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史(2015年李經緯著書籍)

中醫史(2015年李經緯著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醫史》是2015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經緯。本書講述了從炎黃到21世紀的中醫發展歷程以及中醫遇到的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史(修訂版)
  • 作者:李經緯
  • ISBN:9787544359580
  • 頁數:573
  • 定價:69.00元
  •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4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中醫史》是中華文化最具體的生命科學,也是關於中醫歷史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李經緯以跨民族、跨門類的大中醫史觀全面述說了從炎黃到21世紀的中醫發展歷程,著重論述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繼承性發展,注重對創新發明事例的記述。
全書作通史體例,以斷代論述,包含少數民族醫史成就,直面近代西醫衝擊,章節題目反映醫學發展的時代特點,結合中國朝代與公元紀年的方法,進行全面的論述與評介。
了解中醫,思考中醫。中醫史學泰斗對東方醫療體系的完整解讀。千年中醫的璀璨之光,是復興還是消亡?百歲國醫鄧鐵濤導讀,中醫名家孟慶雲推薦。世界唯一關於中醫的正史,插圖增補修訂。
作為東方數千年來的主流醫學,她不但有著豐富的哲學內涵、完整的醫療體系,更有著輝煌的過往和醫學成就。
然而,中醫在近百年卻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磨難。
如何看待中醫的理論體系?
如何繼承中醫文化里的精華?
如何使中醫順應時代的發展?
《中醫史》是中華文化最具體的生命科學,也是關於中醫歷史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以跨民族、跨門類的大中醫史觀全面述說了從炎黃到21世紀的中醫發展歷程。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指定教材;全國中西醫主任醫師培訓基礎教材;全國醫學院推薦讀物;“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榮獲首屆海南省出版物政府獎。

作者簡介

李經緯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榮譽首席研究員,中醫史學泰斗。
生於1929年,陝西鹹陽人。
1955年西安醫學院畢業後,分配衛生部1956 年參加第一屆全國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學習,1958年分配到醫史研究室。1976年—1982年 奉命組建醫史研究所任所長。
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醫史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史雜誌》總編。現正致力于海外博士生的培養,首次招收新加坡、韓國以及我國台灣的中國醫學史研究生,攻讀博士學位。並先後接待日、美、德、新、台學者進修考察。
素以發掘古代中國醫學發明創造、隋唐醫學史、外科學史、疾病史、醫史理論研究和主持編撰中醫、醫史工具書著稱。1987年主持衛生部下達《中國醫學通史》四巨冊之編撰工作,任該書常務副總編;1991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課題:中醫學名詞術語譯釋研究。
代表性著作或牽頭編撰有《中國古代醫學史略》、《中國古代醫史圖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大辭典》《中醫人物辭典》等20 余種。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有《中國古代外科成就》、《中國古代醫學科學技術發明舉隅》、《中國古代免疫思想、技術與影響》、《傳統醫學發展與政策因素》、《關於評價醫學家學術思想的幾個問題》、《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等。 創辦中國醫史博物館。1982年正式開館以來,頗受國內外學者注目。
1992年獲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特殊津貼。

