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秦朝建立經西漢,至東漢滅亡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在戰國繪畫發展的基礎上,隨著封建社會的日益鞏固和上升,社會經濟趨於繁榮和發展,而展現出新的面貌,更加重視繪畫的政治功能和倫理教化作用。它將戰國時期地域不同的繪畫風格融合起來,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總的統一的時代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漢繪畫
- 外文名:Qin Han painting
簡介,概述,繪畫性質,生活題材,古聖先賢,神仙靈異、祥瑞珍奇,主要類型,宮殿寺觀壁畫,墓室壁畫,漢代帛畫,荊柯刺秦王石像圖,秦漢畫像磚,成就和影響,
簡介
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期,也是中國民族藝術風格確立與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政治、文化、經濟領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宣揚功業,顯示王權而進行的藝術活動,在事實上促進了繪畫的發展。西漢統治者也同樣重視可以為其政治宣傳和道德說教服務的繪畫,在西漢的武帝、昭帝、宣帝時期,繪畫變成了褒獎功臣的有效方式,宮殿壁畫建樹非凡。東漢的皇帝們同樣為了鞏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應"論及"符瑞"說,祥瑞圖像及標榜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成為畫家的普遍創作題材。漢代厚葬習俗,使得我們今天可以從陸續發現的壁畫墓、畫像石及畫像磚墓中見到當時繪畫的遺蹟。秦漢時代藝術以其深沉雄大的氣魄,在中國美術史上放射著奪目的光彩。
一九五二年在河北望郡縣城東二里發掘出一漢代古墓,在墓的前室四壁及甬道兩壁上布滿了壁畫。畫分上下兩層,上層繪吏屬人物形象,下層則是禽獸,並各有榜題。在過道券上繪雲氣鳥獸圖案。前室象徵墓主前廳,南壁門兩側繪職掌守衛的“寺門卒”和“門亭長”,東西北三壁畫墓主人生前衙寺內的門下諸吏、椽屬和侍衛,如負責擊鼓稟奏的“槌鼓椽”、掌管刑獄的“仁恕椽”、維持治安的“賊曹”、登記功過管理罰賞升降的“門下功曹”、為墓主人車前護衛的兵卒“辟車伍佰”等。人物的刻畫因職務和職掌的不同而在姿態、衣著上區別,突出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門下小吏,勇猛過人,有萬夫莫擋之氣勢;舉止斯文,神態悠悠的是“主簿”,表現出漢代典型的文職官員形象。繪畫的表現方法以簡練的墨線勾勒人物的形態特徵。衣紋簡潔卻又合乎運動規律,用筆流暢有力。可以看出到了漢代我國古代繪畫在長期藝術實踐中經過逐年積累、不斷探索,已在繪畫語言的變化運用上取得一定的進步,雖然漢代繪畫線上的運用、形的描繪上還處在中國繪畫粗獷、拙樸的階段,但整幅壁畫已反映出漢代藝術家描寫生活、認識生活的藝術技巧,是中國古代藝術作品中輝煌燦爛的一頁。
秦漢時代的繪畫藝術,大致包括宮殿寺觀壁畫、墓室壁畫、帛畫等門類。 秦代的繪畫,實物流傳極為稀少。現在能夠據以了解秦代繪畫面 貌的遺物,僅是歷年來從陝西臨潼、鳳翔等地出土的模印畫像磚,鹹陽秦宮遺址出土的壁畫殘片、刻紋畫像磚、建築瓦當紋樣,以及在其他地區發現的少量工藝品上的裝飾圖案等。漢代歷時4個多世紀,是我國傳統美術特定的民族精神與形式風格基本確立並得到進一步發展鞏固的重要時期。漢代統治者非常重視繪畫藝術,毛延壽、樊育、陳敞、劉白等都是後世知名的御用畫工。
