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程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程良(1883—1911),安徽省懷遠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1905年由倪映典、鄭贊丞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08 年與熊成基、宋玉琳共謀安慶新軍起義。1909年赴南京,與宋玉琳相誓約,同赴廣州。1911年隨宋玉琳赴廣州,在趙聲部進行革命活動。廣州起義前,宋玉琳設立機關部,程良偽裝啞人往返香港、廣州間,充當聯絡。4月27 日,程良與宋玉琳同至小東營出發攻督署,轉戰華寧里。

終年28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程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省懷遠縣
  • 出生日期:公元1883年
  • 逝世日期:公元1911年
  • 職業:革命家
  • 畢業院校:安慶陸軍國小堂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參加黃花崗起義
  • 家庭成員:程萬彭,李紹武
  • 性別:男
  • 終年:28歲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偽裝啞人,廣州起義,人物評價,家庭成員,後世紀念,雙烈祠,陵墓,程良路,雙烈亭,

人物生平

1883年(清德宗光緒九年),程良出生於安徽懷遠。年少時家貧,清提督李紹武老而無子,因與程萬彭有親情,收程良為義子。後程良因受歧視,乃憤而複姓歸宗。程良兄弟四人,程良排行第二。少時稍通文史,膂力過人,誠樸俠義,人稱“呆公子”。19歲肆業於安慶陸軍國小。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由倪映典鄭贊丞介紹入同盟會。當時,趙聲統新軍三十二標駐南京,程良任趙部正目。趙常率新軍操練於明陵,演講革命道理,講至精闢生動處,程良常為之感泣。後因孫毓筠涉嫌被捕,趙聲去廣州,程良亦去廣州任趙部下級軍官。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返皖,與熊成基宋玉琳共謀安慶新軍馬炮營起義,失敗後離安慶。
1909年(宣統元年),程良再至南京,與宋玉琳相誓約,同赴廣州。宣統三年春,隨宋玉琳赴廣州,同在趙聲部進行革命活動。廣州起義前,宋玉琳在馬鞍街設立機關部,程良偽裝啞人往返香港、廣州間,充當聯絡。
1909年4月27 日(宣統元年),與宋玉琳同至小東營出發攻督署,轉戰華寧里。程良衝鋒陷陣,血殷襟袖,戰至日暮,仍堅持戰鬥。宋玉琳見敵眾我寡,急呼程良先行退去。程良說:“與群同來,不能忍去。”終至彈盡被捕。滿清提督李準嚴刑逼供。程良大罵說:“吾與滿奴無可言者。”再問,終不答,當時被稱為“啞黨人”。大義凜然,從容就義,時年28歲,烈士忠骨葬於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墓。

人物軼事

偽裝啞人

當時同盟會在多次起義失敗後,為了把革命推向前進,決定再接再厲,集中全部力量,在廣州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1910年11月,孫中山與黃興、趙聲等在檳榔嶼議定廣州起義計畫,會後由黃興、趙聲在香港組成統籌部並分任正、副部長。派人到新軍、巡防營和會黨中活動,向海外華僑募集經費。各地同盟會員紛紛潛入廣州,準備起義。並從香港選派骨幹八百人組成敢死隊進入廣州,陸續設立秘密機關三十餘處。
廣州起義前,宋玉琳在馬鞍街設立機關部,程良則偽裝啞人,往返於香港和廣州之間,充當聯絡。

廣州起義

1911年4月8日,革命志士溫生才在廣州擊斃清將軍孚琦,被捕犧牲。由於清兩廣總督張鳴岐嚴加戒備,同盟會起義計畫作了改變,在力量尚未集中而又不得不發動的情況下,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黃興率敢死隊一百多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轉攻督練公所,正遇清水師提督李準率兵截擊,雙方展開激戰。黃興的右手在激戰中被打斷了兩個指頭,但仍然沉著地指揮戰鬥。
此時,宋玉琳、程良等加入黃興所部,攻打總督衙門,轉戰華寧里,衝鋒陷陣,英勇頑強,血染襟袖。起義軍奮戰一晝夜,傷亡嚴重,被迫退卻。宋玉琳見情況危急,催促程良先退。程良說:“與君同來,不能忍去。”兩人繼續並肩血戰,最終彈盡力竭被捕。
之後宋玉琳在受刑訊時,大義凜然,慷慨激昂,陳述黃興攻戰之理由,並坦言道:“安慶之役,吾當死而未死,將有以報吾友范君也,今日者則可以死矣。”問官及觀審者無不動容。
清水師提督李準嚴刑逼訊程良,程良英勇不屈,大罵道:“吾與滿奴無可言者。”再三訊問,終不答話,當時被稱為“啞黨人”。
兩人就義時,宋玉琳32歲,程良28歲。

人物評價

孫中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
孫中山:“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孫中山:“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上一抔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篡”。

家庭成員

父親:程萬彭
義父:李紹武

後世紀念

雙烈祠

1930年,懷遠民眾為紀念宋玉琳和程良,在荊山北麓的白乳泉附近建造起一座磚木結構的“雙烈祠”,並立下紀念碑文。建國後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墓

英勇就義後被埋葬於廣州市市區北面的白雲山南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
黃花崗墓園北向南,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始建於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於墓坊。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後。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建國後政府在墓園外築起圍牆,1961年這裡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程良路

程良路:南至江邊大觀樓,北至玉琳路,全長172米。民國25年(1936)以紀念烈士程良而命名。解放初期改稱民族路,文革期間易名紅星路,81年恢復程良路名。民國25年修築,52年和87年重修。

雙烈亭

遠荊山南麓的烈士陵園,依山傍水,松柏長青。園內赭石構築的“雙烈亭”挺拔峭聳,是為紀念在1911年同盟會廣州黃花崗起義中壯烈犧牲的懷遠籍革命志士宋玉琳和程良而建。烈士的犧牲距今已將近一個世紀了。
2002年,懷遠縣人民政府又出資10萬元,在荊山南麓的烈士陵園內建造“雙烈亭”。精美的石亭,背倚青山,俯瞰淮河,讓宋玉琳和程良兩位烈士的英名永遠留駐在故鄉的荊山淮水之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