目錄

目 錄
作者簡歷1
導讀3
緒言6
第一章 中醫藥起源1
(公元前21世紀前)
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內容極其豐富多彩,古典醫藥文獻之富,有效醫療技術之多,理論之獨具特點等,尚沒有一個國家或民族能與之相比。所有這一切,讀者不禁要問許多個為什麼。那么就讓中醫學發生、發展的文明史來向大家做出歷史的客觀的回答。
第一節 中國考古學研究與猿人疾病衛生 2
第二節 關於醫藥衛生起源的若干論點 5
第三節 中國漢晉前學者論述中醫起源 10
第四節 中醫起源討論 14
第二章早期醫療實踐與醫巫論爭19
夏商周時期(公元前21世紀~前771)
醫巫分業、醫療分科、醫事管理考查制度的建立,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是一個全新的起點,為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醫學大規模發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第一節 農業發展促進醫藥進步 20
第二節 醫食同源與伊尹創製湯液 21
第三節 甲骨文與殷商疾病觀 23
第四節 從《詩經》等文獻看商周醫藥水平 26
第五節 大儺與預防疫病 28
第六節 巫術與巫醫的活動 29
第七節 醫事管理與醫學分科 30
第八節 環境衛生與個人衛生 31
第三章經驗積累與理論形成35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
中醫學在扁鵲、《內經》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鬼神觀念統治醫壇的情形,使中醫學始終沿著唯物的道路向前發展著。
第一節 最早的中醫學分科 36
第二節 職業醫師出現——醫和、醫緩與扁鵲 38
第三節 劃時代進步——醫學戰勝巫術 41
第四節 中醫學步入學術研究 44
第五節 屍體防腐、保護技術 51
第六節 中醫理論高水平研究總結:《黃帝內經》誕生 52
第四章中醫學術的整理提高57
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280)
秦漢時期,是我國醫藥學取得重大發展的重要時期。它表現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及華佗等著名醫學家的傑出貢獻,使戰國時代《內經》所確立的理論原則與臨床實踐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第一節 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 59
第二節 漢文帝為名醫淳于意冤案平反、恢復名譽 64
第三節 中醫之師徒傳承 67
第四節 中醫第一部釋疑解難之專著——《難經》 70
第五節 針灸由民間到宮廷,再回到民間 71
第六節 外科鼻祖——華佗 74
第七節 醫聖——張仲景 80
第八節 杏林春暖與虎守杏林 87
第九節 懸壺之禧與韓康賣藥 91
第十節 秦漢時期醫事管理醫官與醫官犯罪 92
第五章醫療實踐領域不斷擴大94
兩晉南北朝時期(265~581)
公元5世紀之中國,已確實舉辦了醫學校教育體制,使醫學教育逐漸由師徒、父子傳授制,過渡到了官辦醫學校的教育,是為一大進步。
第一節 棄戎從醫,貢獻卓著的葛洪 96
第二節 重視切脈診斷的王叔和 100
第三節 山中宰相——名醫陶弘景 104
第四節 竹林七賢——嵇康與《養生論》 107
第五節 系統繼承發揚針灸的皇甫謐 108
第六節 藥材炮製的祖師——雷斆 110
第七節 精巧的外科手術治療技術 112
第八節 醫方匯集整理與陳延之《小品方》 114
第九節 中國世醫傳統與徐之才八代名醫 117
第十節 梁武帝與醫學家 119
第十一節 南北朝設醫館與太醫署 121
第六章醫學集大成發展123
隋唐五代時期(582~960)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醫療活動和醫藥知識,有些還形成了醫學體系,積累了豐富的醫藥學文獻,有醫學家的傳承與發展。這都是今天的“中醫”這個概念所不能包括的。
第一節 古老的醫科大學與藥用植物園 125
第二節 唐太宗探視百歲名醫甄權 133
第三節 大學問家恭身《內經》整理研究 135
第四節 第一部病因證候專著《諸病源候論》 137
第五節 政府頒布的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 142
第六節 醫學文獻整理大師王燾 144
第七節 孫思邈與臨床醫學百科全書 148
第八節 藏醫學集大成巨著《四部醫典》 157
第九節 “仙”醫藺道人與《理傷續斷方》 161
第十節 法醫學與《疑獄集》 164
第十一節 繁榮的國內外醫藥交流 166
第十二節 非醫學書籍對外科手術的記載 177
第十三節 統治階級對醫學家的迫害 180
第七章醫學全面大發展182
兩宋時期(960~1279)
北宋諸帝多關注醫學,甚至親自徵集醫方,治療病人,編撰醫書,知識分子仕途不通,在“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思想指引下,改變了過去以醫為小技、為恥之觀念,壯大了“儒醫”隊伍,促進了醫學理論水平與技術普及。
第一節 訪求醫術優長者詔、訪求醫書詔 183
第二節 宋太祖等關注的本草修訂 185
第三節 太宗詔征醫方,編撰《太平聖惠方》 190