1972至1974年間,湖南長沙馬王堆兩座漢墓以及山東臨沂全雀山九號漢墓的幾幅彩繪帛的相繼出土,豐富了漢代繪畫的實物資料,彌補了漢初繪畫的空白,使人們對於西漢繪畫的實際面貌有了清晰的認識。其中以馬王堆一號墓彩繪畫最為成熟,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的工筆重彩畫珍品,勾線勻細有力,飛游騰躍,與後人總結的"高古遊絲描"相符;設色以礦物顏料為主,厚重沉穩,鮮麗奪目而又諧調;構圖以密托疏,採用規整、均衡的圖案結構與寫實形象相結合的手法,主體突出,上下連貫,豐富而又奇變動人。在馬王堆三號墓,還有3件值得注意的帛畫作品。其一是藏在漆奄之內的氣功強身圖解,人物單個排列,以顯示各自的健身體態,形貌服飾各個不同。另兩幅分別張掛在棺室東西壁上,其內容被認為是表現統治者的“耕祠”活動,有車馬,儀仗之屬,數以百計,可謂洋洋大觀;構圖上克服了先奏時期人物上下平列的手法,用俯視的角度來描繪車馬儀仗行列的全貌,這是時下所見最早的記錄現實生活的大型繪畫作品。惜剝損較重,只能觀其大略。
由於社會風俗習慣的改變,戰國時期在繪畫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從遺存物看)青銅器、漆器上的裝飾性繪畫,讓位於純繪畫的宮殿壁畫、地上建築壁畫、墓室壁畫及與此相關的畫像石、畫像磚等。作為用於喪葬的絲織帛畫繼續流行,漆器上的繪畫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在對外交流中,不斷吸收域外藝術的新因素。因此,秦漢繪畫在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較戰國繪畫有了巨大的豐富、提高和拓展,呈現出一派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繁榮景象,為以後繪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發展高潮。
然文獻中早有運用繪畫裝飾建築的記載,其中也不乏關於戰國壁畫的描述,但繪畫的廣泛套用於宮室屋宇和墓室,無疑是在秦漢時期。 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秦每破諸侯,寫放(仿)其宮室,作之鹹陽北坂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史記·秦始皇本紀》)”在這些為了宣揚秦始皇統一大業及其擁有的無上權威,而建造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內部,繪製有許多壁畫。1979年在鹹陽宮殿遺址殘壁上發現的車馬人物畫像,提供了關於秦代壁畫的實物憑證。到了漢代,從宮室殿堂到貴族官僚的府邸、神廟、學堂及豪強地主的宅院,幾乎無不以繪畫進行裝飾。“富者土木被文錦,貧者常衣牛馬之衣”,這既是漢代社會生活狀況的如實寫照,也是當時藻飾彩繪宮室屋宇的社會風習的反映。漢代皇宮中的壁畫,僅見於記載的就有不少。文帝時未央宮前殿十分奢華,有“雕文五彩畫”(見應劭《風俗通義》)。武帝時在甘泉宮內作台室,畫天、地、泰一、諸鬼神。宣帝時又在麒麟閣牆壁上圖繪功臣像。
