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漢中醫
- 外文名:Qin and han dynasties Chinese medicine
- 關鍵字:文化、中醫、常識
秦朝
漢朝
*東漢公元25 -220年
漢朝是一個在藝術、哲學及科技都有創新的時代。例如在公元2年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是一種測量地震的儀器。而各方面的醫學理論、體系亦初步形成了。
哲學的角色
道教
醫學教育發展
以考試形式來選拔合資格醫師最早出現在漢朝。漢元帝在公元前43年要求所有侍候他的醫務官員必須通過考核。但這個考試不一定建基於醫學知識,而是以他們的行為是否達到"廉、信、禮、義"的規範為目標。這與當時奉行儒家思想,有為而治的實施有關。
除了在朝廷有侍候皇室百官的醫師之外,在軍隊及諸侯管轄地方也有醫官。當時疫病非常流行,朝廷會遣派官員巡視,賜醫藥救災。
《神農本草經》
此書記錄了365種中藥,內容包括252種植物類,67種動物類和46種礦物類。其次根據藥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藥120種多屬滋補養生類,沒有毒性或毒性小,可長期服用,例如人參。中品藥120種多屬補養兼有預防作用,某些含毒性,例如當歸及麻黃有時會產生毒性反應,須由醫師處方用藥。下品藥125種,一般具有毒性,是專用於治療的藥物。例如植物類巴豆,用於通便、消水腫及去痰。
漢代名醫
《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又名張機(公元150~219年),漢末時期人,博覽群書,潛修道術,一時稱為良醫(後世稱為"醫聖")。寫成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即奠定了中醫治療的基礎。他首創以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及厥陰等六經辨證論治的原則及方法。是中國最早的理論結合臨床診療專書。之後在宋朝(公元960~1279年),此書再次被編寫,並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兩冊。 華陀
華佗(公元141~208)與張仲景同期,他四出遊歷為百姓治病,並學習當地醫師們的醫術。華佗精於外科手術,善用麻醉藥物。華佗將「麻沸散」溶入發酵飲品中,在手術前給病人服用,這是一種麻醉劑,後來相信是大麻之類的草藥,當時沒有記錄。除此之外,華佗更提倡體育療法(中醫稱為導引病),創作"五禽之戲",模仿虎、鹿、熊、猿及鳥的動作姿態,從而達到保健強身的目標。華佗有弟子吳普、樊阿二人,都是三國時期的名醫。吳普依據華佗導引之術活到90歲,並且耳聰目明,牙齒完整。樊阿精於針刺術,將針刺方法引伸至背部及胸部套用。華佗的著作早已失去,之後由於宗教信仰及制度問題,外科手術不能進一步發展。
華佗"五禽之戲"的五種姿態 董奉在漢末獻帝時,是一位名醫,醫術精湛。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並成功將漢室滅亡。各地勢力強大的軍人掌權,最後大約於公元三世紀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的政治家曹操,常召華佗醫治他的偏頭痛,及後因故曹操將華佗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