第四節 宋仁宗創設“校正醫書局” 193
第五節 宋仁宗詔令翰林醫官院考次針灸,創鑄針灸銅人195
第六節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改革醫學教育 199
第七節 宋神宗在京城創辦太醫局賣藥所 202
第八節 宋徽宗創辦“醫學”與編撰醫學著作 204
第九節 解剖新知:《歐希范五臟圖》與《存真圖》 207
第十節 疾病診斷水平提高 209
第十一節 臨床醫學豐富多彩 212
第十二節 大法官宋慈總結法醫學成《洗冤集錄》 220
第十三節 科學家沈括、文學家蘇軾與醫學 223
第十四節 藏醫學的發展 226
第八章醫學爭鳴與少數民族醫學融合228
遼夏金元時期(907~1368)
戰爭的擄掠是十分兇殘的,但在客觀或主觀要求上,交流了醫藥衛生知識和技術。高明的醫藥學家,著名的醫藥書籍,先進的教學模具——針灸腧穴銅人等,成為邊遠少數民族同中原政府作戰的目標之一。
第一節 契丹族醫學 229
第二節 回鶻族醫學 232
第三節 吐蕃醫學 234
第四節 女真族醫學 235
第五節 党項族醫學 238
第六節 回回醫學 239
第七節 蒙古族醫學 242
第八節 金元時期的醫學爭鳴 245
第九節 醫學理論與臨床各科 256
第九章中醫學發展的革新傾向263
明代(1368~1644)
李時珍所撰《本草綱目》,是舉世聞名的博物學、藥物學著作;人痘接種術預防天花流行之成功,為人類免疫帶來希望和開闢出新的途徑;吳又可撰《瘟疫論》,對傳染病傳染途徑、傳染病因子和特異性的論述,頗多卓越見解;隨著明代手工業、採礦業的發展,職業病的防治也取得了明顯進步。
第一節 皇室關注本草學發展 265
第二節 民間本草研究成果卓著 271
第三節 朱橚與大型方書《普濟方》 280
第四節 人痘接種預防天花的偉大創造 283
第五節 吳又可《瘟疫論》與傳染病理論革新 288
第六節 臨床內科學的發展 292
第七節 外科學理論與技術革新成就 296
第八節 婦兒科學之進展 302
第九節 眼科、口齒科與耳鼻咽喉科成就 306
第十節 針灸學之發展 313
第十一節 醫療經驗的寶庫《名醫類案》 317
第十二節 中醫經典整理與叢書全書編撰 319
第十三節 醫德與醫林故事 323
第十四節 醫事管理與建廟祭祀先醫 326
第十五節 創建先醫廟與祭祀歷代醫學家 329
第十六節 中外醫學交流 332
第十章醫學發展促進科普與發展中的思想阻力340
清時期(1644~1911)
統治者大興文字獄,促成學術界轉而大興考據之學,醫學領域獲得古文獻整理研究進步的同時,思想則遭受到嚴重的制約。若干創新發展只能曇花一現,即被淹沒在保守的思潮之中,這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和醫學科學的發展。
第一節 醫事管理的經驗與教訓 341
第二節 傳染病學派林立與理論創新 344
第三節 康熙推廣人痘接種預防天花獲重大成就 351
第四節 乾隆御纂醫學教科書《醫宗金鑒》 356
第五節 內科學發展與學派爭鳴 362
第六節 外科學發展趨於保守 368
第七節 正骨科學技術豐富多彩 373
第八節 外治法寶庫更趨充盈 377
第九節 婦兒科的經驗積累和推廣 379
第十節 五官科醫療技術的發展 386
第十一節 針灸學發展與道光帝廢除針灸 389
第十二節 王清任慧目恭身人體解剖 390
第十三節 發展與普及的醫方、本草進展 395
第十四節 醫學普及與文獻整理 401
第十五節 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醫學 407
第十六節 醫家第一要義——養生保健 418
第十七節 醫學革新的思想阻力 421
第十八節 西醫學傳入與影響 427
第十一章20世紀中醫學發展歷程432
20世紀前50年,衛生事業的行政管理大權,基本上為國外留學回國的西醫所掌握。而人數在數十倍於西醫的中醫,則完全處於在野無權的地位,這種畸形必然造成唯西醫科學,排斥中醫甚至廢止中醫的局面。
第一節 20世紀前50年中國醫學文化思潮 432
第二節 西醫在朝,中醫在野 439
第三節 中西醫匯通學派評估 441
第四節 毛澤東關注中醫中藥 444
第五節 中醫工作的巨大勝利 446
第六節 中醫發展融入西醫學理問題 449
第七節 中西醫結合科研模式 451
第八節 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不是夢想 453
第十二章中醫學發展新視野457
中西醫結合繼承研究中國傳統醫學,50多年來取得了豐富的成就,啟迪了世界醫學發展的一些重要領域,從而促使許多現代科學家對中醫藥的重視與參與研究,中西醫的合作研究正在改變著科學家們陳舊的觀點。
第一節 中醫政策在實踐中漸趨完善 457
第二節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新視野 460
第三節 中西結合針撥套出白內障手術之啟示 463
第四節 針灸已成為人類共享的醫學 466
第五節 針灸理論研究百花齊放 469
第六節 針刺麻醉原理研究新啟示 471
第七節 中西醫結合骨折治療的思維 473
第八節 惠及人類的抗瘧疾新藥青蒿素 475
第九節 抗癌陣線高水平成就 479
第十節 活血化瘀法研究不斷開創新領域 482
第十一節 應對SARS,獲得佳效 484
第十二節 再現人類共享中醫學之輝煌 489
附錄一作者與海外的醫史學術交流498
附錄二中醫學要事年表523
54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