東漢明帝時,在南宮雲台四壁上畫中興二十八將像。靈帝時亦曾於鴻都門學中圖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西漢末年不僅宮殿都繪有壁畫,貴族府邸內也有不少壁畫。見於記載的有魯恭王劉余靈光殿內圖畫,有天地、山神、海靈、古代帝王、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等形象;廣川王劉去的殿門上也繪有短衣大絝長劍的荊軻像,以及另一廣川王劉海陽的畫屋中繪有“男女裸交接”的壁畫等。一般官僚的府舍也都繪有山神海靈、奇禽異獸之類題材的壁畫。兩漢州郡也利用壁畫圖繪地方官吏事跡,並“注其清濁進退”以示勸戒,還利用壁畫來表彰屬吏和進行政治宣傳。在對反抗者進行鎮壓之時,統治者甚至運用壁畫作為手段。據《後漢書·劉□傳》記載,王莽在懸賞緝拿劉□期間,就曾下令“使長安中官署及天下鄉亭,皆畫伯升(劉□,字伯升)像於塾,旦起射之。”當然,利用壁畫伸張正義的事例也曾見於史籍記載。東漢時延篤遭受黨錮之禍而死,他的鄉里人士便將他的形象畫在屈原廟內,以示景仰
秦漢時期壁畫遺蹟
(《後漢書·延篤傳》)。
漢代繪畫不僅大量施於宮室屋宇,亦大量施於陵寢墓室、享堂石闕。漢代習俗事死如生,以厚葬為德,薄殮為鄙,而且借孝悌的聲譽,還可以博取功名。這就是使得裝飾墳墓,為死者表彰功德的繪畫活動(包括繪製被認為能引導死者靈魂升天的帛畫“非衣”),其規模和數量都達到了空前高漲的程度。東漢趙岐甚至在活著的時候,就為自己的墳墓準備壁畫,“圖季札、子產、晏嬰、叔向四像居賓位,又自畫其像居主位,皆為讚頌”(《後漢書·趙岐傳》)。與此可相印證的是迄今已出土的許多漢代墓室壁畫、帛畫以及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等現存繪畫實物。 除壁畫外,在宮殿的屏風上,貴族官僚的車馬、輿服、器用上都可見到精美的繪畫。漢代還出現一些可以移動觀賞的繪畫。這些作於木板或絹帛上的繪畫被用來贈送,甚至可以買賣,當是後來廣為流行的捲軸畫之濫觴。據記載,漢武帝晚年曾召黃門畫者畫周公輔成王故事以賜霍光,東漢光武帝在宴見臣下時,被身旁屏風上圖畫的烈女像所吸引而“數顧視之”,梁皇后“常以烈女圖畫置於左右,以自監戒”。《西京雜記》上所載羊勝(西漢時人)所作的《屏風賦》,這樣描述屏風的裝飾:“飾以文錦,映以流黃,畫以古烈,□□昂昂。”可見即使是“古烈”題材,於政治教化作用之外,通過藝術加工,也含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與繪畫活動範圍的擴大以及對繪畫作品的大量需求相適應,秦漢時期以繪畫為專門職業的畫工日益增多。被羅致到宮廷的專門畫家被稱為“黃門畫者”或“尚方畫工”。知名者,西漢時有毛延壽、陳敞、劉白、龔寬、陽望、樊育等,東漢時有劉旦、楊魯等。據《西京雜記》所傳,毛延壽“寫人,好醜老少,必得其真”;陽望和樊育兩人都“善布色”。與商周時期從事繪畫的奴隸工匠相比,這些在宮廷中執役的畫工不僅專業化程度更高,也有較多的發展各自特長的可能,這無疑會給繪畫的廣闊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據文獻記載,上層社會中的一些文人士大夫(如張衡、蔡邕、劉褒等)也開始染指繪畫,這意味著繪畫日益受到重視和繪畫者社會地位的提高。
概述
在藝術上,最能自由描摹萬象,直接而簡練地表現藝術家的精神和幻想並容易激起人們強烈的審美欲的當屬繪畫。
秦漢時期是中國繪畫繁榮而有生氣的第一個重要時期。秦漢繪畫繼承了戰國時期創立的寫實作風和表現方法,突破了商周時期的實用性、裝飾性和神秘性風格的束縛,顯示了這種藝術的明確要求和力量,閃耀出一種近於奔放的自由之光。
秦始皇雖實行文化統制,鉗制學術,但繪畫並未停止發展。秦始皇追求奢華享樂,大興土木,建設宮殿。頂梁架柱、山節藻梲、牆壁門窗都需要繪畫來裝飾映襯。繪畫是宮廷生活必不可少的點綴品,考古已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明。秦宮遺址殘存的壁畫令今人矚目。西漢繪畫事業興盛,繪畫的 成教化,助人倫 的政治倫理功能得到了統治階級的重視和提倡,繪畫被廣泛套用於忠孝節義等倫理的宣揚,所以漢代繪畫有 禮教畫 之稱。例如西漢宣帝和東漢明帝先後進行了大規模地繪製開國功臣的壁畫創作, 有不在畫上者,子孫恥之 ,可見,繪畫發揮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另一方面繪畫仍是有助於美化實際生活所必需的物品,例如附屬於建築、器皿上的裝飾畫。
