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是201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穆來納森,(美)沙菲爾;魏薇,龍志勇譯。
基本介紹
- 書名: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 作者:(美)穆來納森、沙菲爾
- 譯者:魏薇、龍志勇
- ISBN:978-7-213-06349-7
- 頁數:258
- 定價:56.90元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象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於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實際上,在長期性的資源(錢、時間)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管窺”之見,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頻寬負擔——當1元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任務處理的“雜耍”狀態中時……最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最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衝動。
本書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複雜成因,並提出以“餘閒”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所以,只有對“頻寬”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本書是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之後的又一部行為經濟學重磅新作,《金融時報》2013年必讀十佳商業圖書。
作者簡介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重要領頭人。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等人聯合創立非營利性組織ideas42,致力於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在麻省理工學院,與《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等人聯合創立“貧困行動實驗室”,並於2002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198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古根海姆獎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開展過“貨幣幻覺”方面的研究。
目錄
本書讚譽
《稀缺》測試題
引言 資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態
第一部分 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1章 專注的“得”與管窺的“失”
資源稀缺換來了專注與回報
專注紅利
管窺
管窺所導致的忽視
管窺負擔
第2章 頻寬負擔會降低人的智商
“噪聲”干擾了我們的思想
頻寬負擔1——認知能力
頻寬負擔2——執行控制力
收割前後的印度農民
其他形式的稀缺
稀缺,完全不同於壓力和憂慮
稀缺讓人變笨和更加衝動
第二部分 貧窮和忙碌是如何讓“頻寬”變窄的
第3章 裝箱、餘閒和權衡式思維
權衡式思維
餘閒
窮蜜蜂與富泥蜂
餘閒心態下的購買行為
沒有餘閒時犯錯,後果很嚴重
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餘閒
第4章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的道理
50美元,在窮人和富人眼中的價值不一
知覺的相對性
1美元的真正價值
識解
機會成本
第5章 借用與短視
管窺與借用
《家庭問答》的啟示
忽視未來
無力規劃
第6章 稀缺陷阱
停不下來的雜耍
逃離
問題的根源
餘閒,應對突發事件的利器
貧窮始於富足
孤獨就是社交稀缺
改變心態,逃離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第7章 窮人為什麼窮
“最後一公里”問題
無能可以導致貧窮,貧窮也可以導致無能
大腦自由才能成為合格家長
窮人缺錢又缺頻寬
頻寬負擔導致智力下降
第三部分 如何從稀缺走向富足
第8章 如何讓窮人擺脫貧窮
包容窮人的不當行為
讓“警報”來得更早些
節省頻寬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頻寬可以構建
扶貧是個長期項目
第9章 如何解決組織中的時間稀缺
餘閒的重要作用
餘閒,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4.45倍!火星探測器的教訓
用餘閒對抗救火陷阱
亨利·福特的時間管理智慧
“紅花”日本料理的啟示
“舍維斯”的餐桌管理經驗
第10章 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視野中
讓“疏忽”等同“默許”
保持警覺
找準關聯行動時機
節約利用頻寬
在頻寬充裕時行動
為頻寬不足的人提供便利
從富足起步
以餘閒應對突發事件
結語 規劃和管理好“頻寬”,稀缺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譯者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