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韋伯提出科層理論是由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時代需要所決定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大工業組織的增長,整個社會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政府和各種社會組織也呈現出現代趨勢。按照一些西方學者的說法,當時的西方世界正變成一個“組織化的社會”。 在城市化、工業化的社會裡,前工業時代所採納的那種簡單的社會和政治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的要求。新的社會環境導致社會生活充滿矛盾和衝突,並時常發生大量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摩擦。總之,那是個無時無處都在發生變化的工業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此起彼伏的工人罷工浪潮、
工人運動和
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恰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徵。當時人們越來越感覺到,適應並解決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之間的衝突,已成為人們成功地生存下去的重要因素。
馬克斯·韋伯的科層理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來的。這曾在管理學上被認為是一種“最有用的、持久的和卓越的成果”。 這些成果在當時看來確實很有價值,後來也被證明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以外,德國國內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為科層理論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社會基礎。十九世紀末,德國社會政治形勢的特點是兩種社會勢力的鬥爭,即與大地產相聯繫的日益退出歷史舞台的德國容克集團同竭力爭取政治獨立並日益鞏固的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當時的德國,工業化過程相當迅速,但其發展受到封建制的嚴重束縛,正處於從舊的、以家族為基礎的
企業制度向大規模的
資本主義企業制度過渡的轉折點。
韋伯察覺到,當時德國的教會、國家機構、軍隊、政府、經濟企業和其他各種團體,
組織規模不斷擴大,大型組織日益增加。這些大型組織迫切需要實行管理合理化,以建立一種“穩定、嚴密、有效、精確”的管理系統。與此相適應,韋伯的科層理論正迎合了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定義
科層制(又稱
官僚制)是建立在
馬克斯·韋伯的
組織社會學的基礎上的,它體現了德國式的社會科學與美國式的工業主義的結合。按照通行的解釋,官僚制指的是一種權力依職能和職位進行分工和分層,以規則為
管理主體的組織體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說,它既是一種組織結構,又是一種管理方式。
特徵
作為一種管理方式,
官僚制為現代社會的
組織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馬克斯·韋伯在對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進行廣泛的歷史研究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任何有組織的團體,唯其實行"強制性的協調"方能成為一個整體。基於此,他將官僚集權的
行政組織體系看成是最為理想的組織形態,並預言人類在以後的發展中將普遍採用這種組織結構。
韋伯設計的這種理性
科層制組織具有以下的五大基本特徵:
專門化
在
科層制組織中,作業是根據工作類型和目的進行劃分的,具有很清楚的職責範圍,它科學地劃分每一工作單元和強調刪除那些無用的重複工作,以及考慮到職能交叉的必要。各個成員將接受組織分配的活動任務,並按分工原則專精於自己崗位職責的工作。
等級制
在
科層制組織中,擁有一大批官員,其中每個人的權威與責任都有明確的規定。這些官員的職位按等級制的原則依次排列。部屬必須接受主管的命令與監督,上下級之間的職權關係嚴格按等級劃定。
規則化
在
科層制組織中,組織運行,包括成員間的活動與關係都受規則限制。也就是說,每位成員都了解自己所必須履行的崗位職責及組織運作的規範。所以說,科層制組織所採取的手段能最有效地實既定的目標,領導人一時產生的錯誤想法或已經不再適用的程式,都不大可能危害組織的發展。
非人格化
在
科層制組織中,官員不得濫用其職權,個人的情緒不得影響組織的
理性決策;公事與私事之間具有明確的界限;組織成員都按嚴格的法令和規章對待工作和業務交往,確保組織目標的實施。
技術化
在
科層制組織中,組織成員憑自己的專業所長、技術能力獲得工作機會,享受工資報酬。組織按成員的技術資格授予其某個職位,並根據成員的工作成績與資歷條件決定其晉升與加薪與否,從而促進個人為工作盡心盡職,保證
組織效率的提高。
性質
韋伯認為,從純技術的觀點來看,
官僚制能為組織帶來高效率。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實行強制性官僚制是最合理的已知手段。它在嚴密性、合理性、穩定性和適用性等方面都優於其他任何形式。
嚴密性
權力的層級結構制度可以確保決策制度的可靠性。位於