秦漢繪畫的題材大體包括三類:第一,以社會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為題材。此類作品的大量出現與當時的社會風尚有關。由於漢代皇帝、貴族、地主生前競相豪奢,模擬描摹現實生活顯示氣派,死後也貪戀現世,欲將現實的生活圖景帶到地下,描摹刻畫於墓室內,因此表現宴飲、戰爭、樂舞、車騎、雜技、風俗、生產等生活實況的題材所占比例最大。第二,以宣揚忠孝節義等倫理道德為題材。漢代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倫理起著規範人們思想和行動的重要政治功用,深得統治階級的宣揚和提倡,因此這類宣揚政教的題材也不少。第三,神怪題材。漢人崇神仙、好方術、迷讖緯、求厚葬都是有名的,其意識形態中包含著十分強烈的幻想和浪漫成分,所以這類神怪題材也占有一定比重。
秦漢繼承春秋戰國以來的繪畫實踐並逐步形成和發展了寫實的傳統,即要求對形象作如實逼真的描摹。漢代張衡(公元78- 139年)說: 畫工惡畫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實事難形,而虛偽不窮也。 (《後漢書?張衡傳》)這段話透露出兩個信息,第一,漢代藝術家繼承了戰國韓非的藝術觀點,要求繪畫具有寫實的特點。第二,漢代繪畫畢竟還處於 實事難形 的稚拙階段。漢代繪畫除要求對物象作如實的勾畫外,還要求作大塊大面的體現。從大處著眼,防止因小失大。漢代劉安在《淮南子?說林訓》一書中提出了繪畫應防止 謹毛而失貌 ,高誘註解釋為 謹細微毛,留意於小,則失其大貌.即要求抓住物象的比例神態,處理好局部和整體的關係。另一方面,漢代繪畫理論已經有了寫神、寫意的要求。提出了具有承先啟後意義的 君形 說。所謂 君形 ,就是要反映出人物的 生氣 、神采。劉安在《淮南子?說山訓》中說,如果一件作品,畫西施的面孔,形象雖很漂亮,卻缺乏動人的神態;畫勇士孟賁眼睛很大,卻無逼人的力量,那么這還不能算作一件成功的作品,其失敗之處就在於沒有表現出人物的神采。漢人的 君形 說可以看作是後來以形寫神說的先聲。漢人王延壽在《魯靈光殿賦》(公元150年前後)對於 圖畫天地 提出了 寫載其狀,托之丹青 與 隨色象類,曲得其情 的要求。 寫載其狀 是求形似; 曲得其情 是求神似。
秦漢繪畫在藝術表現上技法古拙而風格鮮明。其總體風格具有質樸、雄渾、鮮明、奔放的特點。當然在深沉雄大中,還嫌粗率,大多數作品的寫實手法不高,人物形象多取側面,缺乏深入精緻的表達能力,表達形式還未足以與豐富的內容相匹配。漢代繪畫力求抓大貌大勢,在處理大場面上有獨到的長處。為了彌補其造型能力不高的弱點,在描摹人物時,往往結合情節氣氛,同時運用誇張的手法,著力於神情的刻畫,使表現力發揮到最大限度。
漢畫作品的畫面結構,還沒有離開習慣的平列和填充性結構,但整個畫面飽滿、熱烈,布局疏密而有韻致,主調明朗而不含混,漢代藝術家在人物關係的經營和重要情節的表現上具有較高的水平。 經營位置 是對空間的處理方法,漢人已具備了多種空間處理方法,如通過散聚的變化,配之以樓閣、山嶺的背景表現前後左右的空間感。最常見的表現前後距離關係的,往往以上下的位置來說明。位於畫面下者為前景,位於上者為後景,它的特徵是前後景很少重疊,也不因距離按比例縮小遠方的景物。這種使畫面的每一部分都可能出現景物的表現方式就是散點式構圖法。