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學派

程朱學派

程朱學派,北宋二程(顥、頤)和南宋朱熹理學派別的合稱。又稱“程朱理學”。與心學(陸王學派)對立。朱熹集濂學、關學、洛學之大成。斷言“理”先天地而生,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並賦予倫理的屬性。謂:“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朱文公文集·讀大紀》)遂將封建“三綱五常”抬到“天理”的高度。繼承發展張載、二程人性觀點,認為人性是“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人心是“道心”與“人心”的雙重構成,故教育作用即是“復性”和“盡心”,不僅要變化先天的“氣質”之偏以恢復“天地之性”,而且要消除後天的物慾和私慾對“人心”的蔽障,而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中庸章句序》)。

基本介紹

簡介,詳解,觀點分歧,程顥,程頤,影響,意義,相關論文,

簡介

此派發端於北宋周敦頤,他以儒學思想為主融合道學佛學、,建立了一套綜合探討宇宙本原、萬物生成、人性、封建倫常等問題的哲學體系,提出“無極而太極”、“性”、“命”、“理”等範疇。其弟子程顥程頤是這一學派的奠基人,開始以“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提出了略為系統的“理氣說”、“人性論”、“格物致知說”等。其四傳弟子、南宋朱熹主要繼承和發展了二程的學說,亦吸取了北宋其他理學家的某些觀點,使“天理論”、”住論”、“格物致知論”、“持敬說”等理論更加豐富和嚴密,完成了宋代理學集大成的歷史使命。因此,後人把創立和完成這一理學體系貢獻最大的二程、朱熹連在一起,合稱為“程朱學派”。
此派是宋代理學的主要代表,勢力最大。在發展過程中,內部又分成許多流派。此派與南宋陸九淵心學學派”在理學基本慨念、“太極”以及治學方法等問題上,觀點不甚一致,有過多次爭論。又分別與永嘉學派葉適等)、永康學派陳亮等)有過關於“王霸又利”等問題的辯論。與王安石“新學學派”觀點也不一致。派學說,宋代以後得至了統治階級的提倡,逐步取得了儒學正宗的地位,成為官方哲學。影響極其深遠。參見“明道學派”、“伊川學派”和“晦翁學派”。

