導下,龍鼻嘴村黨支部,村委會團結帶領全村人民,因地制宜,積極摸索“民族文化民村、旅遊產業興村、茶葉產業富民、茶旅結合”的發展之路,努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充分利用“古丈毛尖”品牌,大力發展茶葉產業,採取“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新擴茶園1200畝,實現了人均擁有一畝茶園,進入盛采期後,可望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
在黨的惠民、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墨戎苗寨(龍鼻嘴村)村支(居)兩委在古丈縣委縣政府以及墨戎鎮黨委的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村人民,以“旅遊興村、茶葉富民”為全寨發展的指導原則,積極摸索以深度挖掘和保護民族文化為核心的旅遊產業的發展之路,全力發展苗族風情鄉村游,於2013年4月8日,成立了“湘西墨戎苗寨鄉村游有限責任公司”,組建苗族“四方鼓舞”、“苗族銀飾手工鍛造工藝基地”、“巫儺絕技”、“苗族山歌”、“苗族跳舞”等民間藝術表演隊。通過參訪保存完好的古樸苗寨、欣賞神秘的苗族民俗表演以及品嘗獨具風味的“苗家長龍宴”招徠遊客,自2013年“墨戎苗寨民俗風情風景區”試營以來,深受旅遊市場的青睞。
2018年,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達到102萬餘人,2019年預計接待遊客人數將超過120萬人,同時公司還解決了500多人的就業問題,直接間接創造就業崗位數百個,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巨大的的社會經濟效益,為武陵山片區的人民的脫貧致富闖出了一條新路。
墨戎苗寨門票
門 票:¥32
巫儺絕技演繹場:¥48
苗家長攏宴:¥38
滿 意 度:100%
景點簡介:
墨戎苗寨有湘西“小千戶”之稱,對了歌、喝了酒、擊完鼓,才能走進這個曾經是“竿子營”的古苗寨:“竿子營”的營房、烽火台流淌著歷史的滄桑;精彩絕倫的苗家手工銀飾鍛造技藝會讓人嘆為觀止;在楊占鰲將軍的故居里,去感受苗族人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在茶農家裡,去品鑑最好的“有機茶”之一的“古丈毛尖”;奧運會展演過的“四方花鼓”會讓您感受到戰鼓的震撼;苗人的巫儺神技更會讓您瞠目結舌,目瞪口呆……
遊玩主題: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所屬地區:湘西州
地圖信息
地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湘西州墨戎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