這種方法可見於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晚期墓壁畫,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中,桌子或蓆子的畫法並沒有因遠距離而使後面的一端縮小,畫出的是一個近似平行的四邊形,用現代西方的透視觀點來說,這種畫法沒有消失點,用的是平行透視法。這種例子在漢代畫像石中也屢見不鮮,它的長處是只要畫面許可,就可因平行線所到之處,把畫面的縱深表達出來,但缺乏縱深的空間感覺,不同於西方文藝復興的透視畫法。散點構畫法成為中國畫的特點,直到今天還具有很大的勢力。漢人描摹形象的 筆觸 、線條為後世的中國畫奠定了用筆的基礎。漢人繼承戰國楚帛畫的表現技法,手法極其熟練,具有非常高超的技巧,特別是在用筆上,常常有一種運筆成風,以少勝多的感覺,寥寥數筆勾畫出人物的動態和神情,往往體態飛舞,神情自若,線條準確流暢。長沙馬王堆西漢帛畫那種纖細挺拔、富有彈性的被稱為 高古遊絲描 的長線條和洛陽卜千秋墓壁畫中起伏跌盪、粗細有致的線條,共同構成了中國線條的兩大系統。
更重要的是從筆調的輕重疾緩、柔勁堅挺變化中,透露出畫家心手相應的律動感,流露出充滿中國情調的筆意和神采。在著色上,秦漢畫家廣泛套用了朱、深紅、淺紅、黃、土黃、丹黃、青、綠、淺藍、深黑、淺黑、白等顏色,並且充分發揮了色彩的性能和技巧,掌握了對比調和、清淡濃重色調的運用以及渲染平塗的技法。中國傳統的工筆重彩的體裁在漢代已開先河。另外漢代繪畫在表現動態上如人的舞蹈、雲氣的動盪和動物的賓士等方面,都發揮了相當高的水平。
秦漢畫家地位不高,是技藝工匠,百工中的一種,稱畫工。他們只能和工匠一樣,隸屬於皇家官府,被徵發驅使去裝飾宮廷中的各種器用車鑾、服飾旌幟以及宮殿墓室的牆壁。他們的名字及事跡,大多湮沒無聞,只有少數人的名字流傳下來,或被考古所發現。如在樂浪漢墓出土的漆器上,附有紀年和畫工名字,畫工文、畫工定、畫工長、畫工廣就是其中幾例。這些人都是民間畫工,是秦漢繪畫的基本隊伍。史籍記載的西漢畫家只有6人,他們都是宮廷畫工。畫工毛延壽善 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 ,畫工陳敞、劉白、龔寬 並工為牛馬飛鳥眾勢 ,畫工陽望、樊育亦以 善布色 著稱(《西京雜記》卷二)。其中以畫王昭君像的毛延壽最為人熟知。東漢繪畫開始受到一些士大夫的重視,一些達官、文人、科學家也兼善繪畫,如張衡官居侍中、河間王相,既是著名文學家、科學家,也是傑出的畫家。長陵(鹹陽北)人趙岐親為自己的壽藏(墳墓)作畫題辭,一改當時流行的享樂宴飲題材,畫自己所仰慕的先秦政治家子產、季札、晏嬰、叔向四人肖像,也畫上自己的肖像(《後漢書?趙岐傳》)。桓帝時蜀郡太守劉褒也是畫家,據說他 曾畫《雲漢圖》,人見之覺熱;又畫《北風圖》,人見之覺涼 (《歷代名畫記》)。漢末陳留(河南杞縣)人蔡邕(公元132- 192年),官居左中郎將,是鼎鼎大名的文史學家、書法家,也是畫家。他曾畫赤泉侯五代將相於省,在鴻都門學畫過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劉旦、楊魯也都是著名的宮廷畫工,曾作畫於鴻都門學。文人士大夫的參與,意味著繪畫的地位和藝術性得到了提高。
繪畫性質
從繪畫的觀念內容與繪畫的社會功能角度考察,秦漢繪畫的一個主要特徵是直言不諱地為處於上升階段的封建制社會的政治教化服務。綜觀漢代繪畫的題材,大致可分為3類:
生活題材
