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大別造山帶構造特徵及形成機制研究

《秦嶺-大別造山帶構造特徵及形成機制研究》是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楊巍然、張本仁、鄧清錄、王國燦、張旺生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嶺-大別造山帶構造特徵及形成機制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
  • 主要完成人:楊巍然、張本仁、鄧清錄、王國燦、張旺生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60428[08090]
成果名稱
秦嶺-大別造山帶構造特徵及形成機制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
主要完成人
楊巍然、張本仁、鄧清錄、王國燦、張旺生
研究起始日期
1992-05-01
研究終止日期
1995-12-30
主題詞
秦嶺;大別;造山帶;構造特徵
任務來源
B

成果摘要

1.根據中新元古代構造演化和同位素年代學、地層學、構造學、花崗岩和高壓超高面的標誌,確定了秦嶺-大別造山帶中晉寧運動的存在。 2.在秦帶相對穩定的斷隆上開展了古生代系統的古地磁測試和強烈活動的火山了開、合環境時序分析。得出的秦嶺-大別造山帶古生代時為小洋盆、海古地理面貌,其構造屬性即不是大陸裂谷又不是大洋板塊體制,進而山帶的新概念。 3.系統總結了秦嶺-大別造山帶中新生代隆升構了其階段性運動的歷程和塊斷差異隆升的構造格局。 4.在區內高帶的構造流體、同位素年代、顯微構造和超微結構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了世界尚無報導的無序綠輝石(C2/C)的1/2(110)反向疇結構,補充資料,進一步論證了秦嶺-大別高壓超高壓變質岩為多期發育,並以加,其形成深度推測為40~60km及多階段折返的新認識。 5。運用遙遙感構造定量分析,為造山帶南部邊界和對接帶的性質和位置提供了有時還新發現了南北向構造帶,通過野外檢驗和地球物理資料綜合分析,(花崗岩)、控礦(金、銅)特徵。 6.綜合各種資料,將秦嶺-造演化劃分為四個階段:中晚元古代為岩石圈大開大合,形成俯衝一碰生代(含早中三疊世)為岩石圈小開小合,形成斷裂造山帶:晚三疊世岩石圈內順層開合,形成推覆-滑覆造山帶:晚白堊世以後為岩石圈內成斷塊山,從而建立了秦嶺-大別造山帶多旋迴、多體制複合造山的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