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酒座遇北妓按歌有京師之聲感賦

《秦淮酒座遇北妓按歌有京師之聲感賦》是清代詩人陳三立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通過京都歌妓的身世遭遇,反映了庚子之變後中國社會的可悲現實,前聯寫歌妓的歷史,後聯寫眼前並由“北妓”擴展到廣大歌妓與整個社會。全詩情調頗為壓抑低沉,但感情尚真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秦淮酒座遇北妓按歌有京師之聲感賦
  • 作者:陳三立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散原精舍詩文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秦淮酒座遇北妓按歌有京師之聲感賦
依稀北亂滿胡塵,鶯燕驚飛照海濱。
今夕琵琶如飯甑,江湖看作太平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按歌:撫按琵琶而歌。京師:京都,此指北京。
2.“依稀”句:指仿佛又看到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人北京燒殺搶掠的景象。胡塵:指外國侵略者造成的災難。
3.“鶯燕”句:當時那拉氏和光緒帝逃離京城,“合城之人,死者六成,逃者三成”(《庚子記事》),琵琶女亦逃到東海之濱的江南秦淮河。
4.“今夕”句:化用諺語“琵琶多於飯甑,措大多於鯽魚”(《明一統志》),意即歌妓極多。甑:古代蒸飯的炊器。
5.太平:其意實際是不太平。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從歌妓琵琶聲中依稀想到列強人京時風沙飛揚的情景,歌妓驚慌逃到海濱。
今夜歌女如同飯甑那么多,江湖行業中一般把歌女看作太平人。

創作背景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燒殺搶掠,百姓遭難,歌妓亦四處流離。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一天,作者於南京秦淮河酒家遇到來自北方的歌妓,聽其彈唱有京都之聲,乃賦此七絕。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通過京都歌妓的身世遭遇,反映了庚子之變後中國社會的可悲現實。前聯寫歌妓的歷史,後聯寫眼前並由“北妓”擴展到廣大歌妓與整個社會。
特別是此詩後聯,寫琵琶女逃離胡塵蔽日的京城,流落瀕臨東晦的江南。金陵秦淮河上是歌兒舞女麋集之處,“今夕琵琶如飯甑”,詩人將昔日流傳荊州一帶的諺語,“琵琶多於飯甑,措大多於鯽魚”化用詩中,妙合無痕。“今夕”兩字十分有力地揭示了一自國家多難、 百姓生計愈艱,《辛丑條約》簽訂,中國社會經濟愈益凋敝,統治者的重賦苛斂,百姓員欲力田經內而不叮得,破產流離,乃至淪落江湖。“江湖號作太平人”七個字,感慨良深,多少人破產淪落為藝妓,歌舞是昇平的點綴,所以說她們作了江湖賣藝的“太平人”。在統治階級和外國侵略者的壓榨下,百姓無以為生,盲多如飯甑的歌妓在扯歌逐舞的官紳豪富之間謀衣食之資。換言之,即在多難的國中,權豪勢要、有錢有閒的剝削階級依舊過著追逐聲色的太平歲月,醉生夢死。
詩人的視野逐漸擴大,感觸逐步深化,從琵琶藝人逃避兵亂,又從今夕琵琶多如飯甑,寫出災難遍國中,最後由琵琶藝人之多而暗寫出在這民族多難之秋,“太平”並不存在,這樣的“太平”,正是民族的災難、也標誌了帝國的嚴重腐朽。

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教授王英志《歷代名家絕句評點·清》:列強人京,燒殺搶掠;百姓遭難,歌妓亦四處流離。濤人酒坐遇北妓,聞歌而生悲。詩中充滿了對驚飛“鶯燕”之深切同情,亦流露出對“北亂滿胡塵”的無限憂慮。情調頗為壓抑低沉,但感情尚真摯。

作者簡介

陳三立(1852~1937年),字伯嚴,號散原。義寧(今江西修水)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官吏部主事。後協助其父湖南巡撫陳寶箴創辦新政,提倡新學,支持變法運動。戊戌變法失敗後,陳氏父子均被清廷革職。陳三立隨父回南昌,築崝廬而隱居。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陳三立詩學韓愈與黃山谷,為同光體領袖,詩風屬“生澀奧衍”派,“然其佳處,可以泣鬼神訴真宰者,未嘗不在文從字順中也”(陳衍《近代詩鈔》)。梁啓超亦推崇其詩“境界自與時流異”。有《散原精舍詩集》、《續集》、《別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