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魚,其實就是鯉魚,但不是養在池塘而是養在稻田裡。農家人講究農田的綜合利用,於是會在插秧苗的時候,往稻田裡投放一些魚苗,土地肥沃,降雨充沛,適合魚兒的生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夷山稻花魚
- 別名:鯉魚
- 方法:往稻田裡投放一些魚苗
- 地點:武夷山
發展現狀,養殖,食用價值,歷史起源,
發展現狀
如今,許多人從稻花魚里尋到農趣了,他們不僅吃魚,還到稻田看風景。
在武夷山市吳屯鄉,有許多被當地農民稱作“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過三丘”的梯田,因海拔高、地勢落差大,不要說農業機械化,連用畜力耕作都很困難。這些原先誰都不愛整的碎田塊,如今成了養稻花魚的搶手田。當地農民化劣勢為優勢,闖出了一條新型生態農業的致富路,實現了稻魚共生互利,保護了生態資源,生產出的稻穀和鮮鯉魚還創造出不少利潤。
在吳屯鄉毗鄰的後源、後乾、倪壢、麻壢、嶺根五個高山村,到處都是連綿起伏的梯田,每年鮮魚量有25萬斤,產值可達625萬元。
近年來,昔日靠山吃山的農民開始有計畫地開發搞活這一特色產業,在梯田裡推廣稻田養魚生態新模式。而今,吳屯鄉的山民們有了自己的十八村農業合作社,稻田養魚模式已輻射周邊3個鄉鎮19個高山村,總面積達2萬畝,農民年可增收1500萬元,鯉魚乾賣到供不應求。
養殖
通常,稻田裡適合餵養鯉魚。春末的時候,會有很多本地人挑著魚苗來賣,育苗價格跟著漲,每尾要一塊多。當然,這些都是苗販們從頭髮絲大小的“水花”精心餵養了一年多的,當地稱之它“冬片”,投放魚苗也是有講究的,每畝地放養200——300尾較合適,過多會導致食物不足。
稻花開的時候,是魚生長最快的時候。每到這個時候,你到田地里走一走,到處都是魚兒出來吃落在水面的稻花發出的聲響。稻花期會延續10來天,等到稻花落盡,變成豐滿的稻穗時,這時個頭大的鯉魚已有半斤來重,正是食用的絕好時機。
食用價值
吃過稻花的魚,營養含量很高,特別是蛋白質含量是普通魚的3——5倍。稻花魚肉質細嫩,味道香美,適合煮湯。先將鍋子燒紅,放適量當地的花生油和茶油,把薑絲煸至香味四溢,然後把魚放入鍋內。待到魚身兩面都炸成微黃時,注入泉水,蓋上鍋蓋,沸騰後,添加食鹽,再用細火燜10來分鐘就可以出鍋了。滿滿的熱湯里,稻花魚泛著蔥花、蒜瓣的芬芳,魚湯鮮美至極,魚肉嫩辣滑溜,配菜的芋子塊、豆腐泡,挾帶著魚的鮮美與湯的香辣,讚不絕口。
冬季即將到來,“立冬補冬,補嘴空”,熬一大盆陶器鯉魚辣湯,再整上幾口武夷老紅酒,奇辣、濃鮮、甜香、嫩爽、酥滑……種種美味,蜂擁而至,那叫一個快意。
歷史起源
聽武夷山十八村上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盧劍先生介紹說,“吳屯稻花鯉魚,並不是毫無根底的無名之輩,傳說漢武帝祭祀武夷君時,供奉的就是此魚的前身——武夷高山鯉魚乾。據考證,稻花魚起源於北宋初期,當地山民就開始生產製作。武夷山(原崇安)建縣後,歷代縣衙都選用“田鯉乾”為進獻宮廷的貢品,並且多次受到嘉獎和好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武夷稻花鯉魚,如今的盛名與廣受歡迎,則得益於武夷之祖——彭祖,亦是中國烹飪之祖的賜予,彭祖在中華烹飪史上率先用辣味來烹飪——這也是武夷菜餚多辣善辣的根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