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調法一般指本詞條
租庸調:唐朝前期實行的賦稅制度。基礎是均田制。後因土地兼併日益加劇、大量的自耕農破產逃亡、或者淪為地主佃戶,均田制逐漸瀕於崩潰,租庸調法遂於德宗建中元年(...
租庸調制的內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國家交納粟二石,稱做租;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做調;服徭役二十天,閏年加二日,是為正役,國家若不...
619年3月6日 唐朝初定“租庸調”法 租庸調是與均田制相適應的賦役制度。 619年3月6日(唐武德二年二月十五日)初定租庸調法。規定:每丁每年繳納“租”栗...
租調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稅收法令,上接魏晉南北朝戶調製,下啟唐代租庸調法。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實行新的賦稅制,即租調製。這是在人口流...
十年(590年),又定以50歲以上者收庸(以布、帛代力役)免疫,始創輸庸代役,遂定成制。租調賦役制唐朝 唐承隋制,唐高祖於武德七年(624年)頒行租庸調法。...
唐代前期實行“租庸調”法,後期實行“兩稅法”。1、租庸調法唐武德七年(624)在實行均田制的同時,推行“租庸調”的賦稅制度。所謂“租庸調”,就是:“有田...
武德二年(六一九)二月,規定每丁納租二石,納絹二匹,綿三兩,除此之外,不得再有徵斂。按:本年“初定租庸調法”與七年(六二四)“初定均田租庸調法”不同...
1、租庸調法唐武德七年(624)在實行均田制的同時,推行“租庸調”的賦稅制度。所謂“租庸調”,就是:“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口則有調。”(《陸宣公集...
租庸調法還規定依照災情輕重,減免租庸調的具體辦法。里正和州、縣官負責按上述法令授田、收田、征課賦稅。唐律規定,三事失一者,里正及州、縣官分別處以笞刑...
漢代口賦、算賦和更役、正卒、戍卒的徵調,是一種人頭稅與重役並征的典型。以後西晉的戶調以占田為依據,唐代的租庸調以授田為條件,至兩稅法而賦役集中於對...
武德七年(624)頒布“租庸調法”,規定:每丁每年向國家交納租粟二石;調隨鄉土所出,每年交納絹(或綾、)二丈,綿三兩;不產綿的地方,即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和府兵制,發展科舉制度,較能任賢納諫,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貞觀之治”。其開明的文化政策和自己提倡並從事詩歌創作,對唐詩的繁榮...
鄧廣銘 1994年——《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其中收錄《唐代租庸調法研究》等學術論文三十九篇,附錄包括《自傳》、《主要著述目錄》等。...
這一段的核心是“井稅有常期”句,所謂“井稅”,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賦稅,這裡借指唐代按戶口征取定額賦稅的租庸調法;“有常期”,是說有一定的限度。...
中唐時變租庸調法為兩稅法,名義上是為了糾正租庸調法賦斂繁重之弊,唐德宗甚至還有“兩稅外輒率一錢以枉法論”的詔令,實則兩稅法興,而橫徵暴斂仍繁,各種莫名...
這種變化最明顯地表現在代表封建土地國有制的“均田制”瓦解了,地主土地私有製得到迅速發展,此前只問身丁不問資產的“租庸調法”也隨著國有土地制度的破壞而合乎...
他們採取均田制、租庸調法等一系列措施來發展生產、安定人民生活、緩和階級矛盾,以致出現了初唐、盛唐時的繁榮景象。然而入唐以後,六朝以來,特別是齊、梁那種“遺...
中唐時變租庸調法為兩稅法,名義上是為了糾正租庸調法賦斂繁重之弊,唐德宗甚至還有“兩稅外輒率一錢以枉法論”的詔令,實則兩稅法興,而橫徵暴斂仍繁,各種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