包括車騎出行、庖廚宴飲、樂舞百戲、田獵農事、胡漢戰爭以及城郭、衙署、莊園、樓閣、倉庫等現實內容的社會生活題材;表現地主貴族享樂生活的,有密縣打虎亭一幅皰廚圖和飲宴圖,內畫殺雞、宰牛、釀酒、烹調的情節,婢僕擇盤進饌的圖象和宴請賓客的場面。表現娛樂的,有沂南畫像石的樂舞百戲圖,內有驚險的馬戲,豐富多彩的雜技,魚龍曼衍之類的化裝節目。在一幅畫幅中,表現數十個精彩節目,非常現實生動。小幅構圖,有表演七盤舞,或描繪巴俞舞等。洛陽出土的漢畫磚中繪有上林虎圈鬥獸圖。又有軍面戲(翻筋斗)、舞偶人戲(傀儡戲)。其他還有鳥獲扛鼎、跳丸、跳劍、走索、鑽刀圈、馬上倒立圖景,以及坐著觀舞的人,蓄養倡、伎、優伶,宴會,歌舞、吹竽、彈琴圖景。表現各種勞動的,有汲水、燒火、殺豬、宰羊、殺雞、打鴨、燒茶、煮飯。在狩獵圖中,可以看到獵人和猛獸搏鬥。
古聖先賢
如黃帝、顓頊、堯、舜、禹、文王、武王、孔子、老子、柳下惠等,以及表現儒家忠孝節義觀念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如周公輔成王、丁蘭侍木人、老萊子娛親、董永孝親、梁節姑姊、齊義繼母、秋胡戲妻、聶政刺俠累、豫讓刺趙襄子、荊軻刺秦王、二桃殺三士等;荊軻刺秦王畫像石《荊軻刺秦王》、《泗水取鼎》、《完壁歸趙》是武氏祠較著名的作品。武氏祠分為四個石室,建於公元四七年,題材多為神話和歷史人物。所刻圖畫均採用陽刻陰線表現。《荊軻刺泰王》是諸多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幅。圖中所繪是圖窮匕見,情況處於十分危急之時的場景,圖中共刻繪了五人形態:贏政繞柱避走,作倉皇逃遁狀,神態充滿驚愕急驟的表情;荊軻見事已危殆,急將手中短劍擲向贏政,卻因心慌力猛,短劍直刺入宮廷上立柱之中;太醫緊抱荊軻;而階下秦舞陽早已嚇得魂不附體,匍匐在地;地上一匣內盛作為見面禮的樊將軍於期的首級;遠處一衛土似已衝破禁令正欲向前解救。整幅圖抓住了秦廷行刺的剎那間場面,充分表現了當時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外部姿態。
作者在狹小的空間中緊緊抓住動人一刻,深入表現,無論是畫面布局還是人物形態的描繪、動勢均表現出高超的技藝,是一難得的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
神仙靈異、祥瑞珍奇
如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日、月、星宿、雨師風伯、飛仙羽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比翼鳥、連理枝等。東漢王延壽在其《魯靈光殿賦》中對上述題材及其意義有十分清楚明白的闡述:“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其狀,托之丹青。……上紀開闢,邃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頭;伏羲麟身,女媧蛇軀……黃帝唐虞……下及三後,□妃亂主,忠臣孝子,烈士貞女,賢愚成敗,靡不載敘。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繪畫題材儘管包羅萬象,有天上、地下和人間,有時間上的回顧和空間上的展開,但從觀念形態來說,目的只在勸善戒惡,宣傳儒家的倫理綱常思想。古聖先賢、忠臣義士、孝子烈女無一例外都是作為世人的楷模來加以表現的。神話傳說、迷信怪異中的形象,則既體現著漢代社會“天人感應”的宗教意識、宇宙觀念,也滲透著統治者敬天法祖、神道設教的意圖。秦漢時期統治階級清醒地認識到繪畫的這種功利性質,並有意識地加以利用。宣帝時在麒麟閣畫功臣,明帝時在雲台畫名將,顯然都是意在鼓勵臣下效法功臣名將盡忠皇室。這種宣傳往往收到明顯效果,王充《論衡》說:“宣帝之時,圖畫漢列士。或不在畫上者,子孫恥之。”到東漢後期於中央廟堂“圖像立贊”表彰功臣名士的方法,被更為廣泛地運用。靈帝時高彪遷內黃令,靈帝“詔東觀畫彪像,以勸學者”。