詳解

中國以宋代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哲學學派。該學派肇端於北宋的周敦頤,奠基於二程,完成於南宋的朱熹,是理學中最大的學派。
程顥、程頤早年受業於周敦頤,接受其道德性命之學的觀點。但他們自稱“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他們利用《周易·繫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提出理是“形而上者”,器是“形而下者”,形而上之理是 “所以陰陽者”。認為 “天下只是一個理”,就是君臣父子夫婦等人倫道德之理,這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天下之定理”。他們以為最高範疇,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
但程顥、程頤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程顥強調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和性無內外之說,提出“只心便是天”的觀點;程頤則強調“性即理也”。這些不同傾向對理學的演變有重要影響。
在理學的發展過程中,二程以洛陽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學派,即所謂洛學。其弟子甚多。著名的有謝良佐、楊時、游酢、尹焞等人,張載弟子呂大臨等人後來也轉向這一學派。二程去世後,其弟子多流於禪學。被稱為“洛學之魁”的謝良佐以“覺”為,提出仁便是“生意”,主敬便是“常惺惺”。
南宋洛學大家楊時(1053~1135),繼承二程思想,提倡由誠意正心,推之以“平天下”的內外合一之學,強調人心、道心、天理、人慾的區別。羅從彥在楊門“獨得其傳”,主張窮理、無欲,行“理之所必然”,論《中庸》在盡心知性,論《大學》在知所止,是理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李侗從學羅從彥,主張默坐澄心以體驗“未發”以前氣象,並強調理一分殊。他再傳朱熹時曾說:“理不患其不一,所難者分殊耳。”朱熹深受其影響。
朱熹不僅繼承、發展了二程思想,而且集諸儒之大成,對北宋以來的理學思潮進行了一次全面總結,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理學體系。他繼承發展了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把太極之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並發揮了“理一分殊”說;他批判地吸收和改造了張載關於世界統一於氣的思想,系統地論述了理氣的關係;他在二程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格物致知說和知行學說,建立起完整的人性學說和有關修養方法的學說。由於他的學說以二程思想,特別是以程頤思想為基礎,以理為最高範疇,而與以陸九淵為代表的理在心中的思想有所不同,後來的學者把他和二程聯繫起來,統稱為程朱學派。
朱熹歿後,由於其哲學體系的內在矛盾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程朱學派在發展中發生分化。朱學正統派除堅持以理為最高範疇之外,一部分人繼承和發展了朱熹的心性學說,統理於心,把朱熹哲學發展為心學。一部分人批判朱熹的理學體系,改造他的理氣論和格物致知說,發展成以氣為本的哲學。
朱熹的弟子黃乾,發揮了朱熹的道統論和體用說,論證了理一元論哲學。較有影響的弟子陳淳在《北溪字義》中系統地解釋了朱熹哲學的重要範疇,發揮了理氣論、心性學說和知行說。
南宋末年,真德秀魏了翁發展了朱熹的心性之學。真德秀提出以心為仁、以仁為“歸宿之地”的成己成物之學。魏了翁提出心即太極,“天只在此心”的命題,以求其本心為主要方法。黃震批判了“道心人心”說,提出理在物中、道在器中的思想。文天祥提出道不離天地萬物的思想。
元朝的許衡吳澄,調和朱、陸思想。許衡反對章句訓詁之學,以盡心知性為格物致知,強調反求諸心;吳澄公開提出以“尊德性”為本,不可“外心而求道”的心學方法。另一理學家劉因,則反對心學,提倡格物窮理之學。
明初的薛瑄和吳與弼都重視道德踐履,但從不同方面發展了朱熹哲學。薛瑄批判了理先氣後、理生氣說,吳與弼提出心含宇宙、天人一體的心學觀點。吳與弼的弟子胡居仁繼承了理學理想,另一弟子陳獻章提出心與理一、宇宙在吾心的命題。羅欽順批判地改造了朱熹理學、建立了以氣為本的哲學,從朱學中分化出來。此後,陳建、呂楠等人堅持格物之學。
明清之際,王夫之等人全面地批判總結了朱熹哲學,陸世儀、張履祥等人批判改造了朱熹的心性說,李光地、陸隴其等人堅持正統理學,但無重要發展。

觀點分歧

程顥

程顥認為,理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趨勢,"理者,天也","言天之自然者,謂之天道";對於"道"與"器",則認為"器亦道,道亦器",將道視為無始無終的萬物主宰。強調"天人本無二",人心與萬物不可分,人心本無內外,天地萬物皆與我渾然一體。只要"誠敬存之",使心寂然無事,"郭然大公",內外兩忘,便可以達到"仁"的境界。
因此他強調"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以為天理內在於心中,窮理盡性,"當處便識取,更不可外求","先聖后聖,若合符節,非傳聖人之道,傳聖人之心也;非傳聖人之心也,傳己之心也。己之心,無異聖人之心,廣闊無根,萬善皆備,欲傳聖人之道,擴充此心焉耳。"
顯然,按照程顥的理解,理心一體,萬物皆在我心中,因此人們不須去認識客觀世界,而只需認識自心即可。這不僅上承周敦頤等人的思想,而且直接開啟了此後的陸王心學

程頤

程頤認為,所謂"理",重在指客觀事物之所以然,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天地之所以高深,鬼神之所以幽顯,都是因為天下之物皆可以理照。一物須有一理,但一物之理即是萬物之理,而萬物之理就是一個天理。顯然,這種主張雖說與程顥的主張並不根本衝突,但差別卻是極其明顯的。
在氣與道的關係問題上,程頤以為離開了陰陽便無道,所以陰陽是道。陰陽者,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為此,程頤特彆強調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別,以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以,陰陽者道也。這就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外部世界的客觀性,此點顯然與程顥的見解有所不同。
二程之間的不同是一種本然事實,但是這種不同並不影響他們在創建理學的過程中的相同點,而且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他們的不同只是細節,同才是根本。即以"天理"而論,儘管程顥說過“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的",然而從實際情況看,他們二人在天理問題上基本一致,都是將天理作為宇宙本體,並把全部學說建立在天理的基礎上,從而開創了宋明理學的新體系。