層級結構中的每個成員都有明確職許可權制,他們清楚地知道,如果發生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應當把問題轉交給哪個部門、哪個職位;如果需要做出某項決定,那么決定應由誰來做出。這種嚴格按等級、法規運作權力的結果,可避免組織之間、個人之間職責不清,互相推諉的現象。
合理性
科層制組織按照層級節制的原則,保證對組織成員的控制,使組織活動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徵。組織內部存在大批專家,他們擁有專門知識,再充分利用檔案,這樣,組織就有可能通過精確的計算對未來的事件進行可靠預測,從而使組織的行為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
穩定性
在
科層制組織中,專業技術知識的運用是它的一個主要優勢。任何行政法令、決定、條例都有書面形式的規定和記錄,詳細而具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從而保證了組織行為的穩定性。
普遍性
在
韋伯創立
科層制理論以來的半個世紀中,科層制組織的崛起已被證明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工業組織、政府機構、工會、宗教機構等一切大型的組織都經歷了
官僚制化的歷程。在當代
工業社會,科層制組織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最為普遍的組織形式。
主要內容
韋伯的科層理論首先是基於對組織中權威的分析研究。他認為,根據組織內部的權威關係,可以揭示出不同的組織所具有的特性。他的科層理論對組織的研究是從這一基本問題開始的,即:個人為什麼會服從命令?人們為什麼會按他們被告知的那樣去行事?為了闡述這一問題,韋伯對權力和權威作了區分。 韋伯指出,權力是無視人們反對、強迫人們服從的能力,而權威則意味著人們在接受命令時是出於自願;權力有很大的強制性,而權威則具有某種自願性,並能為多數人所接受。更為重要的是,正是這種權威制度,使得下級把上級發布的命令看作是合法的。根據權威的合法性,韋伯描述出三種不同的權威:
(1)傳統型權威。這種統治的形式是
宗法家長制,它是建立在對古老傳統的神聖不可侵犯性及對這些傳統行使權力者的地位合法性的堅定信念的基礎上的。
(2)個人魅力型權威。它是以對某一個人的特殊的、超凡的神聖性、英雄行為或典範品格的信仰,以及對這個人所產生的榜樣力量或所發布命令的信仰為基礎的。這種結構的統治形式完全取決於個人的超凡力量,內部基礎並不鞏固,容易造成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局面。
(3)法理型權威。它是以一種對正規形式的“法律性”,以及對那些升上掌權地位者根據這些條例發布命令的權力的信任作為基礎的。這種組織的管理制度不僅具有合法的公認權威性,並且具有“理性”,即能夠最佳的實現管理目標。
韋伯認為,法理型權威是科層理論的基礎。因為:(1)它為管理的連續性提供了基礎;(2)擔任管理職務的人員是按照他對工作的勝任能力來挑選的,具有其合理性;(3)領導人具有行使權力的法律手段;(4)所有的權力都有明確的規定,任職者不能濫用其正式權力。
通過對權威關係的分析,韋伯認為,
科層制是最有效的組織模式,對現代社會的複雜組織來說是最理想的。對韋伯來說,“理想”並不是指合乎需要,而指的是組織的“純粹形態”。韋伯之所以想確定一個理想形式的特性是為了進行理論上的分析。科層制的德語原意是“
官僚制”,按照韋伯的意思,則是指象政府機關那樣層次分明、制度嚴格、責權明確的組織模式。
韋伯曾在《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理論》中對科層製作過精確的描述。他認為科層制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特徵:(1)
層級結構:其組織體系的結構呈金字塔形,分為
高層管理、
中層管理和
基層管理。高層是負責人,其職能是決策;中層是行政官員,主要職能是貫徹決策;下層是一般工作人員,主要職能是實施決策。這樣,每個官員能對其部下的行動和決定負責。(2)
勞動分工:對個體來說,要學會勝任一個組織中各種各樣的工作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只有當工作上有專門分工,而且按個體受過的訓練及技能、經驗來指派他們各自的任務時,才會有高效的結果。(3)以規章制度來控制:官方的決定和行動以成文的規章制度為依據,以此保證一致性、可預料性和穩定性。(4)淡化人情關係:如果在一個組織中去除純粹個人的、情緒的和非理性的因素,便可建立對人員和各種活動比較有效的控制。組織的成員要在他們主管部門的指導和控制下,服從系統化的嚴格紀律。(5)職業定向:雇員的錄用以專長為基礎,升遷以年資和功績為依據,工資與科層組織中的各級職位掛鈎,個體有辭職的自由,也有權享受養老金。
韋伯認為,從純技術的觀點來看,
科層制是最符合理性原則、效率最高的。它在精確性、穩定性、紀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優於其他組織模式。 在人和組織都受到
集權主義的企業家和牢固建立的政治制度支配的時期,韋伯使人們從科層制組織中看到了希望。實質上,這個希望是指管理有方的科層結構比那些聽憑一些個別掌權人物任意擺布的組織更公正、更沒有偏見、更可預測和更加合理。確實,科層理論為當時新興的
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一種高效率的、理性的組織管理模式,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當然,韋伯在認識到科層組織結構優點的同時,也注意到了極端的科層
組織管理將會造成的社會性危險,例如,他認為高度正規化的和非人格的組織有可能窒息人們的創造力和自由,而大規模的失去控制的
科層組織則可能對社會構成威脅。