為了表彰鴻都文學樂松、江覽等人,靈帝還“詔□中尚書為松等三十二人圖像立贊,以勸學者。”在東漢時期,不僅用繪畫表彰官吏,而且也用繪畫表彰孝子孝女。如東漢孝子陳紀就被“圖像百城,以勵風俗”,孝女叔先雄也受到郡縣“立碑,圖像其形”的榮譽。實際上漢代墓室壁畫中普遍流行的車騎出行、歌舞、百戲、宴飲等生活排場的表現,除了炫耀統治者之聲威顯赫外,其用意也在訓誡子孫光宗耀祖博取功名。統治階級直接利用繪畫為政治服務的作法,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繪畫的社會功能,起到了刺激繪畫發展的作用。
主要類型
宮殿寺觀壁畫
秦漢時代的宮殿衙署,普遍繪製有壁畫,但隨著建築物的陸續消亡幾乎喪失殆盡。本世紀70年代發現的秦都鹹陽宮壁畫遺蹟第一次使我們領略到了秦代宮廷繪畫的輝煌。在秦宮遺址3號殿的長廊殘存部分上,發現了一支有七輛馬車組成的行進佇列,每輛車由四匹奔馬牽引;另一處殘存的壁畫則表現的是一位宮女。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繪在牆上的,並沒有事先勾畫輪廓,可以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繪畫沒骨法的最早範例。西漢的壁畫則主要是為了標榜吏治的"清明"而創作的。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中記載了當時一個諸侯王所建宮殿里壁畫的盛況。宣帝時更是在麒麟閣繪製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畫,開了後世繪製功臣圖的先河。此畫像磚人物眾多,畫面密而不亂,構圖謹嚴。在空隙處點綴兩酒樽及二案,表示此圖為杯盤盡撤,宴罷歌舞的場面。用簡樸的浮雕,準確地刻畫出人物形象,在浮雕的形象上添加線描,倍覺精彩,於古樸中見靈巧,線條遒勁肯定,勾勒熟練,富於起伏,粗細變化、轉折頓挫有力,十分生動流暢,穿插在面之間,與面形成對比。點、線、面自然融合,極富韻律感,生動形象地為主題服務。與細腰女伎相對應的手執鞀鼓的男伎,神態詼諧誇張生動而傳神。磚左有三人為雜技歌舞伴奏,一男子舒展乘勢將起舞,整個畫面充滿熱烈的氣氛。
墓室壁畫
秦代的墓室壁畫遺蹟,迄今尚未發現。但是漢墓壁畫的發現,則早在本世紀20年代初就開始了。傳出洛陽八里台的那組空心磚壁畫,是有關西漢墓室壁畫的首次重要發現。1931年,遼寧金縣營城子壁畫墓的清理,則揭開了東漢墓室壁畫的面紗。在隨後的數十年間,在全國各地又發現了四十餘座壁畫墓,為探討漢代繪畫藝術的發展狀況,提供了最為重要的實物資料。這一時期,已發現的最為重要的壁畫墓和墓室壁畫有:屬於西漢時期的河南洛陽的卜千秋墓壁畫、洛陽燒溝61號墓、陝西西安的墓室壁畫《天象圖》;屬於新莽時期的洛陽金谷園新莽墓壁畫;屬於東漢時期的山西平陸棗園漢墓壁畫《山水圖》、河北安平漢墓壁畫、河北望都1號墓壁畫以及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發現的壁畫墓等。它們分別描繪了有關天、地、陰、陽的天象、五行、神仙鳥獸、一些著名的歷史故事、車馬儀仗、建築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複雜,但大多是表現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對其死後升天行樂的美好祝願,希望死者在藝人們營造的地下世界裡享受富足的生活。
漢代帛畫