影響

程朱學派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大的哲學學派。從南宋後期起,它逐漸受到封建統治者的重視,歷經元、明、清三代,一直居于思想界的統治地位,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過巨大的影響。

意義

討論程朱理學,是肯定它的歷史地位,藉此了解中華文明。程朱理學影響如此之大,有其合理性;當現實發生巨大的改變,程朱理學的合理性也就逐漸消失了。
但是有兩點是我們今天應該認真思考的:
1、理學推崇的孟子的“民主觀念”,它告訴我們,民主並非舶來品。在古代的中國,儒家民主不同程度地存在於各個朝代,在宋代達到頂峰,帶來社會的繁榮;
2、理學為混亂的社會制定了秩序――禮教,在當時的社會,為穩定起到積極的作用、有深刻的影響。如果把這二者合併在一起,就是古代版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和集中分開來,都容易走向自己的極端,造成社會的混亂。如何平衡二者的關係,程朱理學的理論和實踐無疑是現代人的一個參照。不過,這是一個大主題,不是本帖能夠完成的,只能點到為止。還是繼續談朱熹和和他的書院:
江西省廬山五老峰山下有一個“白鹿洞書院”,是宋代最高學府,居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與當時的睢陽、石鼓、嶽麓書院齊名,合稱“天下四大書院”。理學大師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的教育準則,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響。
武夷山下有一個朱熹書院。在青山綠水之間,迴廊大廳圍繞在一個百丈見方的天井邊上,四處陳列著朱熹講學及其理念產生和傳播的種種史實。參觀者猶如一葉扁舟搖曵其間,感受著大海的遼闊。書院的部分是一個平整的草地,據說是當年學生們討論問題的地方,廁身其間,似乎還可以感覺到爭論的激烈和求知的歡樂。
據《羊城晚報》報導,浙江省不少父母,從年初一到年初七,都帶著子女到南宋大學者朱熹兩度講學的江南第一書院“桐江書院”,聽一個扮演朱熹的先生講授國學,人們將一間小小的私塾圍得水泄不通。據了解,現代“私塾”教育方興未艾,“四書五經”再度受到重視,不少家長希望子女在學懂現代知識之餘,亦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做人道理。
朱熹的理念影響悠遠,因為它源於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因為它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朱熹傳承了中華民族的香火,我們今天討論理學,也是為了把香火傳承下來,一代又一代,綿延不止。

相關論文

對中醫學“節慾養生觀”的影響
【作者】林殷
【關鍵字】程朱理學 節慾 養生學 中醫學
20世紀中國大陸程朱理學研究綜述
【作者】王心竹
【關鍵字】程朱理學 哲學研究 理欲觀 人性論 理氣觀
試析康乾時期清廷對待程朱理學的矛盾心態
【作者】王世光
【關鍵字】程朱理學 道統 治統 宋學 漢學
【摘要】康乾時期,清廷一方面利用程朱理學的道統論為其合法性作論證,凸顯程朱理學“正人心”思想;另一方面又打擊道統論中所蘊涵的與治統相對抗的精神,難以容忍程朱理學的“正君心”思想。在對待程朱理學的問題上,清廷始終在道統與治統之間處於矛盾心態。為了消除程朱理學的“弊端”,清廷又開始提倡漢學。所有這些策略最終加速了理學走向僵化的歷程。
董仲舒在明代的歷史命運
【作者】王莉[1] 甄洪永[2]
【關鍵字】董仲舒 明代 政治需要 程朱理學
【摘要】董仲舒在明代地位上升,在人品和學術思想上符合了當時的政治需要,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為程朱理學提供了資源,獲得了程朱理學的褒獎,隨著程朱理學地位的鞏固而上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