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穆來納森、沙菲爾創作的行為經濟學書籍)

稀缺(穆來納森、沙菲爾創作的行為經濟學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稀缺》是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他的研究夥伴埃爾德·沙菲爾創作的行為經濟學著作。

全書對人們陷入時間困境和物質困境,表達了足夠的憂傷。當然,在個人無法戰勝趨勢的時代大前提下,作者還是以其高瞻遠矚的洞察力給人以希望,他建議,人們學會合理分配資源,讓時間和金錢不再稀缺,更重要的是杜絕稀缺的心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稀缺
  • 外文名稱: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 作品別名: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 文學體裁:經濟學
  • 作者: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埃爾德·沙菲爾
  • 字數:23.8萬
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目錄

本書讚譽
《稀缺》測試題
引言資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態
第一部分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1章專注的“得”與管窺的“失”
資源稀缺換來了專注與回報
專注紅利
管窺
管窺所導致的忽視
管窺負擔
第2章頻寬負擔會降低人的智商
“噪聲”干擾了我們的思想
頻寬負擔1——認知能力
頻寬負擔2——執行控制力
收割前後的印度農民
其他形式的稀缺
稀缺,完全不同於壓力和憂慮
稀缺讓人變笨和更加衝動
第二部分貧窮和忙碌是如何讓“頻寬”變窄的
第3章裝箱、餘閒和權衡式思維
權衡式思維
餘閒
窮蜜蜂與富泥蜂
餘閒心態下的購買行為
沒有餘閒時犯錯,後果很嚴重
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餘閒
第4章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的道理
50美元,在窮人和富人眼中的價值不一
知覺的相對性
1美元的真正價值
識解
機會成本
第5章借用與短視
管窺與借用
《家庭問答》的啟示
忽視未來
無力規劃
第6章稀缺陷阱
停不下來的雜耍
逃離
問題的根源
餘閒,應對突發事件的利器
貧窮始於富足
孤獨就是社交稀缺
改變心態,逃離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第7章窮人為什麼窮
“最後一公里”問題
無能可以導致貧窮,貧窮也可以導致無能
大腦自由才能成為合格家長
窮人缺錢又缺頻寬
頻寬負擔導致智力下降
第三部分如何從稀缺走向富足
第8章如何讓窮人擺脫貧窮
包容窮人的不當行為
讓“警報”來得更早些
節省頻寬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頻寬可以構建
扶貧是個長期項目
第9章如何解決組織中的時間稀缺
餘閒的重要作用
餘閒,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4.45倍!火星探測器的教訓
用餘閒對抗救火陷阱
亨利·福特的時間管理智慧
“紅花”日本料理的啟示
“舍維斯”的餐桌管理經驗
第10章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視野中
讓“疏忽”等同“默許”
保持警覺
找準關聯行動時機
節約利用頻寬
在頻寬充裕時行動
為頻寬不足的人提供便利
從富足起步
以餘閒應對突發事件
結語規劃和管理好“頻寬”,稀缺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譯者後記
參考資料來源

創作背景

塞德希爾一直在向埃爾德抱怨: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能用來做事情的時間又太少。拖延,已經演變成了惡性循環,心事兒層出不窮。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對於埃爾德來說,他完全沒有因時間太少而一籌莫展的經歷。對於受此困擾的塞德希爾來說,這種狀況雖然令自己有些不知所措,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制訂了一個走出困境的計畫。
首先,他要制止事態的進一步惡化。以前積壓下來的事情優先去做,而新找上門的事情則一概拒之門外——他要對所有的新要求說“不”。他決定要一絲不苟地去完成之前的未竟之事,以避免拖延狀況進一步惡化。最終,他預期自己的辛勞一定能獲得成效:未竟事項的數量會減少到易於管理的程度。只有這樣,他才會考慮接手新事項。而且,從今往後,他要以更加謹慎的態度去做事——在點頭答應之前,一定要反覆斟酌才行。雖然這樣做並不容易,但卻很有必要。
計畫終於制訂出來了,塞德希爾感覺很滿意。這是自然。就像伏爾泰很久之前說過的那樣,“幻覺是所有樂趣之首”。
一星期之後,塞德希爾又打來電話:“我的兩位同事正在構思一部關於美國低收入人群的著作。這是一個好機會,我們應該貢獻一章內容。”據埃爾德回憶,塞德希爾當時的語氣里完全沒有一絲諷刺的意味。
顯然,“貢獻一章內容”這個機會太過寶貴,不容錯過。塞德希爾和埃爾德自然應承了下來。但也不出所料,應承下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寫得匆匆忙忙,還拖了很久的稿。而令作者沒有預料到的是,這個錯誤犯得很值得。因為正是這個錯誤,為作者創造了意想不到的機會,並最終催生了該書。

作品思想

《稀缺》這本書可以和《時間,快與慢》放在一起讀,前者講述的是心態,後者講述的是理論。兩本書都敏銳地發現了存在於人們生活中的時間悖論;在同樣的時間內,已經找不到空閒細緻地記錄一天的收穫,耐心地研究學術,或者情深意長地給親友寫一封信。這種變化或許只有一個解釋:時間已經由“慢”變“快”,不管是金錢還是時間,都變得無比稀缺。
作者和闡釋當下社會發生的一切雖然觀點有些老生常談,但是我們需要這樣的觀念,需要對我們的行為有所反思。作者用別具一格的視角,只關注信息如何進入並控制人們的日常生活。循著這根線索,再讀這部貌似談論時間管理與金錢儲備的著作,就會看到作者一貫堅持的社會文化人類學方法——從細微處見精神,把人們日常生活中熟視無睹的遊戲規則作為闡述的對象,分析“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

作品評價

《稀缺》是行為經濟學領域一部了不起的新作。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沙菲爾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重新解讀了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資源稀缺”,發現貧窮和忙碌並不是簡單地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一本《稀缺》,會讓忙碌的人警醒,貧窮的人振作。物隨心轉,境由心生,有容乃大,命由己造!——清華大學教授、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
《稀缺》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充滿了新思想,精彩的故事和深入淺出的道理,很可能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屬鬼經濟學》作者史蒂芬·列維特
《稀缺》一書將故事與研究成果自然而然地結合為了一體,它告訴我們:感覺自己擁有的比需要的少,這種情況會縮小我們的視野,扭曲我們的判斷力。這本著作對個人發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有看極大的參考意義。——《全新思維》、《全新銷售》作者丹尼爾·平克

作者簡介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出生於印度農村,7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993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於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1988年獲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開展過“貨幣幻覺”方面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