漢代畫在縑帛上的作品很多,但歷經千年之後,遺存極少。目前最重要的發現有本世紀70年代分別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山東臨沂金雀山的漢墓中的西漢帛畫。馬王堆1號墓中出土的帛畫的含意最為隱晦,學者們的解釋極為多樣,但一般都認為帛畫的上部和底部分別描繪的是天界和陰間,中間兩部分則表現的是死者軑侯夫人的生活場景。墓主及各種神禽異獸的刻畫極為生動,勾線流暢挺拔,設色莊重典雅,顯示了西漢繪畫的卓越水平。此外,馬王堆3號墓中的三幅帛畫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除墓主人外,還描繪有"導引"、儀仗等內容,精美非常。金雀山的帛畫內容與馬王堆漢墓帛畫相近,上有日月仙山、下有龍虎鬼怪,中間部分描繪的是墓主人的人間生活景象,此畫"沒骨"與勾勒相結合,反映了漢畫技法的多樣性。
荊柯刺秦王石像圖
漢畫像石
畫像石是遺存豐富,很有特色的秦漢美術史資料。藝術家們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面上創作了眾多精美的圖像,用以作為建築構件,構築和裝飾墓室、石闕等。全國發現的漢畫像石數以千。據載,畫像石萌發於西漢昭、宣時期,新莽時有所發展,到東漢時進一步擴大,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陝西、四川及其周圍地區、西漢晚期畫像石以山東沂水鮑宅山鳳凰刻石、山東汶上"路公食堂畫像"為代表;新莽時期則以河南唐河馮君孺人畫像石墓為代表,墓內刻30餘幅畫像,描繪現實生活及神怪異獸等。東漢前期畫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東長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陽石闕畫石。東漢後期的畫像石以山東嘉祥武氏祠最為著名。該石祠自宋代即為金石學家所重視,元代受水後被掩於地.至清乾隆時才重見天日。其中的武梁祠的畫像石最為精美,皆用減地平雕加陰線刻的技法雕成,多為歷史故事及神仙、奇禽異獸,技法高超。作者善於抓取歷史故事矛盾衝突的高超,並善於運用必要的景物以交代特定的環境,人物之間的呼應關係也處理得非常出色,如《荊軻刺秦王》。出土於成都羊子山1號墓、現藏於重慶市博物館的《出行、宴樂畫像石》為四川漢畫像石的優秀代表作。
門楣畫像石 東漢(公元25-- 220年) 高40、寬196.5厘米 1996年陝西省神木縣大保當鄉漢墓出土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淺灰色砂岩。畫面減地刻,細部塗色加墨線勾勒,分上下兩欄。上欄為狩獵圓,是緊張激烈的射獵場面,左、右上角日月輪中分別繪玉兔、金鳥。下欄為車馬出行圓,一行三車。車隊前後有導騎扈從三人。這批彩繪畫像石是陝西畫像石的全新資料。
秦漢畫像磚
畫像磚是秦漢時代的一種建築裝飾構件。秦漢至西漢初期,多用於裝飾宮殿衙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後,主要用於裝飾墓室壁面;東漢則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秦代的畫像磚用模印和刻劃兩種方法製成,形狀分大型空心磚和實心的扁方磚兩類。臨潼出土,今藏陝西省博物館的一塊《侍衛、宴享、射獵紋畫像空心磚》,是現存秦代模印畫像空心磚的代表作。西漢畫像磚則以河南洛陽的出土品為代表,以簡潔有力,形象生動傳神著稱。東漢的畫像磚以河南、四川兩省出土最多。藝術造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帶出土的東漢後期畫像實心磚,畫面一次模印而成,構圖完整,大多表現現實生活情景,代表作有《弋射收穫畫像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